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班团一体化运行”的实践探索

2022-05-30 22:44温丽馨
大学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学生社团高校管理班委会

温丽馨

[摘 要]“班团一体化运行”是指将班委会和班级团支委有机融合在一起,加强二者在思想引领、日常管理方面的交流,积极营造良好的班级生态环境,以更好地实现班级愿景的管理模式。文章论述了“班团一体化运行”的内涵、原则以及具体实践路径,以期为学校班级建设提供有价值的探索。

[关键词]班委会;团支委;班团一体化;学生社团;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2)10-0293-03

一、问题提出

自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班级管理一直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在我国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逐步推进的情况下,学生群体结构变化以及生存形态的特点使得班级组织形态需要随着形势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因此,学校班级组织的权责差异与班级团支部发展的政治逻辑都要求班级组织创新。这就意味着支持和推动学校班级组织创新成为新时代学校管理的现实需要。“班团一体化运行”是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创新,它将班集体与团组织结合在一起,深化两个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深入实施高校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要求,探讨“班团一体化运行”问题,优化班级建设和管理,实现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教育目标和谐统一是高校班级组织创新的应然选择,也是高校新时代班级管理工作应追求的理想目标。

二、“班团一体化运行”概念解读

根据我国高校的班级组织结构设置,班级一般由班级学生委员会(简称“班委会”)和团支部学生委员会(简称“团支委”)构成。其中,班委会通常由班长、副班长、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心理委员、文艺委员、体育委员等构成,团支委一般由团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构成。在服务学生中,班委会和团支委因工作对象、职责分工不同而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班团一体化运行”背景下,班级团支委一般由团支部书记、团支部副书记(班长兼任)、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网络委员(兼任心理委员)、权益委员(兼任生活委员)、实践委员(兼任文体委员)构成,班委会一般由班长、学习委员、心理委员、生活委员、文体委员组成,班委会成员与团支委成员适度交叉兼职。其中,团支委在班级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组织开展团员教育学习,负责思想引领;班委会在团支委的领导下开展班级日常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班委会成员担任團支委成员,可有效调动班委会成员参与团支委思想建设活动的积极性;团支委成员兼任班委会成员,可充分带动班级日常事务与团支部活动的协调开展。

笔者结合团支委和班委会的角色定位对“班团一体化运行”概念做以下解读:以团支委为班团组织建设的核心力量,以班委会为班级开展各项基础工作的执行机构,形成班团建设融合、平衡发展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班级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高校“班团一体化运行”组织结构可根据本校学生管理的需要进行设置。这样的组织设置开辟了班级管理实践的新视角,是对高校直线制、职能制等传统班级组织结构的创新,将更加柔性地推进班级团支委与班委会一体化的运行,有助于加强班团组织建设,落实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目标,支撑“班团一体化运行”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班团一体化运行”原则分析

“班团一体化运行”是根据创新性要求,对传统班级整个组织形态包含组织结构、组织运行和组织价值等方面的创新。基于此,“班团一体化运行”过程需要遵循有效的原则,以此来支持和推动“班团一体化运行”,其重点应指向目标指向性、专业实践性、动态发展性、认同支持性等。

(一)目标指向性

班级目标是班级发展的方向和动力。“班团一体化运行”需要自主性和公共性的发展,但又要保证方向性。“班团一体化运行”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教育目标,最终促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高校尽管与外界社会有所不同,但在组织发展上面临着类似的结构性矛盾:在积极推动“班团一体化运行”的同时需要通过各种措施凝聚共识和信任。这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治理实践问题。高校要通过“班团一体化运行”,在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深层挖掘班级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发挥班级管理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基础细胞”作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实现共同进步的班级管理目标。“班团一体化运行”的目标体系不能只局限在班级事务管理本身,而应在高校发展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根据不同年级德育工作的阶段性目标,整体设计班级具体目标,并与个人目标相结合,精细化地推进目标的落实,以实现管理目标。

