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竞娅 靳文涛 陈琪 周月
【内容提要】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推动新闻生产和分发方式的转变,媒体实现从大众化推送到个性化定制的转变,这一趋势要求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顺应时代要求,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同时打破专业壁垒,积极引进跨专业人才和行业精英充实教学团队,并将全过程的情境化教学模式融入其中,提升新闻专业学生的全媒体综合素养。
【关键词】定制新闻 互联网思维 跨专业 情境化教学
新媒体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新闻数据量骤增,内容也更加多元,受众在筛选信息时面临很大困扰,浪费大量时间,这一变化推动新闻生产和分发方式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以大数据分析为引擎的个性化定制新闻应运而生,实现了从大众化推送向个性化定制的转变。所谓定制新闻,是指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结合大数据对用户的阅读习惯和喜好进行分析,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将不同类别的新闻推送给不同的用户,进而实现“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效果,满足用户个性化、私人化的新闻需求。
一、新闻定制化对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要求
定制新闻的文本形态从本质上看仍然是借助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四种基本表达方式或相互组合进行呈现;从文本构成上看,其表现手段并没有出现本质的不同。因此,定制新闻在内容生产方面所需能力,可以分为基础层次能力和创新层次能力两方面。基础层次能力是指传统媒体形态下的文本创作能力,这是目前高校新闻人才培养的主要着力点,也是媒体内容生产的基本功,不同的是,如今的新闻创作方式呈现出文字、视频、音频等相互交叉配合的多元融合趋势,新闻内容的叙事方式也发生了相应改变;而创新层次的能力更侧重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创作能力,它依托大数据对于受众需求的分析,根据受众兴趣生产或者策划相应内容,这个层次的能力体现了新闻行业在技术驱动下的内容生产变革,即根据受众需求定制新闻的能力。
就定制新闻内容生产的双重能力而言,目前的新闻传播教育一直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和业界新兴媒介内容形态创作发展的沟通渠道不畅,行业内的优秀人才很难转型到高校任职,而高校内的新闻专职教师的实践经验又与行业要求存在较大差别,因此培养定制新闻内容需要的行业能力一直是新闻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二是媒体本身也面临着内容生产如何创新的问题,争取在技术的加持下为新闻作品增添更多关注。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要解决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现学校和业界的有效连接。因此,本文将针对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问题,梳理现有高校新闻教育的难点,重构新媒体背景下基础层次能力和创新层次能力建设的关系,整合课堂、产学合作等培养方式,进而解决当前学界人才培养与业界要求脱节的问题。
二、新闻定制化背景下高校新闻教育的难点
当前,我国新闻人才的培养方式相对保守陈旧,主要是以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为基础,在新媒体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下,新闻传播教育也面临着一场剧烈的变革,而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修小补,这种改革必须是全方位与时代同频的规划与创新,具体来说,高校新闻教育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一)缺乏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就是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其中,互联网思维的核心要点就是用户中心思维,将用户需要作为内容产品生产的重要参考指标,这一思维正好契合了新闻定制化“量身打造”的概念。
传统的高校新闻教育更强调新闻标准化生产,包括产品的制作流程、选题的标准、文本的写作、画面的剪辑规则等一系列内容和形式,都有一套相对标准化的制作规范,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用户在阅读新闻内容过程中不再处于被动选择地位,而是拥有更多主动选择的机会,这种背景下,标准化的新闻产品不再是“香饽饽”,个性化、定制化的新闻更受用户青睐,因此,如何改变培养以用户思维为核心的互联网思维是目前高校新闻教育亟需重视的问题。
在万物皆可互联的今天,新闻信息不再是稀缺商品,受众对于新闻的获取摆脱了以往被动选择的地位,拥有了更多主动权。面对这种质的变化,媒体人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具体来说就是树立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为上帝,想用户所想。
(二)实验设备更新迭代慢,难以和行业媒体相匹敌
西方传播学学者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每一次重大科技变革都会对媒介形态和舆论生态产生巨大影响 。从数据新闻到AI主播,从社交媒体到移动直播,技术的更新升级帮助媒体发展打开全新视角,这一变化体现了技术的更新迭代在媒体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5G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一系列革命性技术,势必会给新闻传播带来前所未有的革新。目前,媒体机构在重大活动、重大主题报道过程中采用“5G+4K”标准进行直播已经成为普遍操作,2019年央视春晚实现我国首次5G网络4K超高清视频信号的实时无线传输。而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我国更是实现了在奥运史上首次运用8K视频技术直播开幕式和转播重要赛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研发的8K EFP和8K 50P小型化广播级摄像机,对整个行业具有超强的示范效应,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在8K超高清内容制作、播出、传输、终端呈现等全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在个性化定制新闻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强大的技术支持。作为基于数据挖掘基础上的一款新闻应用,今日头条App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推荐服务,并且打造了定制化的新闻产品,通过数据收集、信息精准检索、人工智能技术来记录用户的行为,及时地进行数据传送,当用户阅读相关文章的次数越多,在平台上停留的时间越久,系统对用户行为的分析就越多、越准确,科技全程参与了新闻的生产过程。
反观当前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实验教学设备无法与业内媒体比肩,甚至差距甚远,这也是受“新闻传播教育更强调笔杆子”的传统观念影响,实验室建设在资金投入、技术升级等方面与行业发展速度相差甚远,已有的实验设备在后期更新迭代等方面缺少持续投入,与行业技术设备的日新月异发展相比,高校实驗设备陈旧落后,学生所学到的实验技能完全应用不到实际工作中上,难以达到用人单位的标准,久而久之,呈现出高校新闻教育与行业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
