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晴
内容摘要:传统的文言文教授是采用串讲的方式,但是很多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所传达的审美意义是很模糊的。语文核心素养强调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越来越多的老师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但是还是不敢突破传统的授课方式。本文从核心素养出发,呼吁教师大胆取舍,采取“互动型”的课堂方式,将教学延伸到课后,形成“文与文”之间的勾连,并且关注文言文中所传达出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 文言文教学 取与舍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的文言文教授是采用串讲的方式,将重点字词逐字落实,甚至很多老师要求学生将重要的句式和句子翻译背下来,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需要动脑筋,只要动笔将老师所讲的内容记下来就行。这样的授课方式枯燥无味,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提不起半点精神,并且死记硬背的后果是不会灵活运用,不会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迁移到课外文言文上。如今,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不能只关注文言字词,开始注重“文言”“文学”“文章”“文化”相结合,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又出于这样或是那样的担心,还是以“文言”为先。笔者认为,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大胆取舍。
一.舍弃灌输式的字词串讲方式,采用“互动型”的课堂形式
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创造教育思想,期中“解放儿童的大脑”就是让学生有自己的大脑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放儿童的嘴”就是要让学生言论自由,让他们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允许他们对问题有疑问。而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是与创造教育思想背道而行的。
不可否认的是,文言字词、特殊句式和重点句子翻译是文言文教学重点和难点。但这是否就意味着文言文课堂就是字词不断重复的课堂呢?其实,有些字词学生已经牢牢掌握的,低效的重复只是在浪费时间,如《五人墓碑记》中“丙寅之望”的“望”解释为“农历十五”,在《赤壁赋》的时候已经作为重点字词强调了,学生基本已经掌握;而有些字词太过生僻,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下来,只要稍作了解即可,例如“溷藩”是厕所的意思;还有一些字词,学生就算知道这个字有哪些意思,但是不知道在该语境中用哪个义项,例如“视五人之死”中的“视”。
在字词灌输的课堂上,学生的思考时间基本等于零,长此以往,学生会慢慢失去自己思考的能力,也会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认为学习文言文就是一刻不停地记笔记,在课堂死记硬背。有些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也会关注到文本分析,但是又不舍得像现代文一样花费一节课的时间来进行文本分析,所以只是在文言字词讲解结束后,对每一段段意进行简单的讲解,而这样的讲解往往是教师代替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学生也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例如在《五人墓碑记》中,在第一段字词疏通完毕之后,有些教师会这样分析“这一段交代的五人墓筑墓的背景和目的。”然后让学生在文本中简单筛选信息,这样就进入到第二小节字词的讲解中。实际上这样的讲解只是伪分析,是“鸡肋”式的分析,既不能让学生深入思考文本,也达不到理解作者情感的目的。
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一种“互动型”的课堂形式。所谓“互动型”课堂,就是要让学生真正思考起来,将课堂变成师生共同探讨的课堂。比较常见的“互动型”课堂就是以问题启发学生们的思考。需要教师针对文本设置几个值得探讨和分析的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能够逐渐理解课文。文言文和现代文相比,只是语言表达的方式不同,那么学生突破了字词上的障碍以后,为什么不能像现代文一样进行对文本的思考和深度解读呢?例如《五人墓碑记》这篇文章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就是叙议结合。第三、第四小节主要运用了记叙的手法,描写了五人被逮捕的经过和临行前的情况,那么这里就可以设置问题“请同学们复述五人被逮捕的过程,并且说说在这一过程中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先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在复述的过程中,既可以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也可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接着,可以让同学们思考当时躁动的群众很多,为什么只有这五个人被逮捕呢?实际上五人在其中扮演了领导者的作用,这五个人是平民,并且和周顺昌没有什么密切关系,但是五人愿意为他出头,一方面能够体现当时社会黑暗,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主旨。在這样的分析和讨论中,学生越来越觉得在一场暴动中,这五人是多么平凡而伟大,也深深体会到作者对他们赞美和同情。
