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子豪 杨维 朱明达
摘要:“双减”政策的落地,给民办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新的契机。本文聚焦于“双减背景下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分析了“双减”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概括了“双减”政策对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时代要求,在分析民办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双减”政策下民办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
关键词:“双减”政策;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4.096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虽然不是针对学前教育的,但其本质上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重塑。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学前教育应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并深化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民办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更应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灵活性优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路径,以适应新政策的要求。
1“双减”政策下的学前教育及其新要求
“双减”政策的落地,无疑将我国整个教育生态进行一次全面的规范与重整,也为我国的教育理念从“重分数”向“重育人”的转变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与此同时,“双减”政策也将带来教育行业人才培养方式的重大变革。
1.1“双减”政策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1.1幼儿园“去小学化”
与“双减”政策相呼应,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学前儿童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幼儿园“去小学化”的具体提法。《意见》指出,禁止幼儿园开设学前班,禁止校外的早教、幼教等补习机构对学前儿童进行超前教育,幼儿园继续“去小学化”,并做好入学准备教育等。
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幼儿园“去小学化”的提法不仅从学前教育的角度进行阐述,还强调幼儿园“去小学化”也是小学教育的责任,小学必须严格执行就近入学,不允许小学“按成绩招生”,禁止小学“教学起点高”,同时要求小学全面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因此,幼儿园应承认并尊重学前儿童的个性差异,为学前儿童的全面自由发展创设舞台,通过游戏培养学前儿童的能力,挖掘学前儿童的潜能,坚决摒弃“学前教育小学化”。
1.1.2淡化学科知识的传授
受“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里能提前学习小学的学科知识。部分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从扩大生源的角度出发,全然不顾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面向学前儿童开设了外语、写字、计算等小学学科知识的课程。这不但损害了学前儿童身体健康,还不利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
在“双减”背景下,学前教育机构应坚定落实“淡化学科知识”的政策,让幼儿园工作的重心重新回归到“规范学前儿童行为习惯”和“培养学前儿童学习兴趣”方面,并向家长普及“幼儿园不是不教知识,而是用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获得经验、习得习惯”的教育理念,同时让家长了解为什么“提前学习小学学科知识的优势是一时的,危害却是终身的”。
1.1.3强调家庭教育的作用
我国于2021年10月底公布了《家庭教育促进法》,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家庭教育促进法》将家庭教育由传统“家事”上升为“国事”。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促进法》进一步明确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向全社会尤其是向家长普及了“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的教育理念。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科学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历来都是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从我国学制的发展可以看出,近代以来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经历了幼儿园“辅助”家庭教育、幼儿园“协助”家庭教育、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趋向互相配合的演变历程,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全面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发展。
1.2“双减”政策对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学前教育教师作为响应“双减”政策、落实其发展性成果的价值主体,同时也是学前儿童获得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实现共同发展的价值客体,必须加强对“双减”政策下学前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面对新的形势,民办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灵活性优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在其人才培养过程中,全面贯彻学前教育“去小学化”、淡化学科知识传授的理念,积极将家庭教育纳入其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民办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該整合各种资源,通过拓展实践教学渠道的方式,让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职前尽可能全面地了解职业环境,熟悉日常教育、保育工作,努力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与职业认同,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实践,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情意,并最终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
2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状况
近十年来,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以及政府政策导向的影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突飞猛进。为了满足社会对学前教育教师源源不断的需求,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也在大幅度提高。其中,民办高校在推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民办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主要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体系的设置、专业实践的途径以及人才培养与用人结构的适应性等方面来看,我国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公办高校存在着一定的同质化倾向,其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是参照或模仿公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具体到教育教学方面,表现为“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技能”。“重理论知识而轻实践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民办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换言之,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定位模糊人才培养目标,不但影响着后续教学大纲的制定,而且限制着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从长远来看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培养目标结构来看,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有专业理念、知识、技能和学习能力四个模块构成。受人才培养目标的局限,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会使教学大纲的制定无所适从,难以协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专业技能的实践性之间的关系,这将最终作用于学生的专业性发展,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参差不齐。
2.2专业课程体系缺乏整合
我国公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学科知识为中心,较多关注的是课程结构是否有逻辑,知识内容是否完整。这种课程设置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能够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但这种课程设置的缺点也不容忽视,会导致理论与实践的割裂。
而民办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借鉴公办高校的同时,也继承了这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的优点和缺点。这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定位的民办高校危害更大。整体来看,这种学科本位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使课程体系缺乏整合,导致课程的选择重“量”而不重“质”,课程内容繁而不精。以学前教育专业五大领域(科学、社会、艺术、语言、健康)课程为例,五大领域课程被机械的、孤立地放置在不同学期,没有考虑与其他支撑性课程之间的关系,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这门课有数门支撑性课程,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这门课却没有支撑性课程。这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不利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的提升,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
