敬畏与竞争性自恋的关系: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与自然美感的调节作用

2022-05-31 03:23:24阙利雪王惠丽魏雯雯王财玉
心理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竞争性积极情绪敬畏

杨 勇 阙利雪 王惠丽 魏雯雯 王财玉,2

(1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2 绍兴文理学院大脑、心智与教育研究中心)

1 引言

竞争性自恋是指自恋者为了维持宏大的自我形象, 采用攻击、 批判打击他人等手段进行自我防御(Back et al., 1991)。 高竞争性自恋水平的人往往具有更高的攻击性(Mielke et al., 2020),对威胁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王财玉 等,2019),并且容易因过度自我防御而造成社会冲突(Weber et al., 2021)。此外,研究发现,竞争性自恋与个体的人际信任和情绪调节呈显著的负相关(Cheshure et al.,2020;Dong et al., 2020),与个体的反社会行为、精神病态和攻击性行为也具有紧密的联系(邓嘉欣 等,2017)。 所以个体竞争性自恋水平过高时会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 但是我国以往的研究并未对如何降低个体竞争性自恋水平提出有效措施。因此,研究竞争性自恋的下调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对具有高竞争性自恋个体行为的干预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1.1 敬畏与竞争性自恋的关系

敬畏是当我们面对那些广阔的、浩大的,以及超越我们当前理解范围的事物时产生的惊异的情绪体验(Keltner et al., 2003),是一种自我超越而非自我导向的情绪, 即强调对现实而非自我的积极评价(董蕊 等,2013;Van Cappellen & Saroglou, 2012)。首先,敬畏作为一种自我超越情绪,可以促使个体将自己看作是整体或者是更大事物的一部分(Van Cappellen & Rime,2013), 让个体自己感到更为谦卑和渺小(Shiota et al., 2007),进而降低个体对自己的关注,引起个体自我认知的变化(Yang et al.,2016)。而高水平自恋者的认知方式更偏向于自我服务, 更注重对自我的积极评价 (Campbell et al.,2004;Krizan & Bushman, 2011)。 因此我们推测敬畏可以通过改变个体的自我认知方式, 使个体由注重自我的积极评价转移到注重现实, 敬畏可能是竞争性自恋的下调因素。

其次, 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也为敬畏与竞争性自恋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解释。 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认为,积极情绪能够建设个体身体、智力、人际等资源,帮助个体扩大认知(Fredrickson &Branigan,2005)。敬畏属于积极情绪的一种(Bonner& Friedman,2011), 处于敬畏体验的个体对周围的环境有更多的关注, 更能感受到自己与他人和环境的联系, 进而减少对自我意识的关注 (Bai et al.,2017),因此能够降低个体的竞争性自恋水平。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 敬畏对个体的竞争性自恋水平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1.2 社会比较在敬畏和竞争性自恋之间的中介作用

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Festinger的社会比较理论指出,社会比较是指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形成对自我状态评价的过程(Festinger,1954)。 一方面, 社会比较是在缺乏客观标准的情况下,个体不明确自我概念时,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明确自身定位的一种行为(Cramer et al., 2016)。有研究表明,敬畏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水平,从而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也产生一定的影响(王贤,2019)。同时,也有研究表明自我概念的清晰性对社会比较倾向具有一定的影响 (胡东, 郭英,2021)。综上可知,敬畏情绪可以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我概念去影响个体的社会比较倾向。

另一方面,高自恋者虽然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但是其自我概念却十分容易受到外界情境因素的干扰, 需要借助外部的条件来维护和加强积极的自我概念(Rhodewalt & Eddings,2002)。 而自恋者常常通过社会比较这一心理过程来满足自我膨胀的需要, 维持积极的自我概念 (Campbell et al., 2002;Krizan & Bushman, 2011)。 由此可见,竞争性自恋者可能通过社会比较去贬低他人、增强自身优越感,维持积极的自我概念, 即社会比较会对个体的竞争性自恋产生影响。 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2: 社会比较在敬畏与竞争性自恋之间起着中介作用。

