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贵 张红光 杨雯雯 任青青
【内容提要】视频化表达渐趋强势与主流,共情传播的涵化、影响与功用日益凸显。短视频新闻以其特有的情感传播属性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深刻影响着受众与用户。本文基于目前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共情传播的发展现状,以央视新闻抖音号为案例,探讨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共情传播与表达的路径创新,促进共情传播的策略、进路。受此启发,兼谈主流媒体如何更好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转型。
【关键词】短视频 主流媒体抖音号 共情传播 路径创新 中华民族共同体 传播转型
当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运用日渐增多,视频日益成为新时代表达的重要文本。当前,短视频平台发展迅捷,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成为人们传递信息的重要表达渠道,传播力、感染力、黏合力、影响力深远,视频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形式和重要窗口。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代背景,彻底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确定因素增加,更加促进了短视频的爆发式发展与应用。视频化表达渐趋强势和主流,日益成为当前重要的发展趋势与发展方向。
在抖音、快手记录生活正在成为一种习惯。根据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2021-2022年中国MCN行业发展研究报告》,近年来中国MCN市场规模迅速扩大,2020年疫情带动线上经济,MCN市场规模超过200亿元,2021年市场规模超330亿元。随着网红经济的盛行以及短视频、直播等形式的快速发展,MCN红利依然明显,入局者井喷式爆发,直播内容多元化发展。除了网红主播和商家运营人员外,明星垂直类KOL、企业、素人等参与直播,极大丰富了主播群体,打破了直播内容的局限性。这不仅能增加流量和点击率,还能丰富MCN机构的营收方式。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2020-2021年中国短视频头部市场竞争状况专题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短视频市场规模达到1408.3亿元,2021年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将增至8.09亿人。2021年1月抖音发布《2020抖音数据报告》,截至2020年8月,抖音日活跃用户突破6亿,而截至2020年12月,抖音日均视频搜索次数突破4亿。抖音官方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抖音日活跃用户超7亿。
为持续获取受众的注意力和广泛的用户资源,进一步增加受众和用户的黏合度、依恋度,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审时度势,相继入驻各大新媒体平台,贴合用户需求和阅读习惯,创新内容生产模式,从而扩大影响力、传播力、感染力,不断提升舆论引导力。2019年7月29日,央视《新闻联播》一改往日严肃之态,推出短视频新闻栏目《主播说联播》,随后央视新闻正式进驻各类新媒体平台,不断推出准确契合各类平台用户特点、引发受众情感共鸣的短视频新闻和栏目,形成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我国各大主流媒体将视频表达的文本、形式与新闻传播相结合,借力新媒体形式和业态矩阵传播,用契合受众和用户特点的方式传递信息,传播力、影响力、感染力与引导力强大,这其中蕴含的共情传播之价值理念与传播转型这一重要议题特别值得研究。
一、理论依据
共情(empathy)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有学者将其翻译为“同理心”“移情”或“神入”。最早揭示共情现象的是心理学家,霍夫曼、乌尔夫·丁伯格、斯洛特等都是先驱和代表。共情“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对此做出反应的能力”①,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换位思考,真切地理解和体会他人感受的过程。神经科学家认为人脑中存在一种“镜像神经元”,它能够帮助人类感知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变化,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并通过镜像模仿达到情绪、情感的共同体验。
共情,是指个体准确理解他人的情感,并在特定情境下作出准确情感反应的一种能力,共情有助于个体产生利他行为和亲社会行为,而群体共情有助于减少群际攻击性行为和群际冲突,改善群际关系。②共情使个人感受转化为群体感受,在情感上形成共鸣,也有利于和谐族群与和谐社会的建构,关涉地区、社会、国家乃至世界更加和美、稳定。
近年研究中,共情理论被不断讨论研究,不再只是心理学和哲学概念,更成为人文社科领域重要的研究对象。如今,随着传播格局与媒介融合变革与发展,要求传者在热点信息传播中以共情为基点,达成传受双方的情感共鸣,从而获取更多关注。从传播学角度理解,共情就是传者与受传者策划、表达、共鸣、获得、反馈的系统历程。
张志安教授认为主流媒体在移动化、社交化、视觉化平台上的内容生产主要以“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为主,在宣传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上,以情感模式为内核,采用信息、政论、故事等多种模式进行内容生产。本文以共情理论为视角,对央视新闻抖音号短视频新闻共情传播的路径创新进行分析探讨,并由此延展到主流媒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转型的问题。