2.3专业实践不足渠道单一
随着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的大幅度提高,带来的一个普遍的问题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机会匮乏,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甚至到大三结束时还没有真正去过幼儿园见习。缺乏幼儿园实地见习会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学习和教师生涯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很难理论联系,成为幼儿园新进教师之后需要过长时间完成角色转变,面对教师生活与职业预期不匹配更容易离职……从个体角度来说,这不止浪费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自己的宝贵时间,影响了其从学前教育师范生到幼儿园新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从社会角度来说,这也影响了幼儿园教育保育工作的开展。
在民办高校中,这一问题更为突出。虽然很多民办高校已经在尽量完善信息化教学设备,来解决专业实践场地不足且教育见习渠道单一的问题,但要想解决专业实践场地不足和教育見习渠道单一的现状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例如,很多民办高校非常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止有课内实训,每学期还安排来1-2周的专业基础课程的集中实训,与此同时,还通过购买和使用幼儿园仿真见习软件来弥补教育见习场地不足的问题,甚至不惜重金在学校建立幼儿园模拟实训室来开展教育见习,但是这些与前往幼儿园,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开展教育见习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3“双减”政策下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
“双减”政策本质上是对整个教育生态的重塑。在这一背景下,学前教育需要深化对“双减”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双减”政策不但给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也带来了新的契机。民办高校的学前教育应结合其自身特点、办学性质,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灵活性优势,创新人才培养路径,以适应新政策的要求。
3.1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不仅要依据学前教育教师岗位的能力要求来制定培养目标,同时还要兼顾学前教育领域各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把教师岗位能力要求与学科知识教育两者同时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于民办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阐述应避免大而全、面面俱到的表述方式,应结合民办高校自身条件和发展特点有所侧重。如培养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需要的,能在幼儿园、保育机构、早教机构、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其他相关机构从事保育教育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双减”政策下民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民办高校师范生的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如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学习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大二结束时,学生通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对专业方向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时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向,进行差别化的学习;其次,拓宽专业导论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入学前教育指导师、家庭教育指导师等新型专业教育方向,根据学前教育机构以及其他用人单位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以此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率。
3.2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的持续优化,能有效推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民办高校应将课程教学内容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融合,将幼儿园教师资格证的考核要求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之中,为学生的教师资格证和职业技能培训提供有力的保障条件。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和《家庭教育促进法》颁布与实施,幼儿园教师的职责发生了扩大,幼儿园教师不但要做好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应起向学前儿童家长普及家庭教育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学前教育教师在提升专业技能水平的同时,还应具备科学的育儿知识,能够为家长提供切实可行的家庭教育方法与策略。基于此,民办高校更应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灵活性优势,增设家庭教育相关课程,并把家庭教育有效地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之中。
加强“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的课程资源建设。在原有培养学前教育学生学科基础知识能力、保教能力、管理能力、反思与沟通能力的专业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综合育人能力课程模块。课程体系应立足幼儿园,以社区学前教育机构为补充,通过“拓、挖、引、学”,开发一批与学前儿童的兴趣和学前儿童家长的需求紧密结合的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特色化发展,促进“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的原有课程体系的更新。
3.3拓展专业实践途径
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方面的合作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也是学前教育健康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方面构成的教育合力,可以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全面、健康地发展。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民办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该保持其固有的敏感性,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实践途径,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紧密合作,从源头上构建学前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原有的教育教学和专业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入“面向儿童、沟通家长、融入社区”的理念,全面利用各种资源,深挖专业实践渠道。进一步加大课内实训和集中实训的力度,促进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如民办高校为学前教育学生创造在传统的幼儿园、保育机构、早教机构、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专业实践的同时,进一步拓展社区资源,鼓励学生面向社区、深入社区开展专业实践。引导学生对社区教育资源的了解和认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实践经验,有效拓展民办高校师范生的就业渠道。
4结语
“双减”政策的落地,为民办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戰。民办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应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途径等角度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并最终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意义和价值——《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之实践启示[EB/OL].(2021-04-09)[2022-01-12].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2082/2021/2021_zl29/202104/t20210409_525365.html.
[2]马开剑,王光明,方芳,等.“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变革[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14.
[3]杨兆山,陈煌.“双减”引发的对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35-41.
[4]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曾强.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J].教育探索,2019,(3):67-70.
[6]杨静.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模式探讨[D].扬州:扬州大学,2015.
作者简介:轩辕子豪(1986-),男,汉族,上海人,硕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杨维(1984-),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学、心理学;朱明达(1983-),男,汉族,上海人,博士研究生,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