1.3 自然美感在敬畏和竞争性自恋之间的调节作用

自然美感是指因欣赏自然事物的壮观、 美丽、奇妙等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贺雯 等,2010)。高自然美感的个体在欣赏壮观、美丽的景物时,会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如敬畏、钦佩等(Diessner et al., 2008),从而激发个体从事有益于他人的行为(王荣,2016),增强与环境、 他人的联系, 促进个体与他人的合作倾向(Piff et al., 2015),降低个体的自我关注和对他人的攻击性(Yang et al., 2016)。 由此推测,高自然美感的个体竞争性自恋水平更低。而低自然美感的个体在欣赏壮观、美丽的景物时,与具有高自然美感的个体相比,会产生更少的积极情绪,因而个体的竞争性自恋水平较高。 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3:自然美感在敬畏、竞争性自恋之间的直接效应路径中起调节作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以敬畏为自变量,以竞争性自恋为因变量,以社会比较为中介变量,以自然美感为调节变量建构一个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 (如图1),基于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社会比较理论等相关研究去探索四者之间的关系。

图1 社会比较的中介作用及自然美感的调节作用模型图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法对河南省信阳市的一所高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发放650 份问卷, 剔除无效问卷(漏答、有规律作答)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568 份,有效率为 87.38%。其中,男生 86 人,女生 482 人。所有被试的平均年龄为19.20 岁。

2.2 研究工具

2.2.1 敬畏量表

采用董蕊等人中译的特质敬畏情绪量表 (董蕊等,2013)。 量表采用 7 点计分(1=“完全不同意”,7=“完全同意”)。 总分为各道题得分相加之和,所得分越高,表示个体敬畏情绪水平越高。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6。

2.2.2 竞争性自恋量表

本研究使用钦佩-竞争自恋量表(NARQ)(邓嘉欣 等,2017)。 邓嘉欣等人采用 NARQ 中文版及多个效标工具对中国362 名中学生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竞争自恋模型结构效度良好, 可用于国内青少年自恋的评估与研究。 该量表共18 道题,其中1~9 测钦佩性自恋,10~18 测竞争性自恋。量表采用李克特7 级计分(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总分为每道题目的得分相加之和, 得分越高表示钦佩性或竞争性自恋水平越高。 本研究只选用钦佩-竞争量表(NARQ)的部分题目,即测量竞争性自恋的部分,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2.2.3 社会比较量表

采用Chan 等人编制的社会比较量表 (Chan &Prendergast,2007)。 该量表共包括两个条目:“我会注意我的好朋友买了什么; 我会注意比我有钱的朋友, 并关注他们买了什么。 ” 采用李克特6 级计分(1=“完全不符合”,6=“完全符合”), 总分为每道题目的得分相加之和, 得分越高表示有越高的社会比较倾向。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67。

2.2.4 自然美感量表

采用Diessner 等人编制的自然美感量表(Diessner et al., 2008),共包括四个条目。 该量表计分方法是李克特 7 级计分 (1=“完全不符合”,7=“完全符合”),所得总分为四道题目相加之和,得分越高,个体所拥的自然美感越高,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

2.3 数据处理

本研究使用Excel 录入数据后, 运用SPSS21.0和PROCESS 宏程序进行转换和统计分析, 探讨敬畏、竞争性自恋、社会比较和自然美感四者之间的关系;采用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 方法进一步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 采用PROCESS 中的模型5 对调节效应进行检验。

所以,山东省政府应在金融、财政等方面制定创新制度,着力支持设计、研发、营销、培育品牌等对结构升级优化有重大影响的核心环节,积极推动制造业企业的自主创新。通过持续推进科研经费管理改革和科技成果奖励评价,着重激励、引导创新要素汇聚于企业,加速构建围绕企业、政府、高校、科研单位等技术的创新体系,促使科技研发、经济市场更好地融合和科研成果更好更快地被转化,进而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

