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研究

2022-05-30 10:48王立帅
辽宁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收入差距现实意义

王立帅

〔内容提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与城镇居民相比,依然有很大的差距,农村居民的绝大多数都属于低收入群体,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研究分析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问题,对于解决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差距;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以来,随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绝对贫困问题已经被消除,农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也为新阶段促进共同富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发展起来的问题并不比没发展起来的问题少,如何让低收入群体通过辛勤劳动变为中等收入群体是现阶段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农村低收入群体在全国低收入群体所占比重最高,是扩大我国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和难点,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切实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从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一、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现状

关于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学术界的观点很多,没有达成一致的观点,本文以国家统计局的测量指标为研究依据。国家统计局把年收入在10—50万元的家庭(三口之家),也就是人均收入在3.3—16.7万的人均收入定义为中等收入群体。根据这个标准,2020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超过了4亿人,没有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比重仍然较低,大部分居民还是低收入群体。

(一)农村居民收入整体偏低

2020年,按五等份分组,农村居民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81.5元,中间偏下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391.6元,中间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711.7元,中间偏上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884.5元,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8520.3元。只有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3.3万元,说明农村人口的五分之四都还是低收入群体。2020年农村人口为50992万人,那么低收入群体有40793.6万人,也就是4亿人。城镇居民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597.7元,中间偏下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7501.1元,中间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278.2元,中间偏上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910.1元,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6031.6元。由此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中间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间偏上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了3.3万元。通过数据对比,农村低收入群体人数更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还是在农村。

(二)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有待优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数据显示,从2013年到2020年,农村居民的收入持续增加,收入主要以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为主。从图1可以看出,在收入结构中,工资性占比非常大,其次是经营性净收入和转移性净收入,最后是财产性净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净收入和财产性净收入比重呈上升趋势,经营性净收入比重呈下降趋势,一方面表明劳动报酬在提高,国家经济实力增强,收入结构呈现优化的趋势,但这种效果还不太明显。另一方面也表明收入结构有待优化,财产性收入比重太低,工资性收入比重过高,一旦发生大的经济波动,首先影响的就是工资性收入,而财产性收入受外部因素影响相对较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剂作用。因此,必须要优化收入结构,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三)主要從事低学历、低工资的行业

在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最低,对应的工资水平也就低。农村居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因此农村居民的整体收入水平就低。2020年,我国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77754.1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384255.3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553976.8元。以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为例,农、林、牧、渔业行业的平均工资为38956元,其他行业的平均工资均高于农、林、牧、渔业。中等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金融、教育、科技研发、医疗、文化、体育、信息技术、租赁和商务服务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行业。低学历是我国城乡低收入群体具有的普遍特征,农村居民的学历较低,尤其是低收入群体,学历更低。农村低收入群体中未上过学、小学/私塾和初中的比例分别为25.86%、37.29%和29.35%,三者合计占农村低收入群体的92.50%。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则主要集中于农、林、牧、渔业,它吸纳了80.98%的农村低收入劳动力,绝大多数农村低收入人员没有正规的非农就业渠道。农村居民大部分所从事的大多数行业都是工资较低的行业,这些行业对学历要求低、对技术要求低。

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意义

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对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构建新发展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农村有巨大空间,可以大有作为。几亿农民同步迈向现代化,能够释放出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消费支出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9429.6元增加到2021年的18931元,增加了9501.4元,年均增长率为9.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从2013年的7485.1元增加到2021年的15916元,增加了8430.9元,年增长率为9.9%。消费支出的年增长率大于收入的年增长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村居民的消费愿望强烈,农村的消费市场潜力很大,农村的消费市场需要进一步挖掘。从2013年到2021年,全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一直在下降,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也从2013年的37.7%下降到2021年的32.7%。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从某种程度上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优化,有了更多的消费能力购买更多的消费品。从图2可以看出,农村居民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除了摩托车拥有量在下降,其他都在逐渐增多,这说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在逐渐提高。家用汽车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而摩托车的数量在逐年下降,从某种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发生了变化。收入是消费的基础,中等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相比,不但有支撑消费的经济基础,还有消费的意愿,因此,必须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使更多的低收入者变为中等收入者,对于扩大国内消费市场,提高消费能力和水平,进而刺激生产,推动供给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二)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与低收入群体相比,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来源比较稳定,抗击经济风险的能力较强,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消费能力,一定意义上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代表,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石。据相关数据,我国农村地区犯罪案件集中体现在盗窃、抢劫等方面,犯罪的人群多数是那些没有固定收入、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的农村低收入人群,他们为了解决温饱铤而走险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持续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使更多的低收入群体变成中等收入群体,能够缩小贫富差距,进而缓解或消除因贫富差距过大而带来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差距不仅表现在经济方面,也表现在思想方面,不同收入群体的对待社会上出现的问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只有不断把低收入群体转变为中等收入群体,壮大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才能消除因收入不同引起的人群思想的冲突,凝聚共识,进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有利于改善我国收入分配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收入分配结构一直呈现金字塔型结构。经过4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消除绝对贫困,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中等收入群体比例也在显著提升,收入分配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于我国现在的中等收入群体还比较少,现代的收入分配结构从金字塔型向葫芦型过渡,还没有形成橄榄型社会结构。2020年,我国人均收入虽然超过了1万美元,但是低收入群体人数还是很多。全国居民的平均收入按五等份分组,只有中间偏上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3.3万元,剩下的三组都没超过3.3万元,说明低收入群体人数还是有很多的。通过上述分析,农村低收入群体人数更多。因此,不断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能够加速推动收入分配结构从葫芦形向橄榄型转变。

