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章轼
那年,我9岁;那天,星期日。看着我临摹字帖后慵懒的样子,老爸稍一皱眉,开口了:“伢子,有一样东西,远看黑压压,近看鱼鳞甲,口里吃人,肚里讲话。你猜是什么?”“好吓人,还吃人呢!”“还吃过你呢。”我大吃一惊:“我不信!”老爸叫我到屋外去看,去找。我连忙奔了出去,四面张望,忽然看到青山如画的远处,乌青的瓦屋,黑压压的,收回目光,听到屋里有人在讲话。我两眼一亮,兴奋地直呼:“我猜到了,是房屋!”老爸点点头,笑了。从那时起,我开始爱上了猜谜。
老爸一生嗜书,人称“活字典”,是20世纪40年代省立四高有数的国文(以后才改称语文)教员,深得大个子高中生们的崇拜。但在我眼里不过是一位深不可测的谜语高手。
猜谜,场景平常,却又那么神秘。谜面,看似平淡,却又令你神魂颠倒。
夏夜,银汉迷离,月光如水,老爸触景生谜。叫姐弟俩仔细听着:“小时有两角,长大角又落,老来又有角。”(猜一物)我俩想了半天,从梳子猜到水牛,直到老爸暗示:看看头顶上的蓝天,才豁然开朗。从月亮的一月运行图中猜出了答案。也算廓清了上弦月、下弦月这点天文知识。哎,肚子里货不多,看事物又少变化,惭愧呀!
冬日,郊野踏雪,人溶自然。老爸四顾茫茫,良久,咏出诗句:“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又说,这是民间诗人张打油的开山之作,处在此情此景中,我自然猜出是:大雪。不过我的兴奋点是在猜中以后的咀嚼回味: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一“白”一“肿“,用字精妙,好不俏皮,把飞雪之”大“的场面,表述得含而不露又淋漓尽致;而”笼统“一词是家乡松滋的一个方言,嵌用句中,顿时,那种盛大庞然的气势迷漫开来。此后,每临大雪,我就忍不住摇头晃脑,随口咏出。
岁月如梭,我成了百年老校——松滋二中的一名初中生,有点自豪,学业加重了,但对谜语的情思依然如初。饭后茶余,老爸开言:“我这里有个谜语,就一个字,想不想接招?”“敢!”“伢子听着:虹(打一国名)。”我想了三天,开口不得,谜底原来是“以色列”。我仔细剖析:谜面与谜底两者之间的形、色特点及内蕴勾连:雨过天青,阳光透视成半圆的七色彩桥。欧洲一国,国名由一组色彩组合而成,从而形神勾连,喜得珍谜一个,令人叫绝!
上面讲到的物名谜“月亮“和国名谜“虹”,就涉及到月亮运行的一点天文知识和世界国名的地理常识。更有一些谜语,颇有来头,还涉及到社会政治、朝代更替等重大历史事件呢!老爸用一个精妙的字谜,演绎了这一观点:“谜面:刘备大哭,曹操大笑”(谜底——一汉字)。从谜面看,刘备、曹操是三国时代两大敌对的统治势力,动辄就是陈兵百万、攻城拔寨。猜谜者要从中分析是何人何事的出现影响着这场斗争,而造成的结果又是有利魏国、不利蜀国。细细考量,那就只能是蜀国大将关羽的去世。而“关公去世”这一语意难以用一个字概括,怎么办?转而求教于古代汉语,方知人去世、死亡的另一个表述汉字,是“卒”。到此,关羽去世,就变形为“翠”。谜底终于从历史的烟云中豁然亮出。我边听边点头,这一个独体字谜,竟饱和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父子立地站起,仰首感叹:茫茫九派的大中国,天高地阔,渊源流长,孕育出多少灿烂文化、不朽业绩,是我们学不完、用不尽的。
日月更替,山河峥嵘,父子执手,走进谜语,走进世界,走进中华国学的一个点,一段线:
从审美学的角度切入。请审读谜语,“深草藏牛角,疏篱露马蹄”(打一汉字)两句十字,精短之至,却美不胜收,深草——疏篱,牛角——马蹄,藏——露,选词精,对仗工,意境美,勾画出一幅六畜兴旺、富裕娴适的农家风景。谜底揭开了,日后再见“蕪”(芜),眼前不由得现出一幅山水画卷,心中不由得为新时代新农村的新面貌惬意叫好。
从文学的角度切入。请聆听谜语:忆当年,绿影婆娑,自入郎手,青少黄多,受够了无数辛劳,遭遇了多少折磨,莫提起,提起了清泪洒江河……(打一物:竹篙)。好一阙元曲式的韵文,语句错落有致,情感涓涓不息,如诉如泣,展露了旧社会川江激流航行中妇女船工的人生际遇,俨然是一篇让人读来不胜唏嘘的《船妇怨》。
从文字学的角度切人。且剖析字谜:那一回,老爸随手翻开我的作文本,见文中的“骚”字写得模模糊糊,他眉头一皱,说到:“一边大,一边小,一边跑,一边跳,左右结构的合体字“骚”,怎么会写错呢?”由此,我意外地学会了一则字谜,也记牢了“骚”的正确写法。后来,我也依葫芦画瓢,告诉写字粗心的某同学,以谜正“樊”字:“左十八,右十八,中间夹了个二四得八,底下还有个一八得八。”区区雕虫小技,两人还偷着乐呢!