本研究的数据采集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 可能存在共同方法的偏差效应, 因此采用Harman 单因素检验方法检验由共同方法偏差对研究带来的影响(周浩,龙立荣,2004)。在对所用的敬畏量表、社会比较量表、 自然美感量表和钦佩-竞争自恋量表内所有的项目进行未旋转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后, 结果发现, 特征值大于1 的公共因子共有5 个且得到的第一个公共因子对所有项目的总变异解释率为25.89%,远小于40%,表明本研究很好地控制了共同方法偏差效应对此次样本的影响。

3.2 敬畏、社会比较、竞争性自恋和自然美感的相关分析

为了解各变量之间的关系,首先对敬畏、社会比较、 竞争性自恋和自然美感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敬畏与竞争性自恋(r=-0.18,p<0.01)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敬畏与社会比较(r=-0.11,p<0.05)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敬畏与自然美感(r=0.58,p<0.01)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社会比较与竞争性自恋(r=0.24,p<0.01)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详情见表 1。

表1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3.3 敬畏和竞争性自恋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首先为了探讨社会比较在敬畏和竞争性自恋之间的中介效应, 将各个量表所得分数总分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敬畏为自变量,以竞争性自恋为因变量,以社会比较为中介变量, 采用PROCESS 宏程序的模型4 进行回归分析,数据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简单中介回归分析表

结果表明: 敬畏对竞争性自恋的预测作用显著(β=-0.18,p<0.01); 敬畏对社会比较的预测作用显著(β=-0.11,p<0.05);敬畏对竞争性自恋的预测作用显著(β=-0.16,p<0.01);在加入中介变量社会比较之后, 敬畏对竞争性自恋的预测作用依然显著(β=-0.23,p<0.01), 因此社会比较在敬畏和竞争性自恋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为了进一步检验社会比较在敬畏和竞争性自恋间中介效应的显著性, 采用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 法(设定重复抽取5000次),计算社会比较的中介效应量为-0.024,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53—-0.001]。 该中介效应量的置信区间不包括0, 因此社会比较在敬畏和竞争性自恋之间的中介效应显著。以上检验结果说明,敬畏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竞争性自恋水平, 还可以通过社会比较间接影响竞争性自恋水平,直接效应量为-0.159,占总效应量-0.184 的 86.77%, 中介效应量为-0.024,占总效应量-0.184 的 13.23%。

其次, 对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进行检验, 采用PROCESS 宏程序的5 号模型对标准化数据进行分析,所得数据分析见表3。

表3 数据表明: 敬畏对竞争性自恋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自然美感对竞争性自恋不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敬畏和自然美感的交互作用对竞争性自恋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所以自然美感对敬畏与竞争性自恋的直接效应路径具有调节作用。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然美感的调节效应, 用自然美感的标准化分数上下一个标准差进行简单斜率分析, 得到结果如图2。

表3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简单斜率分析数据显示, 在低自然美感 (M-1SD)下敬畏对竞争性自恋的预测作用不显著(simple slope=-0.12,t=-1.78,p=0.08)。 在高自然美感(M+1SD)下敬畏对竞争性自恋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simple slope=-0.30,t=-5.03,p<0.001),即在高自然美感下,敬畏水平越高,个体的竞争性水平越低。 此外,通过图2 中高低分组图形斜率的方向及大小对比可以看出, 自然美感高时能增强敬畏降低竞争性自恋水平的作用, 即自然美感对敬畏与竞争性自恋的直接效应路径起着正向增强作用。

图2 自然美感在敬畏与竞争性自恋之间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4 讨论

本研究是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敬畏、社会比较、竞争性自恋和自然美感四者之间的关系。在本文建构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中, 敬畏可以负向预测竞争性自恋,研究假设1 成立。高竞争性自恋水平者往往具有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自我关注,较高的攻击性等特征(Rogoza et al., 2016)。 敬畏可以诱发个体产生渺小感,减弱个体的自我意识,降低自我关注(Griskevicius et al., 2010)。 同时敬畏具有时间扩展效应,可以给个体提供认知和情感空间,扩大个体对时间的感知, 使个体更加深思熟虑当前所处的环境, 降低个体的反应性攻击行为 (Yang et al.,2016)。 因此,敬畏对个体竞争性自恋水平具有下调作用。根据自恋的动态自我调节处理模型可知,自恋者的自我是由认知和情感的人际过程的动态相互作用以及在社会领域中发挥作用的人际自我调节策略所塑造的 (Morf & Rhodewalt,2001)。 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高竞争性自恋水平的个体,对他人的消极反馈具有易感性,即在接收来自于他人的消极反馈时,会为了维持宏大的自我形象而采取贬低他人、 攻击他人等策略进行自我防御(邓嘉欣 等,2017)。因此,应该积极地去提高个体敬畏感, 这样有利于降低个体的竞争性自恋水平, 同时也有利于降低由竞争性自恋带来的一些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消极品质。

