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慧婷 谭必勇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选取发表年度、期刊来源、学科分布、作者分布、关键词频等评价指标,对“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有关“城市记忆”的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市记忆研究已经初步进入成熟阶段,建筑学和档案学是城市记忆研究的主体力量,但研究成果质量和深度还有待提升,研究力量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系统差异。
关键词:城市记忆;城市记忆工程;文献计量
1 引言
“城市记忆”是反映城市发展变化的生命印记,其物化载体是城市在形成、变迁和建设中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我国“城市记忆工程”发端于1999年冯骥才发起的“抢救天津老街”历史文化保护活动。2002年,青岛市档案部门率先提出城市记忆工程,随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广州等城市也相继推出城市记忆项目,并逐渐向地级市和区县辐射开来,得到越来越多地区的关注响应。同时城市记忆工程也在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本文从载文情况、作者情况和关键词三方面分析我国城市记忆研究的总体状况与特征。
2 数据来源与统计
本文以“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从我国城市记忆工程的发端年1999年起至今为检索时间段,于2016年11月15日以“关键词”为检索项,以“城市记忆”为检索词进行精确检索。其中,中国知网检出文献1750篇,万方数据库检出文献262篇,经过汇总去重共得到1826篇文献。由于“城市记忆”这一主题蕴含较多文学、文化含义,因此在剔除重复发表、一稿多投、新闻报道、通知公告、领导讲话等无关文章后,本文进一步筛除了散文、随笔、小说、诗歌、读后感等文学类作品,最后得到1187篇学术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期刊论文1028篇,学位论文159篇。本文主要借助Excel和NoteExpress软件作为数据分析处理工具,从文献计量学角度,统计分析我国城市记忆建设和城市记忆工程研究的整体状况。
3 载文情况分析
3.1 文献年度趋势分布。分析文献发表时间,可以揭示某一主题在一定时期的研究进展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从统计数据来看,国内研究城市记忆的文献最早出现于2000年,文章从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角度探讨如何从文物古迹、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面保存城市记忆[1]。而档案学对城市记忆的最早论述是2003年潘积仁、徐继亮《城市记忆工程:记录城市形象和重大时刻》一文,该文以青岛市城市记忆工程为例,归纳工程前期策划和实施步骤,并总结青岛城市记忆建设的经验进展[2]。
由图1可知,2000-2016年我国城市记忆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城市记忆的社会关注度逐步升高。其中2000-2003年文献量小幅缓速增长;2004-2011年文献增幅加大且增速快,并于2011年达到小高峰,这应当与2004-2011年间广州、长沙、济南、大连、上海、重庆等多地密集启动城市记忆工程所引发的政策热、实践热相关[3]。由于2016年数据为不完全统计,其实际文献数可能大于96篇,则2012年以后文献增速放缓,整体态势趋于平稳增长。Gompertz生长曲线模型指出,文献增长有四个阶段:萌芽阶段,文献增长较为缓慢;发展阶段,文献急剧增长;成熟阶段,增长速度缓慢;饱和阶段,文献增长速度为0。整个过程是众多S曲线的组合[4]。根据该模型并结合当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城市记忆研究已步入成熟阶段。
3.2 期刊来源分布。分析文獻期刊来源,可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为文献收集和管理提供依据。经统计,2000-2016年的1028篇期刊文献发表在389种期刊上,平均每种刊物仅发文2.64篇,表明城市记忆研究具有较高分散性。其中,发表1篇论文的期刊251种,发表2篇的54种,发表3篇的27种,发表4篇的11种。表1呈现了载文量10篇以上的15种期刊,其中《城建档案》《兰台世界》《上海档案》《中国档案》《浙江档案》属档案学期刊,《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属经济学期刊,其余9种均为建筑学期刊。从期刊类型来看,仅《中国档案》《浙江档案》《工业建筑》为中文核心期刊,无CSSCI来源期刊,说明城市记忆研究高质量论文较少,科研产出水平有待提升。