(三)实践环节与行业领域脱节
新闻行业本身就是社会性较强的领域,记者大多是活跃的社会活动家,他们善于和社会各个阶层打交道,最大程度上获得新闻线索。媒体从业者不但要熟练掌握新闻传播规律,更重要的是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而当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普遍存在课堂与行业需求脱节的问题,不少实践课程仅仅是将课堂从教室转移到了实验室,教学内容并没有根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调整,实践环节的仿真性与行业相差甚远,而目前的传媒实习基地,对于学生的专业提升仅限于浅层次的,既无法充分满足专业教育的需求,也无法实现自身发展的诉求;此外,新闻专业的通识课选修范围有待扩展,学生应通过选修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其他专业核心课程,培养多维角度思考、理解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
三、未来高校新闻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确立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新闻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从市场角度看,互联网思维是一种对产品、受众乃至对社会传播效果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模式;从新闻传播角度看,互联网思维重点要解决的是如何满足受众需求的问题,是一种建构人与信息之间全新关系的思维,这也是高校新闻教育改革首先要解决的观念层面的问题。在新闻传播生产链条中,内容、技术、资金等问题,都要建立在成熟的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之上,否则就沦为传统媒体价值的延伸,一味将新闻信息照搬到互联网上,不作内容的进一步分销,难以实现新闻的精准有效传播,这样的思维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定制新闻要摒弃这种工具论的观点。
定制新闻时代,一味坚持“内容为王”远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需要,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为王”,明确目标受众到底是哪些群体,这一群体的特点是什么,善于分析受众的点击信息与数据,并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利用新媒体平台,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内容的创作中去,真实地体会定制新闻的创作技巧,从而为用户提供基于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新闻。
(二)打破专业壁垒 ,培养全能型新闻人才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行业天然具备高技术含量属性,技术也是定制新闻发展并成熟的重要因素,因此,定制新闻人才的培养必须考虑到跨学科因素:传统的新闻学科属于文科专业,然而面对日益更新迭代的新闻生产技术,传统的培养方式与现实市场需求出现了严重脱节,继续以忽略技术属性的方式进行新闻创作,无异于缘木求鱼。而目前的高校新闻教学团队中,具备跨学科背景尤其是数据处理相关学科的教师少之又少,懂新闻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懂新闻,这样的现状难以满足定制新闻的深层次教学需求,因此,定制新闻发展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应积极引进跨学科人才,并邀请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业界精英和学生面对面授课交流,通过选修课程、短期培训、行业讲座等活动进行授课,使高校教学与技术前沿接轨。另一方面,在生源方面,高校应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打破原有的以文科学生为主的传统 ,适当招录理科生 ,培养既具备较强的新闻采写编评能力,又能胜任数据分析、编程、交互设计等技术性较强岗位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三)由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全过程的情境化教学模式
传统的新闻教学模式一般为先理论后实践,这种模式的目的是结合新闻学科的特性,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理论和实践的时间差人为制造了割裂感,反而不利于新闻学科的教学。在定制新闻发展趋势下,全过程的情境化教学模式就是让学生在完成一项项新闻任务中进行练习,在练习中融入新闻创作和新闻传播的规律和技巧,在讲解新闻理论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实现“练中学、学中练”的双赢局面。
在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定制新闻的内容表达形式和手段相对丰富多元,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可以考虑将低阶的实践课进行前置,从低年级就开始情境化教学,在教学中融入一些初级的文字编辑、新闻采访等知识,同时引入一些初级的视听语言技巧,采取学界、业界双师授课的方式,使学生初步掌握新闻内容生产的基本步骤。具体来说,在全过程的情境化教学模式中,学生要不断吸收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综合训练等视听技巧,还要将内容创作与信息搜集、整理、分析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新闻的基本形式以及传播的规律,内容简单延伸感不足,但可以让学生们找到表达的方式和路径;到了高年级再结合社会实践,开设高阶新闻创作实践课。高阶创作课继续延续低阶课程的情境化教學模式,不同之处在于授课教师由业界导师转变为来自从事定制新闻创作的一线从业者。相对来说,低阶创作课程强调内容的基础创作能力,而高阶创作课程更强调前沿和创新,整个教学过程呈现由易到难的渐进式培养路径,将理论认知、实践技能与创新能力融为一体,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培养计划中的专业能力,确保学生毕业后具备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
【本文为2021年度河北省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会课题“5G背景下应用本科数据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JY202123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海彬.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服务项目设计[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12):164-166.
作者简介:朱竞娅,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靳文涛,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教师;陈琪,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教师;周月,燕京理工学院传媒学院教师
编辑:白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