二、央视新闻抖音号短视频新闻共情传播的路径创新
(一)视角层面:第一视角与群众视野
“共情传播的第一个层面是情感层面,情绪感染是指个体面对他人情感状态和处境时,会自发产生与他人相同的情绪体验。”引发共情体验的关键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共情点、用户之间的共情元素以及受众之间的共情域等,而共情观点的选择是从他人的视角和情境出发,对他人想法和感受的一种感知和推测。因此,达成共情及丰富体验的第一要素是视角的选择。
传统的主流媒体在叙述时,往往采用多角度叙述,这样既能确保客观、完整、平衡、真实,又具有一定的色彩和观感。相比之下,央视新闻抖音号采用的是第一人称视角,在短视频上的新闻传播更为突出。如今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央视直接截取了片段经典短视频,“香港最大的民心就是盼望生活变得更好,盼望房子住得更宽敞一些,创业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的教育更好一些,年纪大了得到的照顧更好一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新一届特别行政区政府要务实有为,不负人民,把全社会特别是普通市民的期盼作为施政的最大追求,让每位市民都坚信,只要辛勤工作,就完全能够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短时间收获近百万点赞量、阅读量。央视《感动中国》栏目播出,央视新闻抖音报道了丽江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的访谈,以张桂梅的第一人称口吻说:“他们的确付了我的医药费,但我用其他方式支付了。”视频不到30秒,只有寥寥数语,却将张校长对学生的关爱展现得淋漓尽致,他将自己的情感传达给了观众,让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286.6万次点击、5.9万次评论。
此外,央视新闻的短视频新闻还呈现出视角下沉的特点。央视作为国家级主流媒体,新闻报道以宏观视角和宏大叙事为主。但短视频新闻的视角更加贴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强调内容对大众的服务性。如推出“医问到底”短视频新闻系列,通过专业医生的讲解,及时科普当下最热门的健康知识。元宵节期间推出“元宵怎么吃才健康”的科普视频;春节期间大家不能出门,选题则为“长时间玩手机会不会瞎”;而在春节假期吃喝玩乐之际,又选择“为什么瓜子一嗑就停不下”的角度,为受众科普瓜子的健康食量。通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视角,央视新闻推出的短视频新闻快速抓取受众情感所及,形成情感共振共鸣。
(二)表达层面:风格转变与语态融合
语言是新闻报道表达信息、传递观点、实现共情的主要媒介。以《新闻联播》为范本的主流媒体新闻语言多为严肃、客观,而以《主播说联播》为代表的短视频新闻则呈现出通俗化、年轻化、娱乐化、流行化的趋势。该节目一经上线,便以“粉联播,您有眼光”登上微博热搜,基本奠定了这档短视频新闻节目“亲民”的风格基调。节目伊始,康辉运用网络语言吐糟国泰航空“No zuo no die”;欧阳夏丹融合“内地人吃不起榨菜”的网络新梗,以“宵夜,上点榨菜”回怼台湾某政论节目;郭志坚结合特定语境,化用成语“秋后算账”,对涉港事务的美国以及乱港分子发出 “今天立秋,秋后该干啥?”的拷问。语言风格的转变契合了广大网民、年轻受众的关注热点,诙谐幽默又发人深省,展现了“贴近群众”的语态特征,打破了受众的刻板印象,也促进了网友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和了解,正如康辉所言《新闻联播》“该高大上绝不低姿态,该接地气也绝不端架子”。同时借用微博的热搜優势,《主播说联播》以话题展开相关舆论引导,把握网民的情感走向。
语态融合方面,央视新闻的短视频新闻将平民化、网络化和具有极强亲和力的语言与主流意识形态融合,潜移默化地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无意说服模式深深地浸染感化其中,让网民和受众在无意说服模式中接受社会和国家主流价值的洗礼与熏陶。如2022年全国高考考生填报大学志愿,央视新闻推出系列短视频,选取了众多网红,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B站UP主戴建业、总台记者王冰冰、英语教师董宇辉、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胰胃外科主任医师田海涛等从不同专业、不同视角,以亲和力极强的语言为广大高考考生填报志愿提供参考和服务。又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系列报道中,央视微博“有你真好”的短视频集锦,报道了医护人员、基建工人、警察、军人、志愿者等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无私奉献精神。短片中更多的是用“加油”“致敬”“辛苦了”“感恩”“最美”等正面、通俗易懂的词汇传播战胜疫情的信心,并加强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和影响。央视短视频也会评论和转发社会热点事件,如河南农村地区的红码提款和有关部门提前支付的热点事件,白岩松评论了家属离世请假被开除等热点事件,回应社会矛盾,直击社会痛点,实现情感共鸣。央视电视短片为传播主流思想,以语言形式的转换和语态的结合,使其与受众的关系更加紧密,进而获得受众认同,同频共振,共情传递,增强传播效果。
(三)价值层面:主流价值与圈层文化
共情是人类识别和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受众在现有价值观的基础上对新闻信息进行解读和理解,当价值观相同或相近,新闻报道才能获得受众的情感反馈。因此,价值观的认同感是引起共情的重要基础。
