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强调,历史课程要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维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情感基础和理想目标”。这充分表明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基于此,笔者尝试以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教学为例,从“以‘情感人”“以‘文激人”“以‘史育人”“以‘理服人”“以‘德化人”几个方面,针对家国情怀培养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展开研究与探索。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充分发挥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养成放眼世界、心怀祖国的广阔视野与高尚情操。
一、以“情”感人,培养家国情怀
历史积淀下来的,不仅有厚重的真相,还有浓烈的情感。而与真相相比,情感更容易带给初中生以触动与影响。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妨秉持“以‘情感人”的原则,通过红色歌曲、历史故事、影视片段等教学资料,带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和强烈的情感刺激,使学生在感性思维的引领下,产生对祖国的依恋与对同胞的热爱,从而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例如,在《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的初始环节,教师并没有急于揭示主题,而是给学生播放了两首歌曲:《卢沟桥之歌》和《大刀进行曲》。这两首歌曲带给了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在《卢沟桥之歌》中,学生听出了舍身赴死的悲壮和血战到底的决心;在《大刀进行曲》中,学生听出了奋勇杀敌的豪迈和争取胜利的信心。在歌声的熏陶之下,学生脑海中情不自禁地浮现出各种画面:战场上,战士们浴血奋战,将刺刀高高举起,狠狠落下,直击敌人的要害。这一场景使学生热血沸腾,燃起了对抗战勇士的崇拜之情,激起了保家卫国的斗志;村落里,侵略者的铁蹄在原本宁静、安逸的土地上肆意践踏,有无数勤劳而质朴的民众丧生于这铁蹄之下。这一场景使学生心头战栗,唤起了对侵略者的痛恨之情,产生了悲国悯民的情怀……此时,教师再向学生揭示本课的主题,则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到这一段历史情境当中,带着对侵略者的“恨”、对抗战者的“敬”、对普通民众的“怜”和对祖国的“爱”投入到学习中。显然,这种“以‘情感人”的教学方法,能够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油然而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与同理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是十分有利的。
二、以“文”激人,培养家国情怀
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新的发展方向,也是历史中考新的命题趋势。与普通史料相比,文学作品的语言更优美,情感也更浓烈,这能够为历史教学带来别样的温度与色彩,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产生更多的思考与更深的体悟。鉴于文史结合的诸多优势,笔者建议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秉持“以‘文激人”的原则,通过文学与史学的结合,促使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知岁月的力量,体会家国之变迁,从而增加学生对于民族历史的了解,激发学生对于家国天下的热爱。
例如,在《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引入了三段文学材料。第一段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人物胡风的作品:《为祖国而歌》。在诗歌的前半段,学生读出了面对侵略,中华儿女的痛苦、无奈与悲愤;在诗歌的后半段,学生读出了面对侵略,中华儿女的决心、意志与信念。通过诗歌的阅读,学生仿佛置身于1937年的卢沟桥下,跟当时千千万万的同胞一起,经历沧桑巨变,迎接命运挑战。第二段是曾参加过淞沪战役的作家阿垅所著的《南京血祭》的选段,这个选段以文字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南京保卫战的地形圖。当学生沉浸于文字营造的战争氛围当中再来审视这张“地形图”时,他们会发现,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这场战役中的坚守多么令人钦佩。这促使学生从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视角,再次审视国共二次合作,产生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慨叹。第三段是张恨水的《大江东去》的选段,这段文字以血淋淋的方式,向读者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场景。学生读过之后,沉浸于哀痛之中,迟迟难以自拔。这段文字,让学生更加深切地了解了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唤起了学生强烈的民族屈辱感与自尊心。就这样,教师通过三段文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全民族抗战”前前后后的历史事件,也加深了学生对于这段历史的情感体悟,达到了“以‘文激人”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阅读中培养了家国情怀。
三、以“史”育人,培养家国情怀
历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史学便是史料学”。可见,史料实证在历史教学与研究中的重要性。从目前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将教学停留在“以‘史论史”的阶段,侧重于让学生了解历史真相,却没有深度挖掘史料实证中的情感因素。那么,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在史料实证中完成由“知”和“想”到“感”和“悟”的跨越,实现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的融合,达到“以‘史育人”的目的。
