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高等教育一体化支撑东北振兴新突破

2022-05-30 10:48刘海军赵球张文烨
辽宁经济 2022年9期
关键词:东北振兴高等教育

刘海军 赵球 张文烨

〔内容提要〕本文从国内外高等教育一体化的经验出发,总结了国外高等教育一体化和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成熟案例,在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分析了东北地区高等教育的一体化建设特点,提出了未来东北地区通过推进高等教育一体化支撑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的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一体化;东北振兴;新突破

注:本文受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22年委托课题“教育服務东北振兴有效模式和路径研究”资助。

面临世界开启大变局、国内践行新发展格局,新时代的东北全面振兴乃至我国宏观经济整体转型升级,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依赖科技创新、更加依赖科技进步。实现东北振兴新突破,为国家现代化做更大贡献,需要东北高校充分发挥作为当地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部”的关键作用。而东北高等教育一体化,则是践行这一使命事半功倍的有效途径。

一、国内外经验借鉴

从全球角度看,自上世纪70年代起,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就开始在一些国家、地区兴起,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浪潮。如伴随着此间区域政治经济一体化,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地中海地区以及亚太地区等均相继提出、实施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一体化公约。

一是国外形成了若干成熟模式、典型案例。其一是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这是迄今国际上“最大尺度”、也是国际影响最大的高等教育一体化改革。该项目是29个欧洲国家于世纪之交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力求从构建学位学历认证、学分转换、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促进高等教育合作等方面入手,促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和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该项目推进过程中体现出整体规划、系统推进、落小落细、循序渐进等特点。其二是美国相关的体制机制建设实践。作为高等教育一体化机制建设的重要实践,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区域间《州际高等教育协定》《州际学费互惠协议》和加州颁布的《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实现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和教育资源共享,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以及促进区域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在《规划》的引领下,美国旧金山湾区形成的高等教育共同体,以密集化、多元化、国际化的组织特点,卓越性、创新性、实践性的质量特点,以及大学间和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特点,被视为高等教育一体化乃至共同体建设的典范并因为促成了硅谷的诞生而备受全球瞩目。

二是国内相关改革探索循序渐进、方兴未艾、态势良好。其中,尤以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以及东北地区的相关实践更具典型性,总体上呈现出一些特点。其一,综观国内有关区域板块:此项“跨界”“跨体制”改革,多数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基础上提出并伴随着经济一体化推进的。其中,长三角这“两个一体化”已步入良性循环的佳境。其二,高校联盟成为现阶段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形式。目前看,现阶段的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实践还主要着眼于共享高教资源,主要形式多为合作办学、合并办学,突出表现在那些高等教育一体化区域均涌现出来一批不同体制条件、不同地域范围、不同学科专业的“大学联盟”。其三,“顶层设计”引导“基层首创”。有关区域地方党委、政府先后制定、实施了一批“指导性”的相关规范性文件。如,长三角“三省一市”制定实施了《关于加强沪苏浙教育合作的意见》等;京津冀制定实施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等。其四,此项实践几乎均伴随着著名的经济带、大都市圈、密集的城市群而发展。

二、东北地区的基本实践

在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兴起,当地的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一体化的建设也相继起步,历经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东北特色。

一是注重区域体制机制框架建设。东北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围绕整体发挥本地区高等教育基础好、学科门类齐全等优势,在联合出台《关于推进普通高等学校开放办学加强合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高等教育省际协作、校际交流等合作机制。近年来据此实施了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聘、平台开放、协同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176个重点合作项目,初步形成了以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为目标,以省际、校际合作为载体,以深度协同为抓手的高等教育一体化框架体系。

二是注重区域协同育人新机制建设。围绕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以深化校际合作、产学结合、科教融合为重点,先后组建校际导师团队54个、合作培养基地165个。在本地区范围内,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探索科教协同育人新模式,实施联合培养重点项目32个。其中,沈阳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等;吉林大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东北大学等签署联合培养本科生协议等。

三是注重区域协同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相继实施校企协同创新项目71个、共建科研平台项目5个。其中,中国医科大学联合本区域130余家单位组建“东北产科联盟”,累计培训1万余人;吉林大学联合本区域高校联合申报67个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沈阳药科大学联合本区域重点医药企业组建“创新药物产学研战略联盟”,签订技术贸易合同132项。

四是注重区域对外合作交流平台建设。围绕最大程度形成区域教育对外开放合力,本区域高校联合申报国际、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联合组建教育国际合作平台,联合开展国际合作项目、中外校际交流项目,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119场,组织中外教师互聘30人(次)、中外学生互换64人(次)。同时,本区域教育主管部门,依托教育部产学研用国际合作会议、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等交流平台,协调推进本区域高校全面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服务本区域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并取得显著成果。

三、东北地区的下步对策建议

迄今东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一体化取得的初步成效,为其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基础;同时,对照国内外典型经验,本区域的此项工作在体制机制、模式以及路径等方面还存在“短板”“弱项”,需要作为后续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回顾此前本区域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一体化实践,明显存在调查研究不足、理论成果鲜见,而探索实践、“试错推进”色彩较浓的问题。新时期,有关方面应围绕本项工作的背景环境、資源条件、未来发展方向及近期突破重点开展深入、充分研究,以作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决策的依据。

二是加强统筹规划。目前看,尽管本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有了一定的基础,但较大程度上还是以“民间自发”为基础,“零打碎敲”型的推进偏多,有关工作的战略性、计划性不足。为使此项工作事半功倍,切实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应在充分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及时启动东北高等教育一体化规划的编制工作。

三是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为将此项工作规划、部署、推进落到实处,应考虑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建立由东北三省一区教育厅主管高等教育领导参加的东北高等教育一体化协调机制,共同研究解决此项工作推进中需要协调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该机制下组建办公室,具体挂靠在三省一区某教育主管部门,负责该协调机制的日常工作。

四是支持高校联盟“提质、扩面”。继续扎实推进本区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联盟、新医科临床实践教学联盟、新农科教育联盟、外语学科发展联盟、“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等已有高校联盟的实体化、规范化、高效化发展;同时鼓励在相同或相近学科专业领域发展新的跨校、跨省(市)高校联盟,充分发挥各类高校联盟在本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进程中的生力军作用。

五是鼓励政产学研用融合发展。推进本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不仅需要高校间的一体化,更需要以高校为创新链节点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一体化。为此,应支持、鼓励校所(院)、校企、校地深度合作,根本清除本区域经济、科技“两张皮”及教育、社会相脱节的历史积弊;整合本区域高校在内的优势创新资源,共同打造一批高水平、上档次的“大团队”“大平台”,争取承担、实施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工程以及参与国际协同创新,全面增强服务东北振兴乃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

六是依托大都市圈、城市群发展高校集群。发展区域高校集群是推进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的重要路径,而发展大都市圈、城市群又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东北的大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水平关乎东北振兴全局,而时下在全国的发展格局中又处弱势,故应将高校集群的发展一并纳入本区域大都市圈、城市群统一规划,统筹支持、共同发展。

总之,在国家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历经改革探索实践的东北高等教育一体化已经相继走出“萌芽破土”和“初期培育”两个阶段,开始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我们深信,在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在本区域地方党委、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东北高等教育一体化将会再上新台阶,为新时代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

猜你喜欢
东北振兴高等教育
新一轮东北振兴形势下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的思考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东北振兴”区域政策经济效益评价
东北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可行性分析
全国新一轮东北振兴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