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广亚 王恩国 王明辉
(1 安阳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安阳 455000;2 河南大学心理学院,开封 475004)
自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以来, 许多地方师范学院校也纷纷推行师范生公费教育,以更加精准地为基层学校培养优秀教师。河南省自2016 年开始在省内9 所地方院校公费培养小教全科师范生,目的是培育出一批专业素质过硬、全面发展、自愿扎根基层的小学全科教师。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到农村教学点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需要能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教得好”(河南省教育厅,2015,2019)。这一举措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教师在执教于学校之前的早期培养通常被称为职前教育, 处于该阶段的学生被称为“职前教师”“师范生教师”。 师范生在入职前要完成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 他们的教师身份认同既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心理准备, 也是公费师范生培养质量监测与评估的重要指标 (钱芳, 郭雨涵,2019),直接影响着未来的教育质量。因此必须关注职前教师的成长, 不可以因教师身份认同的问题对教育质量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职前小学教师的身份认同, 也即地方院校公费师范生的教师身份认同, 是指职前小学教师基于情感以及认知,在思想上对教师职业感到认同、接纳,并向内转化为自身的职业价值观, 在行为模式上实现对教师角色的同化,保持职业意志不变,并表现出行动与思想一致的过程。 职前时期是形成教师身份认同的重要时期, 师范生教师的身份认同被认为是师范生从学习者变成教师的关键和做好教师的心理基础, 是教师情感最持久的源动力 (Timostsuk &Ugaste, 2010)。 已有研究发现职前教师的身份认同与生命意义之间关系密切, 影响职前教师的生命价值与生命态度 (Meijer, 2011; Gross &Hochbergn,2016), 身份认同的发展能提升教师的教育智慧、决策、幸福感和工作效率 (Mockler, 2011)。
关注职前教师成长, 不能忽视其作为生命体的存在。师范生只有从内心真正愿意成为一名教师,才会把教师这一职业当成事业,认可自己的身份,激发学习潜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工作中,从而实现人生价值。 处在职前教师阶段的师范生是教师身份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 也是生命意义形成的重要时期。
生命意义最早由Frankl 等提出,指个体意识到自我生存价值与目标的程度, 并寻求生活方向与理想的一种内在体验(Frankl & Vlktor, 1963)。 Steger将生命意义定义为人们理解自己的生活, 认为生活重要的程度, 以及人们认为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拥有生活的目的(Steger, 2009)。 Steger(2009)认为生命意义包括生命意义体验和生命意义寻求。 生命意义体验指的是个体了解自己、 明白自己生活目的和使命的强度与紧张度; 生命意义寻求指的是个体发现生命意义动机的强度, 是个体愿意并努力去建构或理解个人生命意义与目标的过程(张利燕,郭芳姣,2010)。 个体能否体验到生命的意义,与许多因素有关, 其中身份认同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杨谦,2016)。
而生命意义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是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预测指标(Halama et al., 2007)。 研究发现高生命意义感的个体往往更加乐观, 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更多的积极行为、幸福感和希望(Ho et al.,2010; Wang et al., 2016;程建伟 等,2019)以及更低的抑郁水平和无助感 (赖雪芬 等,2016;程明明,樊富珉,2010;汤思尧 等,2019)。
从已有研究和概念关联来看, 身份认同是影响生命意义和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生命意义又和满意度息息相关, 但国内关于职前教师身份认同感对学习生活及其影响机制的研究还比较少。 王鑫强等人认为师范生职业认同是其职源性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拥有高职业认同感的免费师范生具有较好的 “学业满意度、 总体生活满意度和较少的未来担忧”(王鑫强 等,2011)。我们推测生命意义可能在身份认同和满意度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因此,本研究在Friesen 和Besley 编制的职前教师身份认同量表的基础上 (Dilara Arpaci & Mehmet Bardaki, 2016;Friesen & Besley, 2013),对身份认同、生命意义和学习、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探索它们之间的路径关系, 从而为职前教师的培养和健康成长提供实证依据。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对河南省4所地方高校的公费师范生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800 份,回收有效问卷650 份,问卷有效率81.25%。调查对象所在地覆盖河南省东南西北四个区域,被试的人口统计学信息见表1。
表1 被试的人口统计学信息表
2.2.1 职前教师身份认同量表 以 Friesen 和Besley(2013)编制的职前教师身份认同量表为基础,对该量表进行翻译和回译, 并参考了前人有关教师身份认同问卷的项目, 进行了职前教师身份认同量表的初步修订。 修订的职前小学全科教师身份认同量表包括教师参与、自我归类、教育效能、意志行为四个维度,共包含18 个项目。量表采用Likert 5 点记分,分别表示“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不能确定”“同意”及“完全同意”,得分越高,代表认同水平越高。 全量表的 Cronbach’s Alpha 信度系数为 0.917, 各个维度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8, 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GFI,NFI,IFI,CFI,TLI 等拟合指标值均在 0.9 以上,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2.2.2 中文人生意义问卷 采用王孟成等(2008)修订的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MLQ),包含意义体验和意义寻求两个分问卷,采用7 点记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在 0.82~0.86 之间,信度良好。
2.2.3 生活满意度量表 采用 Diener(1985)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一共包括5 个题目。 采用7 点记分,得分越高表示越满意。 该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 0.87,两个月后的重测信度为 0.82。
2.2.4 学习满意度量表 采用李洪玉等研究编制的大学生学习满意度量表 (申继亮, 陈英和,2014),以学生的学业(学生对学习过程及结果)满意度、教学(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及教学过程)满意度和硬件设施 (学生对学校的教学制度及教学设施)满意度为衡量大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标准,并对各项指标进行测查与评估。 三个维度各对应四个问题,每个问题按五级制计分,每个问题得到的最低分值为 1, 最高分值为 5, 分值 1~2 表示不满意,分值 4~5 表示满意,分值 3 表示中等程度满意,信效度良好。
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 统一按指导语要求作答,当场回收。 采用 SPSS19. 0 和 Amos24.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 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等。
