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宏
【模拟金题】
出版社策划出版一本名为《城市记忆》的书,记录各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想邀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这本书写一篇文章,600字以上。可以讲述经历,可以抒发感想,也可以阐述观点。
【名师题解】
这个题目有一定的新意,但审题难度不大,要求你写出对某个城市的某种回忆。这个城市可以是自己的故乡或长期居住的地方,也可以是旅行时到达的外地城市,甚至可以是穿行而过,匆匆一瞥留下某个印象的城市。而具体的写作对象则包罗万象,一处风景、一条街道、一道美食、一个人物……皆可入题。
每个人对城市的感受都是不同的,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强调“我”眼中的、耳中的、口中的、记忆中的城市才是关键。首先要关注的,并非是城市里那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景点或者“网红打卡点”,在自己熟悉的生活范围内更能找到独特的写作素材:这个建筑也许对别人意义不大,而你因为某种原因曾经在此流连过,所以感情颇深;这个饭店的食物其实相当普通,但对你而言有特别的味道……这些对你至关重要的对象才能代表你对“这一座”城市的某种理解,而读者也对这一点特别感兴趣。
当你描述自己的经历时,本篇作文其实就变成了一篇带有你“独特记忆”的记叙文,完全可以从生活的小事入手,具体描摹。如记叙早上被妈妈催促去包子店买早餐的经历,描写包子店热气腾腾、人声鼎沸的景象,准确生动地刻画店家忙碌麻利的动作以及顾客满意的神态,诸如此类别具生活气息的时刻,一层一层地镶嵌在一起,就成了你心中的“城市记忆”。
【推荐素材】
素材一:英国作家奥利维娅·莱恩所著《孤独的城市》中有这么一段话:“想象倚窗而立,在夜里,在一幢大楼的六楼、七楼或四十三楼。这座城市所展露出的样貌就是一排排房间,数十万个窗口,有些暗着,有些充盈着绿色、白色或金色的光。陌生人在其中来回游移,专注于私人时间里的各种事务。他们是你能看见却无法触碰的人。”
学校、单位、车站、超市……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迫的,每个人都需要在各种公众场合和不同的人打交道,但是肢体上天天接触的城市居民,同时又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原本健谈的人,一走进拥挤的电梯,就会立刻沉默不语,只是紧紧盯着屏幕上的数字,急切地想要逃出去。
素材点拨:热闹的城市,却总让人觉得孤独和寂寞。美国的研究人员甚至通过实验证明,社交广泛的人抵抗力较强,不易被感冒病毒所感染。与之相反,那些比较封闭、社会关系单一、朋友少的人得感冒的几率要高得多。一个可能的解释是:社会关系广泛的人会更有动力去照顾他们自己。所以,勇敢地拥抱“陌生人”吧!
素材二:2019年,纪录片《城市24小时》热播,该片聚焦郑州、武汉、深圳、成都、厦门五座城市,以一天24小时为观察轴线,采用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场景作为记录空间,并通过30多个温暖的现实故事、近百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见证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变迁与历史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从记录城市发展角度撰文,期待这样的纪录片每过10年、20年能重新拍摄一遍,记录城市容颜的变迁,记录人生命运的转换,也见证我们这个民族在城市现代化道路上踩出的每一行脚印。
素材点拨:每个城市都有每个城市的故事,在这其中,又有哪一个故事是属于你的独特记忆呢?所以,写作最好的切入点就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从大的范围来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成长故事,来见证城市的整体发展;也可以从小切口入手,通过自己的真实生活和日常琐事,来表达对城市的热爱与留恋。
佳作示例一
舌尖上的長沙城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培圣学校 李逸帆
对长沙来说,“吃”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一代人不可磨灭的记忆,留存着过往的时光。
工作日的早上七点,走在坡子街上,踏进火宫殿的大门,这里褪去了节假日繁华热闹的气息,随之而来的是老长沙悠然闲适的味道。老长沙人每天都会来到这里呷早茶,这已然成为他们的习惯。无论刮风下雨,从月头到月尾,只为呷几口绿茶,咬几口包子,扯几句闲谈。这些茶客们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养成了一种默契,每天老早就来,和固定的三两人坐在固定的位置,一坐就是一上午。倘若有事不能来,还会打电话给老板说明,这份浓浓的人情味,和那淡淡的茶香,仿佛化作了一股神奇的力量,将时光定格在了从前。