根据布拉德福定律,如果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某个学科主题的论文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起来,就可以在所有这些期刊中区分出载文率最高的“核心”部分和包含着与核心部分同等数量论文的随后几区,这时核心区和后继各区中所含的期刊数成1︰a︰a2的关系。按照载文量多少,将刊载城市记忆研究文献的相关期刊分成三个区:①刊载10篇以上的期刊,②刊载小于等于10篇而大于2篇的期刊,③刊载小于等于2篇论文的期刊。
表2为文献的期刊分区情况。在各区论文数量大致相等的情况下,期刊数之比为15︰69︰305≈1︰5︰20,与布拉德福定律中1︰a︰a2的等比关系基本一致,表明现阶段我国城市记忆研究已经形成相对稳定的核心期刊群。
3.3 期刊学科分布。由于城市记忆属于跨学科研究主题,分析其载文期刊的学科类别有助于了解城市记忆在不同领域的研究情况和学科融合状况,以及各学科的贡献情况。通过对各学科期刊的载文量进行排序,结果如表3所示,城市记忆研究的学科类别分布广泛,但明显集中于“建筑科学与工程”和“档案及博物馆”,二者所包含文献数量超过城市记忆期刊文献总数的一半。其次是经济与管理科学、哲学与人文科学、教育学,而农业科技基础、科学综合、政治学与行政学等也有一定载文量。
从学科核心期刊(CSSCI)载文量来看,尽管建筑科学与工程、档案及博物馆在文献总量中占绝对主体地位,但其核心期刊载文比例偏低,仅占该学科文献数的2.98%和5.02%;而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教育学、哲学与人文科学、地理学的核心期刊载文比例较高,“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更高达73.33%。由此可知城市记忆研究成果在各期刊的分布很不平衡,建筑学、档案学在城市记忆研究中发文量大,但其文献质量和档次有待提升。
4 作者分析
4.1 作者总体情况。经统计,2000-2016年的1187篇城市记忆研究文献,共由1568名作者(包括第二、第三等所有文献合著者)共同完成。其中发表7篇文章的作者有1人,发表6篇、5篇文章的作者均为2人,发表4篇的有3人。其中1449人仅发表1 篇文献,占作者总人数的92.41%,远高于洛特卡经验值定律的经验值60%,说明城市记忆研究的作者集中程度较低。
4.2 核心作者分析。核心作者是对某一研究主题有较大贡献或较大影响力的科研人员。普赖斯定律认为,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应为文献总量的50%,核心作者的数量约为作者总数的平方根,核心作者的最低发文量,等于最高产作者所发表论文数的平方根的0.749倍,即m=0.749(nmax)?。根据统计,城市记忆研究中的最高产作者是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周玮,共发表论文7篇,则nmax=7,根据普赖斯定律得到m≈1.98,取临近最大整数2,即发表论文达到2篇及以上的为核心作者,共有119人,与总人数1568的平方根39.60差距较大,具体数据见表4。
119位核心作者共发表文献280篇,占城市记忆总文献量1187篇的23.59%,远低于普赖斯定律核心作者发文量占文献总量50%的比例,说明我国城市记忆研究尚未形成具有规模的核心研究作者群;且大部分核心作者的发文量仅为2篇,表明相关学者对城市记忆的研究不够深入,少有学者对该领域进行持续的追踪研究。
4.3 作者合著情况。作者合著情况可以通过合作度和合著率两个指标来分析,合作度反映合作的广度,是指一定时期某研究领域内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合著率揭示合作的深度,指一定时期内合著文章数在总发文数量中所占的比例。二者数值越高,表明合作智能发挥越充分。
表5揭示了城市记忆研究的作者合著情况,1187篇文献中2位作者合著的有248篇,占论文总数的20.89%;3位作者合著的105篇,占比8.85%;4位作者合著的18篇,占比1.52%;5位作者合著的9篇,占比0.76%;6位及以上作者合著的2篇,占比0.16%;除19篇文献作者信息不详,其余786篇文章均由单一作者独立完成。合作度为1.32人/篇,合著率为32.18%,表明城市记忆研究仍以单一作者发文为主,尽管已具备一定合作基础,但合作程度还比较低,作者的群体智能发挥水平有待提高。
4.4 作者所在地区分布。作者的地区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某一主题的文献作者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和积聚度[5]。由于我国城市记忆工程存在区域差异,分析作者所在地区,可以了解研究的区域差异和研究者的区域分布特点。本文按照我国七大地理分区,即华东、华北、华中、华南、西南、西北、东北七个分区进行统计,结果如表6所示。