(四)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就致力于让全体人民都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是党始终不变的奋斗目标。由于生产力落后,在进入新时代之前,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國共产党人追求的美好愿景和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为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成为可以完成的现实目标。全面小康社会已经建成,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进入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必定是收入差距存在而又合理的社会。中等收入群体人数越多,就意味着人们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小,在一步一步向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在新阶段,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就要不断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让农村低收入群体能够更加公平地享受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

(五)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三农”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封建王朝兴衰的历史经验时强调“三农”问题处理不好,则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按2010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标准,551万贫困人口在2020年全面脱贫,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存在大量的低收入群体。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为35128元,超过了中等收入群体的底线3.3万元,但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低于3.3万元,城镇和农村依然存在大量的低收入群体。2021年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为47472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为18931元,由此可见农村的低收入群体人数更多。国际上普遍使用基尼系数作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成员贫富差距状况的标准,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大于0.4,这表明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很大。从图4可以看出,我国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的收入差距特别大,从2013年到2020年高收入组的收入是低收入组收入的10倍多。“不患寡而患不均”,真正要帮助的,还是低收入群众,平均数会掩盖差距。低收入群体太多,中等收入群体太少,长此以往,会影响党执政基础的稳固。一些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已经呈现橄榄型结构,但由于国家制度的原因,并没有处理好贫富差距问题,出现了中等收入群体缩小的趋势。根据资料显示:1980年世界前1%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占全体居民收入的16.3%,2016年该比例达到20.4%;1980年50%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占全体居民收入的8.0%,2016年该比例为9.7%,也就表明收入为51%—99%的中间阶层的收入占比从75.7%下降到2016年的69.9%。这表明全球收入不平等在加剧,国际上出现了中产阶层和中等收入阶层空洞化的趋势。有些国家已经出现社会撕裂、政治极化、民粹主义泛滥的现象,其教训十分深刻。因此,我国必须处理好贫富差距问题,尤其要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切实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形成稳定的橄榄型社会结构,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建议

农村低收入群体数量庞大,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点和难点。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就要消除阻碍提高农民收入的制约性因素,让更多的低收群众迈进中等收入群体行列。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新型城镇建设

推进城镇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之策。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就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就要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把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就突破了60%,达到了60.24%,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4.72%,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6.7%,这就意味着有18.02%的农民或农民工只是在城镇就业,并没有落户,主要原因还是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滞后,阻碍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就要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建设,就要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两个全面”“一个完善”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市的改革政策。因此,政府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住户籍制度对人员流动的限制,鼓励更多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民工落户城镇;逐步取消由于户籍制度限制而导致的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别对待,保障新落户的居民与原来的城镇居民享有一样的权利和义务。