例如,关于南京大屠杀,日本多次篡改历史,掩盖真相,导致国际上出现了关于这一史实不同的声音。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一些缺乏是非辨别能力的初中生也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怀疑。那么,在学习“南京大屠杀”这个模块的时候,教师不妨为学生引入代表多方观点和多方立场的史实,使学生通过史料,了解历史的真相。在学生通过史料,了解了历史的真相之后,教师可以继续追问学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牧师、记者、医生等爱心人士向被虐待、被压迫的中国人伸出援手,在南京大屠杀之后,在国际上也有无数正义之士为真相发声。那么,作为被日军残忍杀害的30万南京百姓的同胞和后人,我们应该做什么呢?”在教师的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会透过历史真相,展开更为深入的思考,并得出结论:我们应该相信历史的真相,在任何情况下,对于日军试图掩盖和篡改历史的行为,都要坚决抵制,大胆发声。同时,我们应该牢记历史的教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捍卫祖国的安全与独立,再不让30万同胞的悲剧在中国的土地上重演。就这样,教师充分发挥了史料的作用,达到了“以‘史育人”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以“理”服人,培养家国情怀
新时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十分重视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历史现象,思考历史问题。那么,基于家国情怀培养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就应该探索情感教育在思维训练中的融入途径,在“晓之以理”的同时,“动之以情”,使学生在“明理”的同时“明志”,形成爱家、爱国、爱党、爱民的高尚情操。
例如,“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这一课的一个重要模块。为了培养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讨论题目:“为什么说第二次国共合作是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哪些证据可以证明这个观点?”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学生从两党发布抗争声明的时间、早期对待日军侵华的态度、国共合作最终达成的时机、抗战统一战线达成以后,两党在战争中的表现等方面,对于这一问题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众所周知,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以破裂告终。那么,是否意味着这一次的合作是失败的?如果历史能够倒退,我党还应不應该选择跟国民党合作?”面对这个问题,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还是应该合作。两党合作最大限度集合了全国的抗日力量,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有的说:“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这是面对外敌应有的态度。即使历史重来一次,我们应该考虑的也是怎样更好地合作的问题,而不是该不该合作的问题。”……在学生围绕教师的问题展开讨论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以辩证的眼光思考历史问题,培养了历史思维,也认识到了在面对外敌侵略时,共产党人所展现出来的大智慧、大勇气与大担当。当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见证了党的伟大,用自己的头脑认识了党的伟大,他们就会对党产生由衷的热爱。可见,教师采用“以‘理服人”的方式,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燃起爱国之心与爱党之情。
五、以“德”化人,培养家国情怀
为了推动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有无数英雄人物洒下了血和汗。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无法采取“对事不对人”的态度,只关注历史事件,聚焦历史规律,忽视历史人物,无视个人贡献。那么,当教师借助历史人物来呈现历史现象、剖析历史问题的时候,能否借助人物的事迹来渗透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古圣先贤、英雄人物的光辉事迹和高洁品质来给予学生激励和引导,使学生在榜样力量的影响下,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例如,在《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的教学中,教师向学生介绍了三位英雄人物:第一位,赵登禹。教师通过介绍赵登禹的革命经历,不仅能够让学生增加对赵登禹的了解,也能够让学生透过他的人生经历,了解当时的历史状态。当学生听到他作为卢沟桥畔的守军,说出“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的誓言的时候,无不被他英勇赴死、誓死卫国的精神所感动,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掌来。第二位,王者成。与赵登禹作为抗战将领的身份不同,王者成只是一位普通的人民群众。面对日军的侵略,王者成送子出征,参军抗日。为了激励儿子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送给儿子一面写着“死”字的白旗。王者成的事迹展现了普通百姓在抗日战争中的顽强决心和英勇气概。在听完王者成的故事之后,有学生感慨道:“面对外敌的侵略,我们也许并不人人都是英雄,但我们人人都能成为英雄。”学生的这一句慨叹,表明了王者成的事迹对他的心灵产生了触动,使他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第三位,姚子青。淞沪会战期间,姚子青率六百部下坚守宝山,在敌人的飞机、战车、大炮的轮番轰炸之下,姚子青的4个连长战死3人,9个排长阵亡6位。于是,他下达了“所有勤杂人员,包括架线员、炊事员、传令兵,一律到前沿阵地去”的命令。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全员无惧生死的坚守,我军才在敌我力量极度悬殊的情况下,坚持了足足7天,不仅给敌军带来了实质性的伤亡损失,也从精神上挫败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很显然,教师通过这三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达到了“以‘德化人”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
综上所述,以国为傲,以家为荣,保卫祖国,建设家乡,是每个人应该融入血液、刻入骨髓的思想与情感。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对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途径与策略的研究与探索,从“以‘情感人”“以‘文激人”“以‘史育人”“以‘理服人”“以‘德化人”等方面努力,发挥初中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使学生养成放眼世界、心怀祖国的广阔视野与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