(二)专业实践性

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学分制的教育改革和学生个性化的成长需求等因素,使班级组织在满足学生日益提高且越来越专业的需求方面变得越来越困难。“班团一体化运行”就其定位来讲,它在落实高校具体教育活动的同时,旨在提升学生精神生活质量。它所追求的目标应是使班级管理既有更高效率又有更高境界。班级管理应该是不亚于学科教学和传统德育活动的甚至比二者更具综合性的专业性的教育活动[1]。不能仅仅将班级管理视为事务性、技能性工作,而是需要更好的专业智慧和专业品位去更深入地理解“班团一体化运行”中的教育规律和发展机制。同时,“班团一体化运行”必须考虑到三个有效层面 :一是要围绕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二是要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三是要突出专业知识与创新实践。高校应加强对“班团一体化运行”规律的研究,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和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的长效机制,有意识地通过“班团一体化运行”完善各种制度,使蕴含于班级活动之中处于自发状态的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呈现,从而使得“班团一体化运行”工作的专业性、实践性更为明显。

(三)动态发展性

组织形态的发展和改变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班团一体化运行”也不例外。在“班团一体化运行”的初始阶段,不一定要追求达到最理想的状态,可以在继续发挥班级团支部和班委会传统工作方式优势的基础上,保证其与当前学校、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一致,从强调班级管理的“控制性”转向注重为学生服务,通过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来最大限度地实现班级建设的目标。如果“班团一体化运行”不能全面分析和准确认识面临的形势和所处的环境 ,多视角、全方位地研究教育体制和教育教学改革给班级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那么现实中的“班团一体化运行”便会逐渐陷入被边缘化的境地,或者只是形式化地进行,其影响力、向心力也会严重弱化。这就意味着属于班级组织形态创新的“班团一体化运行”必须与社会及个人发展的规律与要求相适应,才能使其更有效地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

(四)认同支持性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在“班团一体化运行”工作中要使人们提高对班级目标、管理规范等的认知水平和接纳程度,从而变成自觉行为。因此,要使“班团一体化运行”良好就应协调好学校的领导、教师的指导、班主任的引导和学生的自我管理这四者之间的关系。假如班级成员不了解“班团一体化运行”的重要作用,不愿参与到“班团一体化运行”当中,就会给“班团一体化运行”带来阻碍。另外,班集体和团组织是“班团一体化运行”的主要参与力量,需要提升班团的协作程度,以实现班级民主化改革与管理,构建民主平等的班级共同体。同时,从政治建设角度来看,高校除了是知识和理论的生产场所,还是学生社会化的培育场所,这一逻辑也在“班团一体化运行”中演绎着。“班团一体化运行”需要嵌入学校相关工作与活动当中才能发挥作用,需要党组织的有效支持与正确领导才能实现。

四、“班团一体化运行”的主要建设途径

在“班团一体化运行”过程中,需要构建“班团一体化运行”的协同工作机制,实现以班委会、团支委为代表的班级活力增强、效率提升与成长水平提升。其主要建设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做好清晰的价值定位

价值定位是班级管理活动的核心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班级建设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与政治担当。在“班团一体化运行”过程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使作为承担未来社会主义建设和接班任务的学生,其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值得我们理性审思。日本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片冈德雄教授在《班级社会学》中认为,只有当班级整体获得持续发展时,才能对处于其中的成员产生正相关影响,班集体对其成员来说乃是其所向往的集体。班集体成员在这种结构的班集体中有主体性和主动性,才会有相互信赖的关系,才会有蓬勃的朝气和干劲[2]。“班团一体化运行”的核心内容是要通过构建团支委领导、班委会管理的工作模式,强化团支部思想阵地的地位,突出以班级团支部为核心的班集体建设,自觉把这个总的价值取向要求落实在“班团一体化运行”过程中,形成班级管理的教育价值链,贯穿班级建设过程。对团支委而言,在学校的领导下,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与学校保持实时的沟通,旗帜鲜明地学习党和团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党团教育学习,提高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和道德水准,夯实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基础。