(二)深化农村改革,多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根据图1可知,我国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2.0%左右,比重非常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是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途径。必须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把财产性收入占比提升到10%左右。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就要盘活农民闲置资产,以增加农村居民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据统计,全国农村宅基地面积为1.7亿亩,约占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54%。因此,要以宅基地流转为重点,盘活农民闲置的土地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要加快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步伐,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交易权,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农房和宅基地。要加快落实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的定价作用,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与城镇国有土地能够同等入市、同价同权,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健全各种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破除影响各种要素流动的阻碍,不但要加快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速度,还要促进各种要素能够平等交换,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要为农村居民提供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拓宽农村居民的资本收益渠道。大部分农村居民习惯于将资金存于银行,很少购买理财产品。之前农村发生过非法集资的案件,就是因为农民不懂理财的产品信息。因此,要向农村居民普及理财知识,培养居民的投资意识,提升农村居民的理财水平和抗风险能力,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可靠的金融理财产品,主动去接受和投资适合的理财产品。同时,也要规范金融市场,严厉打击非法集资。这样一来,既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也有利于金融机构扩大存款来源,从而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也呈现“二元”结构,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村居民在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的范围在整体上处于低水平,我国的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有待提高。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全面照顾到每一个人,所以我们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之上,继续建立健全统筹城乡、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2018年OECD成员国的基尼系数平均情况是:税前与转移支付前的基尼系数为0.41,政府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公共政策干预后,基尼系数为0.31。这充分说明了再分配对调节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重要性。中国的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分别由2013年的22.2%和13.1%上升到2020年的26.2%和19.7%,这表明我国老龄化趋势加重,家庭的抚养负担比较重。宿玉海等通过构建Logit模型分析了老年人口比重高會降低家庭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可能性。我国当前农村居民的养老金和养老保障水平较低,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也低于城镇职工的医疗保险的报销比例,社会保障体系存在“逆向保障”。许多慢性病随着年龄的增高而加重,如果没有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那这些低收入家庭就无法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甚至在中等收入边缘的人群也会滑向低收入群体。农民工虽然在城工作,大多是非正式员工,属于灵活就业的自由职业群体。这一部分人的社会保障也与城镇正式职工存在很大的差距,甚至有些方面还存在空白。我国可以借鉴OECD成员国的经验,在养老、育儿等领域不断加大专项附加扣除力度,切实降低农村收入家庭税收负担。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力争把所有人都能覆盖在内,解决低收入家庭的后顾之忧。

(四)提高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提升人力资本水平

从我国样本数据看,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人员比重研究生学历为73.8%,本科学历为65.9%,大专学历为51.4%,职高技校中专学历为38.4%。以文盲率为例,按东、中、西部和东北区划分,西部地区的文盲率是四个地区中最高的,见图5;即使都是东部地区,但经济发展落后的省份的文盲率较高,例如海南的文盲率在东部10个省(直辖市)中最高,见图6。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21年全部农民工,未上过学的占0.8%,小学文化程度占13.7%,初中文化程度占56.0%,高中文化程度占17.0%,大专及以上占12.6%。这些数据表明,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仍相对较低,那么占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也低。从图1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的收入比重中,工资性收入比重最高,而人力资本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人们的工资性收入。因此,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就要把更多教育资源投入农村居民的教育,提高广大农村居民的教育程度,扎实推动基本义务教育实现均等化。《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农民工的平均年龄在增长,2021年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1.7岁,在本地农民工中,50岁之上的农民工所占比重为38.2%;在外出农民工中,50岁之上的农名工所占比重为15.2%。因此,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教育程度,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就要以农村年轻一代为重点培育对象。经济靠科技,科技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有时候单纯地通过转移支付并不能解决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低等问题,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得从教育出发。只有低收入群体提高了科学文化素质、竞争的能力和谋生的技能,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应加大对刚刚脱贫的地区,尤其是边远落后山区的教育扶持力度,切实解决这些地区教师不足、资金短缺、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的问题,让这些相对贫困的家庭的学生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另外,有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与提升农村劳动力收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倾向于让孩子进入普通高中,而对职业高中存在一定的偏见。很多农村孩子因各种原因上不了普通高中就辍学打工。政府要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解决职业教育在城乡的平衡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以及如何培养人才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政府加大宣传力度,打破家长和孩子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即使考不上普通高中,也能够积极去上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并掌握一门技术也是增强就业能力的筹码。

(五)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农村中等收入群体,必须完善就业政策,给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据统计2021年我国农民工人数有2.9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有1.7亿人,本地农民工有1.2亿人。这些人多为自由职业群体,为了寻求适合的职业而不断流动,容易失业。政府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支持非农产业的发展,引进一些污染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给农村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要加强对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促进劳动者终身学习,根据市场需求来精准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要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把人才从城镇吸引到农村,使农村也能留得住人才。各地政府要落实惠农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构建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加强产业融合规划的顶层设计,防止乡村产业的同质化。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促进产业融合提供完善的“硬件”服务。同时也要采取一系列惠农政策,鼓励从农村出去的大学生、商人、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促进产业融合提供人才服务。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猜你喜欢
收入差距现实意义
村志在乡村文化承传中的现实意义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三重逻辑与现实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地区收入差距分析
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异质性与居民收入
《怦然心动》的情感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党内批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思索《鲵鱼之乱》生态危机的现实意义
浅谈对台文化统战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