央视抖音号经常会推出有关国内外的新闻,如今年初,河北石家庄小果庄村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疫情通报、行动轨迹、应急响应、专家预测等都是通过短视频方式及时发布,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准确。央视新闻抖音号将主流媒体的权威、社交媒体的互动分享、手机短视频的直观、有效结合,从新闻事件的敏感点、共情点切入,以小见大,由点及线到面,层层深入,不仅能提升新闻事件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展现新闻事件的价值内涵,而且能让主流文化突破固有圈层,实现传播范围的拓展。“卫国戍国英雄”陈红军的故事,央视抖音号公布了其妻子肖嵌文的一段访谈,她向记者出示了陈红军烈士的遗物——一封用胶带包好的家书,充分体现了陈红军烈士对妻子、家人的关爱,以及保卫祖国的英勇牺牲精神。本短片以家庭书信为纽带,将观众与烈士的民族情感联系在一起,使个体价值与国家利益相结合,从而达到对主流价值观的渗透、涵化、传播和影响。
央视新闻除采用短视频的报道方式外,还用直播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传递与价值的沟通。如央视新闻为助力扶贫、拉动全国复工复产,采用直播带货的方式创新报道方式。央视新闻先是推出“央视boys”合体直播带货的预告,再根据网友热议推出各类台前幕后的视频花絮,吸引受众流量,营造在场感。最后,央视主播康辉、撒贝宁和朱广权一反平日相对严肃的新闻主持风格,以年轻、活泼、幽默的新形象打破受众的刻板印象,拉近央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同时也让受众获得助力扶贫的参与感和荣誉感。
更重要的是,在当今世界文化融合发展的时代,偶像文化、“饭圈”、鬼畜文化、佛系文化、颜值文化等亚文化也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媒体景观。怎样吸引更多的青少年,怎样对青年文化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与引导,怎样把青年文化与社会及国家主流文化价值有机衔接等,成为主流媒体的重要课题。
三、主流媒体短视频新闻共情传播策略及转型进路
(一)内容选择:内容多元扩大共情范围
有专家指出,2020年是中国短视频产业的重要转折点,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加持下,对高质量的短视频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短视频产业从竞速到求质的发展转换期。所以,在短视频产业的第二阶段,其竞争重点是内容质量。根据 iiMediaResearch (艾媒咨询)的《2020-2021年中国短视频头部市场竞争状况专题研究报告》,中国的短视频用户将在2021年达到8.09亿。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于2022年8月31日在京发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全国网民数量达到10.51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919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4.4%。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10.47亿,较2021年12月增长1785万,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6%,与2021年12月基本持平。在中国,包括短视频在内的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95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017万,占网民整体的94.6%;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6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2805万,占网民整体的91.5%。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③
自2020年起,互联网电视节目内容质量得到了快速提高,各平台经营模式也渐趋成熟,短视频平台业务呈现出了融合发展态势。视频产业已经形成一个以内容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并已进入精细运营阶段。随着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手机上网习惯已经养成,视频已成为新世纪最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随着智能手机、5G网络的广泛应用,电视消费时间和空间被彻底打破,这也是移动短视频和中长视频产业快速发展的土壤。短视频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展,多元化特点凸显,新型媒介与传播平台的融合程度也越来越紧密、深入和多元,呈现出全方位的传播形式。当前,短视频平台不断细化自身内容,更加纵向细分,使得广告和消费者信息更准确。短视频传播速度快、门槛低,可在一定时间内实现,用户黏性和成长空间依然很大。
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短视频内容创新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这样才能满足受众多样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形态。目前,抖音短视频内容无论从数量还是范围上,几乎达到了饱和状态,但从内容质量上而言,还是有很大差距。因此,为获得更多关注资源,主流媒体的短视频必须在内容品质上领先。在内容品质方面,以主流媒介为主导,一方面,主流传媒拥有一支专业化的新闻工作者队伍,在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上,如选题、录影、剪辑等都具有较大优势;另一方面,主流媒体能够确保新闻的客观性、权威性和真实性,获得更多受众和使用者的信赖。
