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庆秋
摘要;原生态音乐凝聚着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和欣赏价值,展示了各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的丰厚底蕴,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也把“弘扬民族音乐”作为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本文将以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构建原生态民歌合唱支架的方法与策略进行了教学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合唱教学;支架构建
一、原生态民歌合唱教学的意义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学校的音乐教育应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原生态民歌合唱融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为一体,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和艺术表现力,在当今,把原生态民歌合唱引入初中音乐教学之中,不仅丰富了民族音乐教学内容,开拓学生音乐文化视野,同时对弘扬民族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构建初中原生态民歌合唱的各类支架
支架式教学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通过搭建支架创设真实情境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构建,最终实现教学的目的。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支架式教学具有灵活性、可操作性和革新性等特点。将支架式教学引进初中原生态合唱教学之中,既符合音乐课程改革新理念,又能为初中原生态民歌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二者结合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一)视唱练耳支架,提升合唱素养
1.视唱练习
视唱是指调动学生独立运用视觉、听觉进行的识谱活动,它包括音准、节奏、调性等音乐综合能力的建立,是合唱教学的重要学习过程。在原生态民歌合唱中运用视唱教学,能使学生细致剖析乐谱,促进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演唱。
良好的音准、节奏是合唱训练的前提和根基,初中学生普遍存在音准、节奏不稳的现象,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钢琴让学生进行分声部训练,经过模仿、模唱曲谱做到音高、节奏准确。随后,再让学生反复视唱,加以理论分析,建立正确的音高、节奏感,视唱是原生态民歌合唱行之有效的一种训练方式。
2.练耳练习
练耳是指培养耳朵听觉对声乐和器乐专业识别的记忆能力。合唱是听觉的艺术,学生在演唱时必须具备敏锐的听觉感知,用耳朵与心灵感知音乐,才能使音准一致、音色协调,完成与其他声部的完美配合。
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聆听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在聆听中进行比较,辨别、感知音乐,采用“练耳”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检验了学生对多声部旋律的音高、节奏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了学生的音乐听觉和记忆能力,是合唱训练支架的首要基石。
(二)演唱技法支架,促进审美融合
1.原生态唱法
原生态唱法是指没有经过任何加工的唱法,这种特殊的唱法有自己的一套发声技巧与原理,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有着较大的差异。
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原生态唱法源于生活,源于自然,在技法上基本使用本嗓和地方方言进行演唱的歌唱原理。学唱时,要让学生多听多模仿自然真声所体现的纯净音色,感受不同民族的风貌和情感元素。模仿着哼唱,当模仿的多了,就能慢慢找到感觉,唱出不同味道的原生态民歌。
2.民美唱法
民族唱法是民歌的主要唱法,但在合唱中民歌的发声位置相对靠前,会造成声音发扁,缺乏共鸣等特点。而美声唱法在发声技巧上更为统一,能够使合唱的音色更加圆润、谐振,因而,在原生态民歌的合唱中要巧妙运用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演唱形式。
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以民族唱法为基础,同时结合高位置的美声唱法,通过气息的控制、咬字、共鸣腔的调整,让真假声得到了和谐混合,促使合唱效果更加完美。这种民美融合的唱法运用了科学发声方法,让原生态民歌合唱的声音更具穿透力和感染力,符合了现代学生的审美趣味。
(三)民族风格支架,加深民歌韵味
1.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内涵
原生态民歌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含了民俗、历史,生活情趣等社会百态。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作品的创作背景、题材内容、结构及风格特点,多角度感受中国原生态音乐的精髓,从而更好地领悟作品的深层意蕴,把握音乐的整体风格。
2.学习不同方言语汇的音韵特点
原生态民歌中的方言语汇承载着各民族独有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原生态民歌合唱重要的NDA。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习原生态民歌的不同方言,对其词意进行讲解,通过方言的谐音歌词进行朗读、聆听辨析、模仿试唱,让学生充分感受原生态民歌每字每音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让原生态民歌更“动听”。
三、结语
原生态民歌合唱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仅是一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音乐发展的源泉。笔者对构建初中原生态民歌合唱教学支架的实践与研究,其目的不是培养和创造原生态民歌的专业人才,而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最起碼的审美和情趣,使之真正得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育蔚.浅析原生态民歌音乐进校园的价值[J].教育艺术,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