在本文建构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中, 社会比较在敬畏和竞争性自恋之间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也就是说,敬畏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竞争性自恋水平,还可以通过社会比较间接影响个体竞争性自恋水平, 研究假设2 也成立。 人是一个社会关系的综合体,在现实生活中总会忍不住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认识自我能力和界定自我。在生活中,高自恋者往往具有一个脆弱的积极自我概念。 根据Tesser 的自我评价维持模型可知,要想维持积极自我概念,就需要通过不断的社会比较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来完成 (朱云莉,2016)。而当诱发了个体敬畏感后,会让其明确一个缩小的自我概念,让个体更多地觉得与自然、环境这些宏大的外界紧密相连, 会降低个体的自我关注, 同时也会降低由自我概念不清晰而进行的社会比较。综上,积极情绪敬畏可以通过降低个体的社会比较倾向进而降低个体的竞争性自恋水平。此外,低社会比较倾向的个体表现为有较低的孤独感(Steger, 2012), 而高社会比较的个体往往表现为低自我评价、低自尊心,经常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情感体验(Heintzelman & King, 2014)。 社会比较倾向和主观幸福感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胡东,郭英,2021)。提高敬畏感也有利于个体降低由社会比较带来的一些消极心理品质。

在本文建构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中, 自然美感在敬畏和竞争性自恋之间的直接效应路径中起调节作用,具体而言是指对于自然美感高的个体,敬畏对其的竞争性自恋水平影响加强,研究假设3 成立。该调节模式符合“保护因子-保护因子”模型,即敬畏和自然美感在预测竞争性自恋时存在着交互作用,敬畏对竞争性自恋的影响会受到自然美感的促进(李梁友 等,2021)。 当人们走进大自然欣赏壮观美丽的风景时,会产生自然美感,同时伴随自然美感会引起许多积极情绪体验,如敬畏。 自然美感越高,产生的积极情绪体验越多,敬畏感也越高,对个体竞争性自恋水平降低就越强。

同时本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社会比较又可以分为上行社会比较、 下行社会比较和平行社会比较三种, 但是在本研究中只是笼统地分析社会比较频率高低与敬畏和竞争性自恋的关系, 并未深入探讨社会比较方向与敬畏和竞争性自恋的关系。其次, 在数据收集中关于性别这一统计学变量男女比例并不均衡,结果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之后的研究中可以探究性别这一因素在其中是否产生作用, 以及对社会比较不同方向在其中的作用有更加深入的分析。

5 结论

本研究探讨了敬畏对个体竞争性自恋水平的影响以及社会比较和自然美感在其中的作用。 结果发现,敬畏不仅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竞争性自恋水平,还可以通过社会比较间接影响个体的竞争性自恋水平, 且敬畏和竞争性自恋的直接效应路径还会受到自然美感的调节。 这一研究结果丰富了竞争性自恋下调因素的研究, 对那些具有高竞争性自恋水平个体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干预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竞争性积极情绪敬畏
中小学生积极情绪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积极情绪助力更好记忆
心理与健康(2021年1期)2021-07-22 07:46:43
试论积极情绪对中学生的创新力的影响
一些敬畏
海峡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 07:49:00
敬畏一粒米
文苑(2019年14期)2019-08-09 02:14:06
积极情绪相关研究综述
敬畏先烈
红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6:59
PPP竞争性谈判与风险管控
竞争性国企改革需跳出三个误区
学习月刊(2015年9期)2015-07-09 05:33:44
敬畏 果决 笃信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