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华江
正中的舞者举足旋身,双手在颈后举起曲颈琵琶,身姿优美,翻飞的飘带反衬出她的舞姿动势;九色鹿线条遒劲有力,向人们娓娓道来自己的故事……2022年5月29日,武大敦煌考古特展开展,首次出敦煌,首站珞珈山。本次展览共展出文物近百件,其中包括国家一级文物在内的珍贵文物30余件,大多数文物之前从未走出过莫高窟。除了珍贵的文物,4个全景复原洞窟也被“搬”到武汉大学,见证着武汉多位专家和敦煌的不解之缘。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武汉大学的李德仁院士就尝试用数字化技术对敦煌遗产进行保护。没有经费,他便四处奔走筹集,自费购置了大空间激光扫描仪,手持毫米级、亚毫米级扫描仪,将敦煌洞窟壁画的每个细节记录到电脑中,他深入敦煌石窟十多次,年过七旬仍坚持登上几十米高的升降机,给莫高窟“九层楼”一点点做立面测量。但受技术限制,数据采集和处理始终无法真实反映塑像及其纹理的面目。
2007年末,李德仁亲自“点兵”研究激光扫描的学生黄先锋加入团队。没有无人机作业,他们就从石河子借来运五飞机,对敦煌进行机载激光扫描。在新疆一次石窟勘探中,一尊石窟塑像因为连夜大雨冲刷,被岩土压倒,毁于一旦,黄先锋心痛不已。从那天开始,他有了自己的目标:编写一款人人可用的3D重建软件,让敦煌在数字中实现永生。
七月戈壁骄阳,八月风沙呼啸,在恶劣的环境下,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团队一步一步完善着摄影测量模型构建,使壁画从二维模型走向了三维立体模型。过去没有全貌3D技术,无法得知莫高窟洞窟与洞窟之间的距离。如今,洞窟墙壁的厚度,全貌3D数据都可以一览无遗。如今,他们设计出一款“摄影测量+自动建模”的软件,首先对洞窟进行3D建模,获取精确的几何模型数据,再用“微分修正”技术纠正采集到的壁画图像,修正每张壁画的局部变形,只需10分钟就可以打印出平面的壁画。这项技术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已广泛应用于莫高窟、龙门石窟的数字化保护工作中。
鉴赏文物是对历史的跨时空触摸,也是美的发现之旅。初遇敦煌时,黄先锋觉得石窟灰灰的、干巴巴的,在十几年与莫高窟的交流中,他眼中的石窟渐渐“活”了起来。在敦煌文物展示期间,黄先锋从下午一直参观到晚上闭展,并当起了义务讲解员,他希望更多人感受到文物的魅力和文明的力量。
【速写文段】
莫高窟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美的礼物,735個洞窟、2415尊彩塑雕像,画匠千万次重复的提笔与着色,幻化成如今人们眼中的瑰丽奇景。数字化重现敦煌国宝的做法,凝聚着数代文物保护者的心血,打破了空间的次元壁。这其中,有接力守护,也有双向奔赴。传承依赖的不仅仅是高超的技艺,更离不开赤诚的热爱、敬业的态度。
【适用话题】传承;美,来自生活;与历史对话;奔赴;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