而项目化学习则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模式。“项目化学习”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研究并应对一个真实的、有吸引力的和复杂的问题、课题或挑战,从而掌握重点知识和技能。这种学习方式最初是由巴克教育研究所提出的,在国内,夏雪梅将它本土化并且推广开去。
例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的整合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项目:让学生出一期主题为“儒道之思”的专刊,可以加上学过的、读本上的相关文本。任务分别为:①需要分为几个专栏及其依据;②每个专栏包含哪些文章及其依据;③给每个专栏设计一个导语,给整本专刊设计卷首语和结束语;④在相应的地方配上合适的插图。
学生搜集整合的过程就是对文本熟悉归纳的过程。分专栏的过程是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的再创作,有的是依照思想流派来分,有的是按照影响来分,每个同学的标准不同,自然分类也不同。写导语、卷首语和结束语则是一种情感的梳理和表达,这时的表达不是条条框框的答案,而是加入了个体体验的解读,尤其是《侍坐》《齐桓晋文之事》中描绘的图景,学生更可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谈其意义,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舍弃灌输式的字词串讲方式,采用“互动型”和项目化学习的课堂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思考,在思考中体会到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感受中华文明之灿烂,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舍弃“教学只要抓住课堂的时间”这一观念,采取“将教学延伸到课外”的策略
课堂上的45分钟被称为黄金45分钟,很多老师为了抓住这黄金45分钟,在课堂上一刻不停地讲解,殊不知,课后的时间甚至是学校外的时间对于学生来说也相当重要。
例如,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介绍似乎是标配,这样的介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笔者有一次在执教《五人墓碑记》的时候,花费了十多分钟的时间介绍了张溥、东林党、魏忠贤、周顺昌等。本来的设想是,学生对明末这一段历史不是很熟悉,简单介绍可以让他们有个粗略的印象,也可以唤起他们对这段历史的兴趣。但是,实际的效果是,正是因为学生的不熟悉,所以花去的十多分钟时间对一段复杂的历史来说,就像是小小的石子投进了浩瀚的大海里,激不起半点波澜,老师讲得简略,学生听得云里雾里的。但是对于课堂来说,这十分多钟却是十分宝贵的。所以,在课堂上可以将这繁琐的背景知识介绍舍弃。但是,这样的舍弃并不是就不要关注文章的写作背景了,教师可以将采取将这样的介绍放到课后时间的策略。在后来的执教过程中,笔者就采用了这样的策略,在假期中就布置一些相关书籍的阅读任务,例如《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等。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学理论,他认为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只在学校中进行。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能够更加详细清晰地了解这一段历史,不需要教师的“二次叙述”。
课后还布置了相关读写的任务,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语文核心素养中注重“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而课堂上的时间时比较有限的,并且学生的听的效率和自己做的效率相比是比较低的。通过课上的讲解和理解,同学们对于《五人墓碑记》中五人、郡之贤大夫和苏州百姓的行为有了自己的理解,课后笔者布置了“江南的刚与柔”为题的随笔,结合自己身在江南的感受,谈谈江南的柔美与血性。这次随笔的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许多学生突破了传统的只写江南景物的限制,谈到了江南人的秉性,有些同学还写出了不俗的语句。
薛文坤先生提出要培养学生欣赏文本的形象美,在文本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本形象的理解,从而构建自己心目中的文学形象,提高自己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他还提出,在文本教学中要注重情感的灌输,审美鉴赏和创造实质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情感贯穿于此次活动的始终。[1]但是,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情感的灌输并不是局限于课堂上的时间,课后,在学生自己的行为活动中,这种能力的培养,情感的灌输更有效果。
例如在教授《鸿门宴》的时候,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为你欣赏的角色写一首歌,考虑到谱曲的难度,歌词原创,曲调可以是现成的,曲风要和歌词相互交融。这一任务的前提是学生熟悉并理解文本,和其中的某一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了解歌词大致的形式,例如前奏副歌的区别、押韵等,并且要有一定的曲调积累,需要有审美敏锐感,在音乐和文学之间找到相通点,而这些用课堂上的时间是难以实现的,学生必须分小组在课堂之外完成,在课堂上可以进行呈现。以下是作品节选:
风,轻轻吹在脸上,刀划过万里疆场
血,无情洒在战场,肆意流淌
那,是谁战的沙场,成为了我的天下
看,眼前千军万马,那又何妨?