然而,传统媒体对新媒体受众的思维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当前的主流媒体仍然以时政、社会新闻以及新闻主播、政治人物等视频素材为主。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今天,主流媒体在弘扬主旋律、传播主流价值观的同时,更应在多层次上与观众和用户产生共鸣,进而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和引导力。
(二)表達方法:语态变革提升共情力度
在传达过程中,除了内容的重要性外,语态在传达内容、传递信息、引导情感等方面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央视是党和国家的耳目和喉舌,肩负着重要任务和责任,须具有高度政治站位,肩负着新闻传播的重任,上通下达,传统的传播氛围主要以宣传教育为主,传受双方的地位存在不平等、不均衡、不对等,因此容易使受众和用户产生距离感,很难产生情感共鸣与共情体验。在互联网时代,受众和用户的数量巨大,需求各异,传统的单一语态已不能适应当前情况,更不能满足广大受众,特别是央视等主流媒体通过抖音等社会化媒体进行内容制作和传播,需要符合受众语言习惯和态度,用网友听得懂、看得见、易于接受的年轻态传播信息、传递声音、丰富画面,提升共情表达的力度、精度、深度和颗粒度。如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前夕,央视新闻推出系列短视频,如《香江永奔流》《港人有话》《那些年我们追过的歌》《心系香江》等,习近平、林郑月娥、董建华、梁振英、周星驰等讲述与香港的故事,把人们拉回历史,重温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点点滴滴,令人感动,引发全民共情。另一方面,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主流媒体的新闻内容要传达出真实讯息,使观众了解事实、消除恐慌、科学防疫。央视新闻通过实地采访,将真实可靠的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在沟通方式上,央视采取了全媒体调度、全网联动、滚动播出,不断加强直观镜头,有效地消除了网络虚假信息,让受众感受到疫区的艰辛、疫情的艰险以及疫病的痛苦。
(三)场景构建:技术融合营造共情体验
情绪的激发需要构建一个具体的情景和场景。传统新闻情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差异。网络与智能手机的使用与普及,使得新闻时效性得到了极大提高,特别是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从根本上弥补了时间上的鸿沟。央视新闻抖音号直播新闻事件、新闻采访、节目等,以超高清直播的形式,清晰、直观、完整、客观、真实地还原新闻现场、新闻场景、新闻故事,并在新闻标题、短片中使用“现场直击”等,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中以及北京2022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筹办中,央视新闻采用“慢直播”的方式,利用5G技术对现场进行全程实时网络直播,除必要的时间、地点和标题,画面没有其他声音与字幕,受众可以在评论区进行实时评论互动,并为各类建设车型进行“加油打气”、为精彩节目和赛场筹备助威助力。“云监工”的直播方式让受众直接感受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全程,感受到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精心筹备与全民参与,身份上得到认同之时,也增加了共同抗疫的在场感和参与感,在评论互动中获得共情体验。在视频新闻报道中,主流媒体应注重通过技术融合实现场景的构建和氛围的营造,进而促进共情体验的产生和优化,助力共情体验的广泛化、国际化。
四、主流媒体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路径应用
前述主流媒体短视频共情传播的创新路径与策略,其实对当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也具有颇大启发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多次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思想、理念、精神,对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尤为重视。对主流媒体而言,做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流价值传播,是做大做强主流媒体、扩大放大主流舆论的应有之义。同时,要借助新技术与新媒体,综合运用融合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模态,让语言系统与非语言系统实现文化意义的共建共通,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广泛传播,拓展其覆盖与辐射的程度、广度、宽度、深度与精度,扩大其传播力、表达力、影响力与感染力,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充分传播与广泛弘扬,使中华民族精神得到充分表现与强化。
(一)加强新媒体技术赋能,增强互动性创新传播转型