(二)实施制度性的保障

“班团一体化运行”要形成长期的、稳定的、良性的生态环境,就需要制度的介入。制度规范化是“班团一体化运行”的基础。从制度生成的背景来看,“班团一体化运行”要在目標设定与分解、目标管理与量化考核等方面进行精细规划。同时,制度的建立应该考虑“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的建立、发展和成熟等不同阶段。在“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的建立阶段,出台《“班团一体化运行”工作指导手册》,明晰班委会与团支委工作的内容、侧重点,对班委会干部、团支委干部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职责要求,使其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职责。在“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的发展阶段,建立“班团一体化运行”工作档案,为团支委和班委会提供充分的展示平台和发挥空间,运用班团工作量化积分考核激励机制,施行班团工作的双向互评,实现“班团一体化运行”目标定位、组织运行。在“班团一体化运行”机制的成熟阶段,“班团一体化运行”概念已经在班级成员中生根,应把握好“班团一体化运行”发展的方向和脉络,着力完善班团民主决策机制。通过班级学生骨干培训、学生干部技能比赛等形式,提升班委会、团支委骨干的竞争力、向心力。建立班团联席会议例会制,执行班团共同负责工作制度,制定“班团一体化运行”工作目标责任制。

(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拓展活动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对于学校班级来说,实践的存在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如何在此基础上促进班级实践形态创新,使班级实践适应学生群体的生存形态,从而增强“班团一体化运行”的有效性呢?在“班团一体化运行”中,我们可以主动寻找实践资源、开拓新的实践方向,也可以从“班团一体化运行”实践的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尝试创新。比如,团支委组织学生开展主题团日活动、民主评议、团内评优、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等各种积极向上、具有教育引导意义的实践;班委会通过主题班会、班级学风建设、日常管理、文化科技体育实践的组织和领导,使“班团一体化运行”工作真正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这些实践的系统性:一方面,每一次的“班团一体化运行”实践应与班级建设中的整体综合的生态状态相协调;另一方面,一次次的“班团一体化运行”实践应有一个前后相连的内在联系。

(四)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现代管理学认为,只有实行全员管理,整体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个体的个性和积极性才能得到提高[4]。“班团一体化运行”最重要的是在其中寻找一个引导与教育学生的平衡点,即认同班级发展目标的同时,激励学生个体发挥潜能,得到发展。“班团一体化运行”的良好状态,需要通过班级全体成员的素养集中体现出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要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5]。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班团一体化运行”的民主化管理,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将学生发展与班集体发展的评价融为一体,营造“班团一体化运行”的生态环境,将班级每个学生都纳入到“班团一体化运行”中来,增强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更好发展。这就需要我们通过设计班旗、班歌、班徽等活动,创设团支部“活力提升”工程等班级特色项目,提高班团一体化活动的自主性、多样性、趣味性、参与性。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研究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现实需求,借助新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管理工具深入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个体,关注其真实的精神生活,并引导其追求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从其现实生活中提炼并创造出意境和教育意义更好的“班团一体化运行”范式,引领其发展。

五、结语

班级是高校日常管理工作的最终落实点和支撑点。新时代背景下,为更好地实现班级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我们要深刻认识高校班级工作的时代内涵和重要价值,紧紧围绕学生的现实需求提高服务能力,增强做好班级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加强班级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着力提高班级管理工作的科学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李伟胜.更具专业品质的班级管理的教育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7):26-29.

[2] 片冈德雄.班级社会学[M].贺晓星,译.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曾天山,褚宏启.现代教育管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责任编辑:庞丹丹]

猜你喜欢
学生社团高校管理班委会
电子版委会表
“工匠精神”指引下的中职院校班级团支部和 班委会一体化问题及策略研究
做好高中班主任工作四策略
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媒体在高职艺术类社团中的应用研究
如何建构高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
建设优秀班级委员会,提升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