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宇伟
摘 要:深度学习强调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需要依托真实的情境来开展学与教的活动。教师要从学生的立场和认知特点出发,设计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活动,并基于可视化的原理,将复杂、隐性、微小的问题转换为简单、显性、放大的现象,引导学生发现一类问题的本质内涵,建构具体的模型,聚焦核心问题,领会现象背后的本质。教师还要设计实验探究活动,设置问题与实验支架,引导学生逐渐理解概念,促进有意义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初中科学;情境探索;可视化;模型建构;实验探究
深度学习就是围绕学科核心概念,创设情境进行探究活动,以建立相关概念原理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关联。教师要呈现问题情境,提出挑战性问题与任务,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上不断探究,进行知识建构、问题解决和反思改进,像科学家一样思考、探索,实现概念的建构和知识的迁移[1]。
一、基于情境探索的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强调联想与结构、活动与体验、本质与变式、迁移与应用,而这些都需要依托真实的情境来开展学与教的活动。科学知识必须融入情境之中,学生才容易理解、吸收并愿意学习,课堂才能显示出应有的活力。为了实现深层次的概念理解,教师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并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且情境任务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在明确任务目标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去思考、讨论。教师还要注重知识的逻辑性,使知识序、认知序和教学序和谐统一。
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是最普遍、最重要的基本定律。这个定律不是通过实验直接得出的,而是在大量实验事实的基础上用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达·芬奇曾设计了一个“永动机”,但这个实验装置实验室里没有,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指导学生开展了“喝水鸟”实验,先介绍“喝水鸟”的结构与组成,头部、玻璃管和躯体连通且整体密封,由一个支点支持,里面装有乙醚。然后学生动手实验,让“喝水鸟”真实地动起来,并借助手机中的“慢动作”功能,逐步分析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在“喝水鸟”前面放一杯水,往“喝水鸟”头部滴一次水,就发现“喝水鸟”会做一系列的运动:低头喝水→抬头→又低头喝水→又抬头。
师:谁能分享一下“喝水鸟喝水”的原理?
生1:乙醚液化放热,产生热能,驱动小鸟喝水,转化为动能。
师:那不放水,小鸟也会喝水吗?
重做实验,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思维活跃。
生2:乙醚液化放热,热能可以转化为动能,且液体使鸟重心下移,又抬起头来……
生3:不对。应该是水蒸发吸热,鸟头部降温变冷,头部气压变小,而躯体内的气压不变,使玻璃管内的液柱上升,头部变重躯体变轻,杠杆平衡被破坏,头部下沉到杯中喝水。
师:那怎么有抬头呢?
生4:头部逐渐变重后,身体逐渐前倾,倾角逐渐变大,躯体中的乙醚变少,当玻璃管下端管口露出时,底部的气体迅速上升,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向下流,头部变轻,躯体变重,所以抬头。
师:很好!这个“喝水鸟喝水”是“永动机”吗?不需要消耗能量吗?
生5:当然需要能量。水蒸发吸收了周围空气的热,乙醚汽化需要吸收热量,液化放出热量到空气中去。喝水鸟转动时要消耗一定的能量。
生6:能量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永动机只能成为神话!
师:该产品指出,其在室温低于16℃的室内基本不动。请说说理由。
生7:从能量转化的角度以及装置特点来看,在温度较高的环境里,头部水蒸发比较快,降温迅速,乙醚液化就快,汽化也容易发生。这样效果就会比较好。
美国21世纪技能委员会指出,深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迁移学习。学生能将七年级时学到的“汽化与液化”知识,在九年级时用到新的情境中去,这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在“喝水鸟喝水”这个情境任务中,要分析乙醚的汽化与液化过程与外界发生能量转化的过程,学生就需要掌握汽化与液化的实质,并拥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讨论中,学会倾听与尊重他人,并不断地学习他人的不同观点,培养了沟通和交流技能,提升了个人素养。
二、基于可视化的深度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要处理与解决一些复杂的、隐性的、微小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把它们转换为简单的、显性的、放大的现象,以便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事物的本质。也有一些实验,受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往往不如人意,甚至以失败告终,这就可以采用数字技术,将实验数据准确地转化为函数图像,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这有利于学生分析证据,找到其内在的规律[2]。
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我们的感官难以辨识,如物体振动形成的声波,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可借助DIS传感器将声波显示出来,然后对声波的响度、频率等内容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声波的波形产生直观的认识。
此外,利用频闪照片技术,可以把物体的运动过程拍摄下来进行分析。频闪照片会在相等的间隔时间拍下一张照片,体现过程性。如研究“斜向上抛出的小球到达顶部时有无速度”,如果没有这样的频闪照片,学生就需要具備良好的想象力,才能理解其过程。而借用频闪技术,显示其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学生很容易就发现,小球在开始抛出的时候速度大,到达顶端附近速度变得很小,但是还有一定的速度,并领悟出其原因。
笛卡尔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图形更容易映入大脑了。美国学者斯蒂斯也说过:“如果一个问题能被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常常把问题转化为图形来分析。图文结合更能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促进深度学习。
三、基于模型建构的深度学习
学习知识当然重要,但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比知识更加重要。学生思维的发展需要思维工具的支撑,科学模型代表着一种科学思维方法与哲学思考,能将复杂的事物或过程简单化,是促进学生科学思维发展的有效工具。任何一个模型,都追求对原型的本质描述,以及对原型的深入认识与概括。模型是对原型的实质性和关键性环节的描述,它摒弃次要因素及非关键环节和过程,探求事物内在的规律,尤其在多要素、多层次的复杂地理系统分析中,利用模型和建构模型对促进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引导学生发现一类问题的本质内涵,教师需要充分展示该类问题的具体模型。在形象可视的模型建构过程中聚焦核心问题,可促进学生用模型建构的方法进行思考。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去建构模型、完善模型的内涵,更要让学生领会现象背后的本质,建立更加符合客观事实的科学模型。
例1:两个容积相同、形状不同的容器(图略),一个正放,一个倒放,分别加入相同质量的水,请比较两者产生的压力F1、F2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