采用Harman 单因子方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结果表明,未旋转主成分分析中,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累计为15 个,并且首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比40%小,仅为 20.16%,由此表明身份认同、生命意义、 生活和学习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表2 列出了各研究变量的平均值、 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身份认同、生命意义、生活满意度和学习满意度之间都显著正相关。
表2 各变量的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
建立以身份认同为自变量, 以学习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 以生命意义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 探讨生命意义在身份认同和满意度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得到的关系模型见图1,拟合指数见表3。
表3 模型拟合指数汇总表
图1 身份认同、生命意义与满意度关系的路径图
结果显示, 模型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可接受水平。 职前小学教师身份认同对生命意义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β=0.64,p<0.001),对学习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显著(β=0.40,p<0.001),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显著(β=0.35,p<0.001);生命意义对学习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显著(β=0.41,p<0.001),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显著(β=0.40,p<0.001)。 可以看出,身份认同可以通过生命意义对职前小学教师生活和学习满意度产生间接影响。
采用偏差矫正百分位Bootstrap 法, 重复抽样5000 次进行中介效应检验, 计算出中介效应的95%置信区间,结果见表4。身份认同可对学习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产生直接作用,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包含0;两条间接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也都不包含0,说明间接效应显著,即生命意义在身份认同与生活满意度和学习满意度两者之间有部分中介作用。身份认同通过生命意义影响学习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的间接效应大小分别为0.262 与0.256,分别占总效应的 39.58%和 42.24%。
表4 生命意义在身份认同和满意度关系间的中介效应检验
对于任何职业的从业者而言, 身份认同的影响均会产生潜在的消退或推动力量, 对于教师以及将要从事这一职业的人而言,也是如此。行为会受到观念的指导作用, 对自身专业以及目前身份建立明确认知并表示高度认同的公费师范生, 能明确自身的职业选择与定向,并表现出稳定态度,体现在大学时期的职业准备以及学习活动上。研究结果表明,职前小学教师身份认同对学习和生活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 由华东师范大学发起的全国教师大型数据调查也显示, 尽管中国教师自评社会经济地位和待遇不高, 但对其工作满意度预测作用最大的却是教师的观念和态度因素(丁钢 等,2010),在本质上与身份认同的作用是类似的。
教师身份认同贯穿于各级各类教师的职业生涯全程,是教师职业幸福与生活质量的基础和源泉,是一个由生活需求到生命意义追求的过程 (黄培森,2011)。 Frankl(1985)认为自我同一性的发展状况影响着生命意义感高低,自我同一性发展较好的个体,对自身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有自己追求的目标,能为了达成目标而努力奋斗,因此拥有较高生命意义感。本研究结果显示, 职前小学教师身份认同感与生命意义呈显著正相关, 表明职前教师身份认同与生命意义的关系十分密切。 这说明在当前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下, 若公费师范生并非是真正出于自己的兴趣来就读, 身份认同感不高, 则其可能会丧失明确的、 有意义的人生目的, 从而可能出现生命意义低下、抑郁甚至自杀等心理疾病或心理危机(Izadinia,2013)。 这也表明身份认同和生活、学习满意度并不仅仅是表面上的直接联系, 其下还可能隐藏有某些中介变量的作用,生命意义便是其中之一。
生命意义对于处在身心成长变化特殊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引入生命意义作为中介变量, 发现生命意义不仅直接影响生活和学习满意度, 并且在身份认同和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生命意义的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模型认为, 心理需要被满足是个体获得生命意义的根本动力,即当个体的基本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便会体验到生命的意义,这些基本心理需求包括自主、能力、归属 (Deci & Ryan, 2008)、 目标感(Beumeister,1991)等。身份认同高的个体倾向于在生命过程中寻找自我存在的意义与生活的目的, 进而提升其学习质量和生活满意度。大量研究发现,生命意义与主观幸福感(Li et al., 2021)、生活满意度、积极情绪(Miao & Gan, 2020)等显著正相关,与抑郁、空虚感、孤独感、无助感、自杀意向等(张潮 等,2020)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的结果与其是一致的。
公费师范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 他们毕业后需要在农村从事较长时间的工作, 需要培养服务基层、扎根基层的意识。但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相对没有城市优越,待遇偏低,有些学生因此而心有不满,缺乏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教师个体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教师自身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教师身份认同还决定他们努力的方向,以及如何应对职业心理危机。从教师专业发展来看, 只有教师有自主发展的愿望才能真正提高其专业素养。 教师的认同决定了教师基本的工作态度, 只有建立了内在的认同, 才会有真正的精神满足,才会真正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和生命价值,才会真正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 这提示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师范院校, 一方面需要在招生时做好入学筛选工作, 确保就读的公费师范生报考目的是出于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能力倾向,身份认同感高;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公费师范生教育阶段加强其身份认同感的培养, 让公费师范生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从而真正为义务教育培养出专业素养高、心理健康、德业双馨的优秀教师。 同时,可以针对公费师范生大力开展生命教育, 指导他们从积极的角度感知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快乐, 通过增强生命意义感来提升生活和学习满意度。
职前小学教师身份认同与生命意义、 生活和学习满意度显著正相关,身份认同对生命意义、生活和学习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生命意义与生活和学习满意度显著正相关,生命意义对生活和学习满意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
生命意义在身份认同与生活、 学习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