传播技术不断革新发展,主流媒体积极向新媒体技术靠拢,不断挖掘科技在媒体传播中的潜在效能,力争在传播优质内容的同时,给受众带来良好互动参与,增强受众的视听体验效果。央视新闻抖音号以网友和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综合表达方式,短视频融合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模态,综合运用杜比视听、蒙版弹幕、数字虚拟等现代媒体传达技术,利用多模态叙事,以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强化受众对新闻的感知与识别,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鲜活起来,建构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传播具象,在语境上搭建出双向共通的交互情境,理念不再“抽象”“高冷”,让受众形成全方位浸润与感知模式,以看得见的方式触摸新闻,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品味新闻,增强了受众的互动性传播及转型。而这也必将有助于全面、深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提升。
(二)挖掘主流媒体优势资源,推动新媒体矩阵传播转型
主流媒体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品牌资源和政策资源等优势条件,不断融合发展,形成了全媒体矩阵传播方式,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搭建出了优质的公共平台。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如今,中国已经迅捷进入网络时代,人们的阅读变得更加方便、丰富。主流媒体不仅仅进行高质量的新闻内容把关和生产,而且提供了最优化的传播渠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通过多频道多栏目等入驻各大网络视频平台,而且还通过多重媒介的多矩阵推送与传播,在技术、设备和人才等方面实现了优质资源融通,进行多维拓展与多维融合,实现了电视端、PC 端和移动端的三屏合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线下与线上相配合,不同分發渠道创新内容生产,有针对性地内容分发,并在微博、抖音、微信等社交和短视频平台持续推流,形成新媒体矩阵的全方位传播。更通过营销话题、圈层传播与观众互动,保持受众对新闻和节目的持续关注度,增强长尾效应。
(三)坚守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优秀文化主线,关注衍生品的蓄力传播转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近年来坚持以精品内容引领受众,把党和人民的声音、中华优秀文化理念,以影视化、故事化、细节化、艺术化的方式搬上荧屏,以契合青少年群体和广大网友用户审美取向的艺术表达和接受方式,让晦涩难懂的理念、典籍、精粹“活”起来,以守正创新、精益求精之姿态,利用开发衍生产品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化地提高传播力度,坚守并传播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优秀传统文化,使浸润其中的思想理念、精神精髓,与当代受众和用户形成情感共鸣、精神共振、文化共情,努力团结中华民族的所有成员为共同目标的实现而携手奋斗。央视新闻抖音号将新媒体、新媒介传播思维融入节目创作的各环节之中,新闻联播主持人可亲可近的大篇幅情景、场面出现在短视频中,一改以往新闻联播严肃之面孔。在融媒体产品形态上创新发力、持续规划,设计并持续推出网络衍生产品,除《央视新闻》《新闻联播》等节目、短视频之外,还策划推出如《主播说联播》等,进一步延长了节目传播链条的力度和长度,拓展了节目传播的宽度与维度。央视新闻系列“售后”和衍生产品,大小屏联动“叠加刷屏”,精准充分的媒介引导,使节目IP更加多元立体,打造成了深受受众、用户,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喜爱的“爆款”“网红”产品,使受众和用户持续“沉浸”在节目及余热的感染力之中,细品慢赏,逐渐达到“吸引—接受—深入—内化”的渐进效果,传播模式的积极转型效果尤为显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汤一介先生有言:“中华民族也许正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当一个民族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前夜,她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瑰宝精髓。立足经典、传播精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流价值传播当然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民族团结故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传递好主流价值声音,放大主流媒体声量,媒体应积极建构多元一体、同心对话、彰显主流价值和品牌影响的传播体系。在具体操作中,做好品牌传播、故事传播、细节传播与温度传播,以分层叙事、多元叙事和无意说服模式,以受众和用户易于喜闻乐见的方式,向世界讲述全面、立体、真实、客观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民族团结故事、“一带一路”故事和中国故事;做好互动仪式观下的仪式传播及转型,以多层次、立体化、综合式、丰富性的仪式传播唤醒集体记忆和主流价值;做好融合传播及转型,加强民族地区的全媒体“同心圆”传播体系建设力度、深度、广度、精度,做好对内对外两个传播,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和技术前沿,不断创新新媒体传播形态、业态,更好发挥主流媒体凝心聚力、沉浸感化、久久为功的作用和功效。
