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嘉俊
摘 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给博物馆的事业提供了机遇,博物馆做好文旅融合的大文章,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应有之义。本文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为例,对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文旅融合工作进行分析研究,为博物馆文旅融合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博物馆;文旅融合;文化;旅游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国家立足事业全局、把握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作出的战略决策,文化和旅游部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断巩固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良好局面。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内,如何拓宽旅游服务功能,既能发挥传承和弘扬文化作用,亦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摆在每一个博物馆面前的问题。
一、文旅融合下博物馆角色构建
1.地域文化坐标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成立于1956年,位于广东省中山市南朗街道翠亨村,是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为中心建立的人物类纪念馆,目前开放面积约14万平方米,包括孙中山纪念展示区、翠亨民居展示区、农耕文化展示区、杨殷故居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辛亥革命纪念公园等六大展示区域。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作为致力于纪念孙中山先生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建立的不朽功勋,弘扬其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的纪念类博物馆,一直以来都是城市的地域文化坐标和文化符号,是外地观众到中山市旅游的首选目的地,年接待游客量最多超过220万人次。得益于地域文化坐标的作用,以及博物馆的高资产通用性,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现有的资源与服务不经改变或稍加改变即可服务于旅游业的发展,为文化和旅游深入融合提供基础。
2.推动资源整合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在发挥博物馆职能的同时,还延伸出旅游属性功能,是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的核心景区。2016年,孙中山故里旅游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景区包括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中山影视城、翠亨古村、辛亥革命纪念公园、犁头尖山五大核心景点,通过一馆、一城、一村、一园、一山全方位呈現孙中山的出生和成长环境、革命活动及相关历史遗迹。
笔者认为,延伸型的融合发展模式在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的整体性建设、联动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景区通过各自价值链活动环节的延伸,打破原有的业务和运营边界,使得彼此边界出现交叉,从而实现功能互补,增强各自竞争力。
这种延伸融合发展是双向的。一是增强博物馆的旅游功能,据统计,2020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接待游客量占孙中山故里旅游区游客总量的80%,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已主动融入景区发展大局,成为最重要的核心景区,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旅游功能和文化引领作用,为景区赋能增信,打上精神和文化的烙印。二是延伸博物馆的价值链,在深入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这一主题下,串联各景区融合资源、融合服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主题统一、各具特色的综合型景区,集历史文化、影视娱乐、民族民俗、生态休闲、自然景观于一体,百花齐放,组成各自独立、资源共享的差异化旅游业态,并用不同的形式、不同的角度呈现和讲好孙中山故事,展现各具特色的旅游魅力,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要,带动景区发展,辐射周边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不断提升景区的核心竞争力。
3.文化弘扬与传承
文旅融合发展为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和价值传递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根据统计,2020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博物馆接待观众5.26亿人次,博物馆接待观众的数量为全国国内旅游人数的18.27%。在文旅融合的助力下,个人游、家庭游、研学游等个性化出游方式已经成为博物馆观众新的增长动力,逛博物馆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特别是近年来“博物馆+旅游”热度持续,让博物馆持续吸引到不同的受众群体,对公众的吸引力、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成为新时代文化弘扬与传承的引导者。