一走进三王街,我就被来往的人流和喧闹的声音包裹住了,即便三王街有着几百年的历史,如今却难以再找寻到过往的痕迹。继续向前走,来到了百年老字号杨裕兴面馆。这里,有着另一份味道。跨进大门,服务员不停地在各桌前穿梭,手里经常托着好几份面。靠近厨房,不时能听到熟客报“面牌”的声音,“宽汤”“二排”“轻挑”“免青”,以及厨子洪亮的“好嘞”的应答声。在变换的人影中,我仿佛又看到了未曾消逝的老长沙。
来到侯家塘,走近德园包子铺,远远地就能看见几十米的“长龙”,还能闻到弥漫在半空中的诱人香味。来这里排队买包子的虽说大都是爷爷奶奶,但他们对于美食的热爱却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德园的包子皮薄馅大,油而不腻,作为百年老店,德园始终秉持匠心,坚持使用传承的“老面搭碱”技艺,包子一元一个,从未涨价,食客遍及长沙几代人,每天能卖走几万个包子。每当咬下一口德园包子,体味到的不只是美味,更是老长沙人的浓浓热情和沉淀下来的时光。
太平街,长沙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条街。来到这里,时间似乎变慢了,连游人的步子也跟着放缓了些。这里保留着不少在现代社会已经很难见到的老店,像字画店、金石店、老茶馆等。还汇聚了众多长沙的特色小吃,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软软糯糯的糖油粑粑、香辣过瘾的嗦螺、回味无穷的酱板鸭等,将长沙人一年四季的胃都养得服服帖帖。尽管时代变迁,这些传承下来的特色小吃仍然融入了长沙人的基因,在时光中留存不变。
走进时光里的长沙,去追寻徘徊在每一处角落的长沙风味,去探寻萦绕在每一个长沙人舌尖的长沙印记。
【评点】作者采用并列式结构,以长沙的“老街”和“老店”为叙写对象,以“饮食文化”为中心,抒发了对老长沙的追念之情,也使读者得以一瞥老长沙的闲适生活、民俗人情。
佳作示例二
烟雨江南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培圣学校
李依檀
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江南有雨飘落,丝丝的雨轻吻油纸伞,滴落在青石板上,青烟淡水的江南,细雨霏霏的堤岸。
我从城市的车水马龙里走来,凭栏眺望江南秀丽的山水,桥岸边,柳随风吹,细雨如愁,就那样,在空气里游离飘逝,朦胧了眼前人。我从市井的喧嚣里打马而过,穿过竹林,穿过木棉,探访古老的城市印记。
那条路已经十分古旧,暗暗的墨青色,带着时光深深的刻痕。慢慢地,慢慢地,向远方延伸。悠然前行,路的两旁是些古老的房屋,青灰色的屋檐,滴水的檐角,矮矮的墙角爬满青苔,散发着南方潮湿的气息,原本光滑洁白的墙面,经过几百年的风雨,变得粗糙,也多了几分沧桑,多了些许不同于高楼大厦的韵味。
沿着这条路走,忽然见到几个阿婆,她们背着竹编背篓,手里拿着几个花环,这些花环可能是在河水里浸洗过的吧,还在往下滴着水。她们说着我听不懂的方言,步履轻快,黑色的布鞋踩在青石板上,安静得没有一点声音。
看向远处,拱形的桥洞下缓缓驶来乌篷船,船夫不急不躁地摇动着船桨,船上的游客有说有笑,我猜想可能是在谈论这周遭的美景吧!船从我面前经过,水面被拉开,像裙摆般向两边漾开去,又迅速地恢复平静。
忽而想起戴望舒的《雨巷》中那个像丁香一样带着愁怨的姑娘,那姑娘一定有着清澈的眼神,一定性情温和,如同一株静立的木棉。闭上眼,清爽的风从我身边吹过,带着江南特有的湿润的气息。那座爬满青苔的桥,会让人忽而覺得时光倒流,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宋朝,有词人站在桥头,长衫迎风而立。
淡淡的烟,淡淡的雾,淡淡的景,淡淡的人,一切都是淡淡的,却抵不住时间的沉淀。那雕花的乌木窗框后,怕曾有如江南水汽般的伊人,当窗对月,凭栏哀叹。青色的墙,青色的檐,青色的路,青色的梦。那笼罩在这条青石板路上已有几百年的水汽,在此刻、在眼前迷离飘散。
这条青石板路,经历了几百年的磨砺,也不知有多少人曾和我一样慢慢地走过,也许轻轻一碰,就会抖落一地的故事吧。
再往前走,就到尽头了,突然一个鲜明的印记刻在那不怎么洁白的墙面上,一个大大的“拆”字……终于,这条青石板路也将被水泥路所替代。我蓦然回首,看着落日烧红了整个天空,那条幽暗的青石板路,却一直向远方延伸,最终淹没在最后一片余晖中,仿佛在诉说它已完成的使命。
一段路,若被烟火迷失了归途,请记得它来时的风卷云舒。
【评点】文章开头化用诗句,奠定全文烟雨朦胧的色调。文中所涉物象如石板路、乌篷船、水桥、背竹篓的阿婆等皆为江南城镇风景的典型代表。而文末描写要拆迁的古墙,又不禁让人感叹时光的更迭。此文注重描写,遣词造句无不打磨细腻,真切地描绘出一幅烟雨江南水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