四、结语
作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短视频逐渐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受到用户和观众的欢迎,成为大众喜爱的主要表达方式,也是当前媒体深度融合的重要形态与关键抓手,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新闻媒体不断创新的方向和趋势。央视作为主流媒体入驻抖音短视频平台,通过转变传播视角、改变传播语态、拓宽价值取向、创新传播路径,实现与受众的交流、沟通和融洽,以共情传播的方式传递信息,不断增强其传播力、影响力、舆论力、公信力和引导力,对主流媒体改革发展创新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示范作用与启迪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流价值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主流媒体在内容、视角、表达、价值呈现、场景构建等多维角度作为之外,更应以受众和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党和人民的声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抽象理念鲜活化、具象化,以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深入传播,让受众浸润其间、践行其中。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更新迭代,技术赋能、人机协作、智能传播,未来将会有更加先进的技术手段、传播形式、媒体业态出现,主流媒体立足时代前沿,应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和积极的姿态创新变革,加强加大新媒体技术赋能,挖掘主流媒体优势和独特资源,推动新媒体矩阵传播转型,坚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优秀文化主线,关注衍生产品的蓄力传播转型,多维一体化,不断增强与拓宽主流价值观的涵化力、内驱力与影响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疆各民族共同历史记忆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编号:21BMZ008)、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闻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无意说服模式研究”(编号:17BXW029)、2021年度河北省博士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智能时代网络平台‘超级权力的形成、扩散及治理逻辑”(编号:CXZZBS2021002)、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编号:SGH21Q086)、陕西省教育厅2022年度一般专项科研计划项目“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下乡村图书馆有声阅读资源建设及推广策略研究”(编号:22JK0209&2022HZ1293)、西京学院2021年度科研基金项目“融媒体视域下主流媒体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研究”(编号:XJ210207)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亚瑟·乔位米卡利.共情力: 你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M].耿沫,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3.
②唐润华.用共情传播促进民心相通[J].新闻与写作,2019(07):1.
③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2-08-31).http://www.cnnic.net.cn/n4/2022/0914/c88-10226.html.
参考文献:
[1]曹磊,白贵.培养全球化的文明观与“共情”的沟通能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对新闻传播教育未来的思考[J].新闻记者,2018(02):31-38.
[2]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26(05):59-76+127.
[3]张志安,彭璐.混合情感传播模式:主流媒体短视频内容生产研究——以人民日报抖音号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9(07):57-66.
[4]刘晓程.传播主流价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新闻战线,2021(09):31-34.
[5]于畅.沟通与共鸣:央视新式联播语态融合中的共情传播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0(02):1-4.
作者简介:白贵,河北大学特聘教授、坤舆优秀学者,博士生导师,河北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张红光,河北大学跨文化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系本文通讯作者;杨雯雯,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任青青,西京学院传媒学院教师
编辑:白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