怀揣着英勇无畏走向 最宽容刑场
同生共死,都成为那过往
到最后,竟率金戈铁马,一路向南闯
霸王别姬,故事多跌宕
有最耀眼的锋芒,风沙掠过万里疆
战场刀光与剑影,尽显锋芒
有最孤傲的雪山,屹立在黄泉之上
风铃摇动的声音,是我思扬
光可显,前世过往,也可引领我方向
光可填,世间无常,不可想象
那是你独来独往,造就你将来彷徨
看终有勇气独当,战死沙场
因此,教师要舍弃“教学只要抓住课堂时间”的传统观念,采取“将教学延伸到课外”的策略,能够大大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而创设有意思的情境,更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舍弃“就文讲文”的做法,采取“文与文,文与时之间形成勾连”的方法
很多教师在讲授文言文时,为了赶进度或是其他原因,起于此文,终于此文。笔者在这里提倡,要舍弃“就文讲文”的做法,采用“文与文,文与时之间形成勾连”的做法。这里所说的“文与文”的勾连,并不是说进行字词前后的迁移,而是核心素养中“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文化传承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教学中贯古人的气节、品行与精神等内容,让学生心中构建起一个丰富多元立体的古人生活场景,文化继承的基础上用现代观念发掘出文言文本的现代意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觉自信。[2]
而在学生心中构建多元立体的古人的形象,仅仅靠一篇文章是不能够完成的,所以要采用“文与文”之间的勾连的做法。例如在教授《五人墓碑记》时,它和《指南录后序》都是在“号角,为你长鸣”中“烈士的抉择”小单元中,并且文天祥和五人共同的氣节都是“义”,虽然两者选择“义”的方式不同,但是二者没有高下之分,他们都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留下了一笔。而与《报任安书》中太史公的做法也可以进行勾连。
在语言表达上,也可以进行文与文之间的勾连。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文质兼美,不同的文体在表达目的上不同,采用的语言便会不同,例如《陈情表》为“表”,目的为劝说晋武帝同意自己“辞不赴命”,《项脊轩志》为“志”,主要记载家族衰落、亲人离世、功业未成之悲,而《兰亭集序》为“序”,借兰亭一会来表达作者对于生死的观点。对于文言文语言的赏析,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的独特美感,能够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第三单元其中一个单元研习任务便是“古代散文多注重骈散结合,诵读《陈情表》《兰亭集序》《种树郭橐驼传》,感受它们的不同韵味。小组合作,选择一篇,说说文章是怎样通过骈散结合来表情达意的。各小组互相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讨论。”可以让学生列表格讨论“表”“序”“传”这三类文体在什么情境下运用骈句,什么情境下运用散句,这样的骈散结合有什么独特的表达效果。
文言文虽然是写古人、叙古事,但是对当代也有一定的意义,所以,我们在教授文言文的时候,不可一味沉溺在古人的世界中,可以在古人身上发现现实意义,这就是采用“文与时”勾连的做法。例如《五人墓碑记》中运用了很多对比的手法,将五人和高爵显位、慷慨得志之徒等进行对比,突出五人的死的重大意义,表明平民对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除了五人之外,很多平凡人也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可以让学生谈谈他所了解的。当今社会虽不像明朝末年那样黑暗,但是面对黑暗势力,也有很多人像文章所说的那样,“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见解。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系统性、整体性、动态开放性和立体多元性,这样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也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能够理解、同情、认同古人的志向,并且形成一种文化的认同感。
文言文教学中的“取”和“舍”需要教师具有长远的眼光,不能将一次或是几次考试的成绩作为目标,而是要将提升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并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作为一个长远的目标。也需要教师要有不俗的魄力,要敢于相信学生,学生已经会的,就不要再低效重复,学生能做的就要大胆交给学生做。新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老师应该做的就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够提高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分享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将团队交流后的见解形成文字,进行全班范围内的交流。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敢于突破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体会到文字中的美,文章中的美和文化中的美,真正围绕语文的核心素养教授。
参考文献
[1]杜长明.从核心素养角度看高中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17-19,38-41.
[2]薛文坤.核心素養下的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现代化,2017-11.
[3]陈加华.高中语文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读与写杂志,2013-11.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