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鸿
【摘 要】 本文将运用“坐标法”,来解决与向量相结合的平面几何题,力争打破传统的坐标法,从方法上,降低学生思考的难度,从而提高学生解决这类问题的正确率.
【关键词】 坐标法;向量
在学习平面向量的时候,有一类题目很常见,就是将平面向量与平面几何图形相结合的题目,也就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与“平面向量的線性运算”相结合的应用,因为这类题目考察了学生对向量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高考中比较常考的题目,而且常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有些学生对此类题目非常头痛,除了传统的方法,有没有更容易理解,更快速的方法呢?本文将从坐标的角度入手,来求解这类题目.
1 方法初识
例1 在△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E为AD的中点,则 EB =( )
( A ) 3 4 AB - 1 4 AC .
( B ) 1 4 AB - 3 4 AC .
( C ) 3 4 AB + 1 4 AC .
( D ) 1 4 AB + 3 4 AC . (2018年全国卷Ⅰ)
解法1 传统解法
因为 AD为中线,E为AD的中点,
所以 EB = ED + DB = 1 2 AD + 1 2 CB
= 1 2 × 1 2 ( AB + AC )+ 1 2 ( AB - AC )
= 3 4 AB - 1 4 AC ,
故选( A ).
解法2 坐标法+特殊值法
假设△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并设边长为2.将△ABC放入直角坐标系xOy中,如图2,可以得到各点的坐标:
A(0,0),B(2,0),C(0,2),D(1,1),E 1 2 , 1 2 ,
于是题目转化为
EB =λ AB +μ AC ,
只需要把λ,μ求出来就可以了.
又 EB = 3 2 ,- 1 2 ,
AB =(2,0), AC =(0,2),
于是有 3 2 =2λ,- 1 2 =2μ,
解得 λ= 3 4 ,μ=- 1 4 ,
故选( A ).
例2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和F分别是边CD和BC的中点,若 AC = λ AE +μ AF ,其中λ,μ∈ R ,则λ+μ= .
解法1 传统解法
由题意知 AC = AB + AD ,
AE = 1 2 AB + AD , AF = AB + 1 2 AD ,
AC =λ AE +μ AF
= 1 2 λ+μ AB + λ+ 1 2 μ AD ,
于是有 1 2 λ+μ=1,λ+ 1 2 μ=1,
解得 λ= 2 3 ,μ= 2 3 ,
所以 λ+μ= 4 3 .
解法2 坐標法+特殊值法
不妨设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如图4建立坐标系xOy,得
A(0,0),B(2,0),C(2,2),E(1,2),F(2,1),
所以 AC =(2,2), AE =(1,2), AF =(2,1).
设 AC =λ AE +μ AF ,
于是 λ+2μ=2,2λ+μ=2,
解得 λ= 2 3 ,μ= 2 3 ,
所以 λ+μ= 4 3 .
2 再识方法
利用上面这种做法解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题目里面规定了边的长度,以及边的夹角,就不能随心所欲地取特殊图形,需要根据题目条件来相应做题,下面再来看几道例题,用坐标法如何解决.
例3 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2,∠A=120 ° ,E是BC边上靠近B的三等分点,用 AC 和 BD 来表示 AE 为 .
解 可以建立如图5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其中,利用几何的关系可以求得
E 8 3 , 3 3 .
同样地,可得
AC =(1, 3 ),
BD =(-3, 3 ), AE = 5 3 , 3 3 .
设 AE =λ AC +μ BD ,
于是 λ-3μ= 5 3 , 3 λ+ 3 μ= 3 3 ,
解得 λ= 2 3 ,μ=- 1 3 ,
所以 AE = 2 3 AC - 1 3 BD .
例4 在△ABC中,AD为BC边上的中线,E为AD的中点,延长BE交AC于P,用 AC 和 AB 来表示 BP 为 .
分析 这道题目中,点P的位置无法确 图6 定,如果要用传统方法做,需要利用B,E,P三点共线来解决,而且其中的数量关系不好确定,不妨用坐标法来解决看看:
把△ABC看作等腰直角三角形,建立如图6所示的直角坐标系,
设直角边长为2,
易得 B(2,0),E 1 2 , 1 2 ,
k BE = 0- 1 2 2- 1 2 =- 1 3 ,
l BE :y=- 1 3 (x-2),
令x=0,得 y= 2 3 ,
所以 P 0, 2 3 ,
即 P是AC上的三等分点,
于是 BP = -2, 2 3 ,
AB =(2,0), AC =(0,2),
设 BP =λ AB +μ AC ,
于是 2λ=-2,2μ= 2 3 ,
解得 λ=-1,μ= 1 3 ,
所以 BP = AB + 1 3 A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