从统计数据看,城市记忆研究区域分布广泛,但作者所在地区呈明显的集中离散态势。我国城市记忆研究起源于华东地区,华东地区集中了城市记忆研究35.59%的作者数,表明华东地区的档案学者对城市记忆的关注度最高。作者数居于第二、第三位的是华北和华中地区,分别占比18.56%和11.86%;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作者数最少,仅占6.06%和5.36%,说明城市记忆科研力量地区分布不均衡,与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明显的相关关系。
4.5 作者所在系统分布。分析作者所在系统,可以了解不同系统的学术科研能力,并筛选出该领域高产单位。本文将作者所在系统分为6类,由表7可见,高等院校(包括教学单位、档案馆、综合档案室等)和科研机构由于人才聚集、科研氛围浓厚,是城市记忆研究的主要力量和重要阵地,分别占总作者人数的62.31%和11.22%;而档案局(馆)作为推进城市记忆工程的主要牵头部门,档案一线工作者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此外,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等也是研究的重要力量。
5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是文章的核心和文章主题的精炼,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焦点问题。本文统计后获得6483个关键词,剔除“城市”“记忆”“城市记忆”等基础词汇后,表8列出了出现频次前20位的关键词。
在表8排名前20位的高频关键词中,“保护”一词共出现62次,频次最高,表明近年來对城市记忆的重视和保护已经引起了学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城市记忆已然成为一种共识。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旧城改造、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历史文化等关键词的高频次出现,说明在城市记忆工程建设中,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特色的老建筑、老街区、老城区是保护城市记忆的重中之重;而城市建设、城市更新、城市发展、城市设计等高频关键词则反映出在“城市记忆”这一研究主题中,学者们普遍关注如何在城市变迁和城市转型中将保护传承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发展相和谐统一起来,从而正确处理城市发展中“新”与“旧”的关系。
从档案学领域来看,城建档案、档案工作等关键词与档案领域直接相关,表明在我国城市记忆工程的推进建设和理论研究过程中,档案部门尤其是公共档案馆一直作为工程的开展主体,为城市记忆得以延续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城建档案是城市发展变迁中的最原始记录,也是城市记忆的固化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成为城市记忆研究中的关注热点。此外,城市文化、城市文脉等关键词的多次出现也说明我国的城市记忆工程在对物质层面“城市记忆”进行抢救和保存之外,也开始逐步关注和重视风俗习惯、民俗文化等精神层面的“非物质文化记忆”。
6 结论与启示
本文通过对我国2000年以来“城市记忆”研究的期刊学术论文进行计量分析,综合性描述了我国城市记忆研究文献的年度趋势、期刊来源、期刊学科情况,以及作者分布、核心作者、研究热点等问题。结合文章上述分析,可初步得到以下结论:(下转80页)
(上接74页)
(1)从年度趋势分布曲线上来看,2012年后我国“城市记忆”年发文量增速放缓,数量渐趋稳定,开始进入成熟阶段;从期刊来看,目前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核心期刊群,但期刊集中程度低,整体质量不高;从作者来看,没有形成核心作者群,研究作者分散且研究深度不足。因此,综合分析结果来看,笔者认为我国的“城市记忆”研究处于初步成熟阶段。
(2)作为跨学科研究主题,“城市记忆”文献呈明显的学科集中离散态势,综合期刊载文量、核心作者、作者单位、研究热点等多项指标,我们不难发现,建筑学和档案学是我国城市记忆理论研究的绝对主体和核心力量,但其研究成果多呈碎片化状态,研究作者不够集中且对该主题的持续关注度不高,文献质量和层次不够,理论深度和广度还需提升。
(3)著者的合作智能发挥不充分;研究成果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华东、华北地区;从作者单位来看,作者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
以上结论启示我们,在我国当前及未来的“城市记忆”研究中,一要加强城市记忆的跨学科、跨专业合作,借鉴吸收多学科知识、原理和技术,拓展城市记忆研究的空间和视域;二要促进公共档案馆、图书馆等城市记忆工程一线业务部门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深度交流,将高校院所的理论优势与工程实际问题相结合,拓宽、深化城市记忆研究主题;三要推动我国城市记忆工程的区域间交流,经验共享,互相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