旅游事业的繁荣发展是文化向大众传播的催化剂和助燃器。据统计,2016年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后,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年游客接待数量增长近50%。在带来持续稳定“流量红利”的同时,博物馆的角色也变得更加多元化,近年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新增智慧导览系统及软件App、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体验系统等软硬件设施,游客满意度从92%提升至95%,实施延长开放,在人员和项目经费等方面得到上级部门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博物馆在做好文化弘扬与传承外,更加关注与观众的关系,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不断提升观众的参观体验,这正是文化和旅游优势叠加、双生共赢的体现。
二、文旅融合下博物馆发展对策
1.善用文物资源,拓展开放空间
2021年,中山市共有11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广东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等7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由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负责管理,占比高达64%。人杰地灵的翠亨村,除了孙中山先生以外,还涌现出以杨殷为代表的一批近代革命历史人物。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博物馆肩负时代赋予的责任,应当好传承红色基因的桥梁。在新时代,革命文物资源更需要博物馆深入挖掘和活化利用,进一步阐释其历史价值、文化底蕴、精神内涵,向观众讲好革命故事、传递革命精神、唤醒革命记忆。
从旅游的角度来看,红色旅游潜力巨大,正在带动文旅事业高速发展。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调查显示,2021年40%以上的游客经常、自主选择红色景区参观学习,红色旅游搜索热度同期增长176%。具有鲜明特色的红色资源,通过创造性转化和运用,能够培育出文旅事业新的增长点。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近年充分挖掘革命文物资源内涵,建设杨殷故居展示区展示项目,以杨殷故居为核心,对杨殷故居及周边的7座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进行修缮维护,完成《用生命捍卫信仰——杨殷烈士纪念展览》等6个专题陈列展览,并建设入党宣誓广场等配套设施,打造一个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红色旅游展示区。
博物馆在有效传播主旋律、获得人们情感认同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自身美誉度、公信力和权威性的提升。杨殷故居展示区的建设作为文化和旅游资源整合利用的新成果,促进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传承红色基因,将革命精神融入红色旅游全过程、全环节,还进一步丰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的游览路线和文化内涵,实现景区扩容升级,延长游客参观游览的时间,一经开放便成为景区的拳头品牌,迅速成为省内外红色旅游的热门选择。2021年7月至12月,杨殷故居展示区吸引超过20万人次观众入场参观,同比2020年增长超过10倍。
2.为观众提供多元化体验
长期以来,博物馆作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窗口,成为学校、青少年的第二课堂,是博物馆性质、职能、资源、受众等多方因素共同塑造的,教育是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另外,在文旅融合的新形势下,博物馆观众的需求构成是多元的,不同的观众会带着休闲游、体验游、亲子游、乡村游等目的来到博物馆。这一部分人不再是单纯为了追求知识和学习而参观博物馆,他们有着更为丰富的目的和需求,博物馆只是满足其某些特定需求的场所。因此,博物馆应顺应趋势,在保持基本属性的前提下,更加深入挖掘自身的资源,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为观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体验。
多年来,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为满足多元的观众需求,走出一条生态博物馆的探索之路,是国内最早一批在博物馆内种田耕地,将生态博物馆建设作为事业发展重要一环的博物馆。
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内开辟有农耕文化展示区,其中一块名为“龙田”的耕地,孙中山幼年时曾在此劳动耕作。多年来对整片区域进行整体保护和活化利用,形成“馆中有田、田中有馆”的发展格局,打造农耕文化展示区,陆续开辟水稻作物种植区、农作物种植区、家禽养殖区等区域,动植物种类多达400多种,在丰富展示内容的同时,保护和提升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氛围,建设绿色农业示范区,满足观众休闲、乡村、亲子游的需求。
生态博物馆的探索之路对翠亨村的文物环境和农业生态实现最大程度的保护,是孙中山故居纪念馆重要的旅游景观资源。翠亨村处于山环水抱的中央,其“山—田—村—水—山”的历史景观格局体现了翠亨村建村选址的传统理念,并且十分可贵的延续至今,其旅游景观价值、生态环境价值不言而喻。
学习和受教育不再是观众到博物馆的唯一动机,精神层面的需求满足逐渐成为主要目的。旅游更多是以丰富知识、提升认知、升华情感等精神层次需求为主要体验,兼以收获乐趣、丰富人生阅历为延伸目的。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凭着希望让后人仍然能够见到孙中山先生小时候家乡风貌的朴素理念,在延续农田的原始农业风貌以及为文物建筑提供真实历史环境的基础上,多年来根据农时、节气开展“体验伟人农耕生活”“春蚕养殖体验”“话说农前忙”等不同类型的文旅活动,形成独具伟人故里特色的文旅项目。从一座传统博物馆走向兼具丰富文化内涵和自然景观资源的多元化发展之路,對农耕文化展示区的保护利用更是成为文旅融合的“金字招牌”,被称为 “中国博物馆的骄傲”。
3.坚守主业,推陈出新