有些字谜,初入眼帘,好像只是笔划的增减,字形的改变,其实不然,谜面之下另有内涵,如字谜“春雨绵绵妻独宿”(打一汉字),谜面中的人与物、景与情相融相济:乡村的天气(雨无日),乡人的劳作(人未归),家人的牵挂(夜未央),依依乡愁中,字义字形顺势变化,谜底呼之而出:一。
从思维学的角度切入。请顿悟物谜,削去蒜叶,收割回家的几颗蒜头,门前屋后,俯仰即是,静静地一动不动。但一则谜语却把这静态的植物果实,描摹得栩栩如生,风生水起,一股人间风火味:“兄弟七八个,围着桅杆坐,一声喊分家,衣服都扯破。”谜面对这颗蒜头,以动写静,以人写物,以自然写社会,以小处写时代,谜面20字,本无动意,却用上了5个动态词语:围着,坐,喊,分家,扯破,外加三个比拟:拟人(兄弟),拟物(衣服),拟声(分家),推出了时代大潮中一个民营企业分合有度,制衡发展,再创辉煌的生动画面,大时代的气息,创业者的情趣,跃然纸上。如此,一株大蒜果,不知不觉中就由植物变为动物,由动物演绎为灵长类哺乳动物,再升华为灵长类之上的人类,定格成一个同宗家族的人生创业断面。如此直感的形象思维、抽象的逻辑思维、顿悟的灵感思维,多向进行,终于让社会主义伟业的劳动者群象,矗立在我们面前!父子俩对这则通俗有趣的谜语长记不忘,时有所思,自己还以《一颗大蒜头的金思维》为题,记下了这则人生小插曲,从中感悟到邏辑思维的劲力与神奇。
老树分杈,新枝吐芽。谜语把玩,并非老生常谈,也有新声。
老爸年过半百,传道授业已近尾声;作儿子的,杏坛一角,读有所成,即将投身社会,走上岗位了。临别前,父亲若有所思,行李书箱前,步履踌躇,良久,轻言细语说给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此去经年,正式投身社会,是机遇,也是挑战。望你面对重任,记住两点,目标要明确,投入要执着。朱自清先生说得明白:现在我说选路,却是选定了就要举步。有一则字谜说得也精彩,临别赠送与你:“多一笔教学生,少一笔带士兵(猜两个汉字),你功夫有限,性格平缓,选准其中的一个字,一生足矣。”
我遵父训,为“师”一生,桃李芬芳,不敢言足;教学改革中,对准难点,我践行大语文教育观,尽可能多地把智慧的种子洒向学生,喜见课堂内外不时亮起谜语、对联的奇异光彩。为父迷语中所言将帅,乃国家栋梁之才,文弱书生的我,对之频生敬意,顶礼膜拜,从他们身上吸取豪气和力量。为父临行一则谜语,竟成了我人生征途上爬山涉水的一副拐杖!
妙哉,我华夏文字的绚烂之花!壮哉,我东方国学的智慧之果!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高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