文旅融合的目的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升旅游发展品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核心业务是推动博物馆文旅融合的基础,要从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作转变,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下真功夫,提高陈列展示水平、提升社会教育质量、创新观众服务体验。聚焦主业主责,创新创优、出新出彩。
第一,孙中山文化资源是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文旅事业发展的核心资源,通过以“孙中山及其成长的社会环境”为主题,构成兼具历史纪念性和民俗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立体多元、与观众互动、独具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展示体系。每年推出原创和引进展览超过10个,免费为社会各界提供旅游导赏服务近4000批次,面向社会不同群体开展社教活动超过200场次。在让孙中山先生走向世界的同时,擦亮孙中山文化资源的“金字招牌”,尽显文化魅力,吸引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前来参观。
第二,更深入地融入孙中山故里旅游区事业发展蓝图。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作为最重要的核心景区,在管理、服务上与“大景区”做到应融尽融,不断完善旅游服务和设施;加强景区内区域的联动互通,努力破除交通和游览路线的“中梗阻”;推动文旅资源共享,服务景区全域旅游改革、旅游综合服务和旅游全面创新的大局,用“小引擎”拉动“大马车”,将孙中山故里旅游区建设成海内外华人共同的精神家园。
第三,创造新供给、引领新需求。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热潮下,积极将乡村的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旅游业态,拓展文旅领域发展空间。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多年来通过各种形式控制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翠亨村近70处民居建筑资源,这些民居建筑大部分保留着原始的历史风貌。在完成基础设施、公用配套提升及历史建筑修缮改造的基础上,未来将坚持做出特色,呈现特点,展现翠亨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名人文化、岭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索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共融共赢的发展路径,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问题。
三、文旅融合下博物馆的挑战与展望
文旅融合的未来有着更多的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博物馆在文旅融合的趋势下已逐渐成为公众文化旅游休闲的重要场所,但同时也带来变化和挑战。一是文旅融合带来人流量的变化,对文物保护、参观环境、服务体验、安全保卫等工作造成一定的压力。二是随着观众的年龄、结构、层次等越来越丰富,对博物馆核心业务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高,在保持专业性的同时,既不能曲高和寡,也不能一味迎合,要思考如何在满足专业观众需求的同时,服务好一般观众,打破文化圈层的壁垒,提升观赏性和吸引力,寻找文旅体验的最大公约数。三是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机构,非营利性是其底色,在公益性以外,如何满足观众对吃、游、乐等休闲及消费配套的需求,以及如何平衡文化创意开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四是在后疫情时代,需要思考如何应对疫情防控带来的影响和挑战,转变工作思路,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 阳.博物馆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机理、动力与路径[J].博物馆管理,2019
[2]刘 阳.天津地区博物馆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博物馆,202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1-07-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4429759398671343&wfr=spider&for=pc.
[4]广东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EB/OL].[2021-07-05].http://whly.gd.gov.cn/gkmlpt/content/3/3338/post_3338242.html#2630.
[5]中国旅游研究院和马蜂窝旅游联合发布《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EB/OL].[2021-12-16].http://www.ctaweb.org.cn/cta/gzdt/202112/d72ca9beaf8f474b80d62caca4d03a69.shtml.
[6]陈 玲.媒体融合背景下的博物馆红色文化传播策略——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例[J].博物馆管理,2021
[7]赵星宇.从教育到休闲:博物馆观众研究思路的转向[J].博物馆管理,2020
[8]李 鑫,张晓萍.生活世界的延伸:文化旅游者的博物馆凝视与反凝视[J].青海民族研究,2017
[9]段 勇.当代中国博物馆[M].译林出版社,2017
[10]邸 刚,原芳芳,韩真冲.如何做好文旅融合时代下博物馆展陈及配展文创工作[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
[11]郑建鹏.文旅融合下博物馆文创开发的新特征与新思路[J].创意与设计,2020
[12]张阳阳,郭雨露,杨文静,喻寒莉,康金倩,程丛喜. 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旅游创新发展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21
(作者单位:孙中山故居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