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晴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以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基础模块下册(第三版)为例,结合我的实际教学案例来谈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从音乐歌曲导入、图片导入、多媒体导入、故事导入、诗词导入、问题导入、作者导入这七种方法来谈中职语文课堂的导入技巧,为课堂教学探索一个良好的开端。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课堂教学 导入方法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引导学生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方向上来。教师在教授新课之前要精心设计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事半功倍。下面,以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基础模块上、下两册(第四版)为例,结合我的实际教学案例来谈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几种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音乐歌曲导入法
音乐歌曲导入法是指在进行新课之前,先给学生听一段音乐或播放一首歌曲,再让学生从音乐或歌词中感受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创设一种情境,可以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在轻松舒缓的氛围下对新课产生兴趣,同时也能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例如在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时,先给学生播放了一首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在真挚感人的歌声中,体会母爱的深沉无私,能够引起学生对自己母亲的感恩之情,再引导学生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体会无处不在的母爱。老师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了解史铁生的生活经历,青年时期双腿瘫痪让他备受打击,是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他、鼓励他,母亲因病早逝,他深切体会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切肤之痛,因此写下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在歌曲的感染下,学生已经进入移情状态,可以自然而然的过渡到新课上来。
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给学生播放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凤凰传奇演唱的同名歌曲,在豪迈震撼的歌声中感受李白的潇洒奔放。流行乐器的演奏与传统的诗词相碰撞,擦出了不一样的火花,配上凤凰传奇独特的演唱风格,给学生带来一场难忘的听觉盛宴,学生们听的热血沸腾,接着引入李白的《将进酒》,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学生们都迫不及待的想要学习这篇激昂慷慨的诗歌了。
在学习姜夔的《扬州慢》时,播放播放音乐《烟花三月》,听完优美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进而引出导入语:“杜牧有诗云右‘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在‘富庶甲天下的扬州詩人不能忘怀一位美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姜夔笔下的扬州又是怎样一幅景象。”
运用与教学内容紧密关联的音乐歌曲导入新课,可以使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同,从而调动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对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图片导入法
图片导入法是指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或者网络图片导入新课,精心挑选的图片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直接激发学生对该事物的探索欲望,教师若能够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课堂气氛更加活泼生动。
例如在学习《科学是美丽的》这篇文章时,作者沈致远在文章开头从反面入题,爱因斯坦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白发怒张”、皱纹满面的,因此给学生出示了爱因斯坦“白发怒张”的图片,请同学谈谈自己脑海中科学家的印象是怎样的,再出示课文中提示的电子云、叶绿素、DNA双螺旋、纳米原子结构等图片,同学间相互交流说一说这些图片美在哪里,这时引入本课,带领大家一起领略科学不为人知的美丽。
《南州六月荔枝丹》也是采取了同样的导入方法,在课堂开始前给学生展示了一系列荔枝的图片,图片选取的是荔枝从幼苗到开花再到结果的三个生长阶段,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荔枝的生态知识,进而引入本文,在阅读课文时找出描写荔枝外观、颜色的句子与图片作对比,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课文。
在带领学生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这篇新闻报道时,笔者课下搜集了许多有关中国航天史的发展历程的照片,从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成功发射,到1999年11月20日“神州”一号的准确着陆,再到“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升空的历史辉煌时刻。让学生明白为了这一历史时刻几代航天人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让学生深深体味到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难险阻的崇高精神。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导入新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渲染氛围,激发想象,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
三.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借助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越来越普遍,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多媒体技术更具有吸引力和新鲜感,教师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方法,既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也能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障碍,给学生创设一个浓郁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课时,首先播放一段87版《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既能够欣赏视频中的经典画面又能从演员的表演过程中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时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注意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再次观看视频,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演员们高超的演技以及曹雪芹深厚的文字功底。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红楼梦》这部文学经典,激发学生对《红楼梦》的浓厚兴趣,教师再引导学生课下自主阅读这部鸿篇巨著。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讲述了一个哀婉而凄美的爱情故事,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翠翠,是一位犹如山间清泉般纯净的船家少女,她帮爷爷划船渡人,对爷爷体贴入微。给学生观看同名电影片段,欣赏电影中翠翠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的经典片段,感受沈从文笔下湘西边境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和纯洁质朴的人情美。请学生谈谈自己的观后感。
《士兵突击》是军旅作家兰晓龙的长篇小说,主要刻画了当代中国军人成长轨迹的力作。故事情节曲折,场面宏大,感人至深,极富震撼力和感染力。故事讲述了许三多、成才和伍六一这3个普通士兵,在严酷的特种兵选拔中“不抛弃、不放弃”的动人故事。在上课前给学生采取了播放一段视频,截取了文中展现的高潮部分,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特种兵选拔赛的艰辛以及三个士兵之间真挚的友谊,激发学生对这篇小说的阅读兴趣,给他们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
运用多媒体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也可以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形象直观的让学生感受画面、场景。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寻求者。
四.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是指将新讲授的课文内容和教师准备的与之相关的故事结合在一起,通过故事的启发来引入新课题,既形象生动又简单明了。
在学习哲学大师冯友兰先生的《人生的境界》这篇课文时,先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建筑工地上,有三个泥水匠正在认真努力的干活。但三个人对于自己的工作内容却有着不同的认识,第一个泥水匠认为自己只是在砌砖,第二个泥水匠认为自己在赚钱,而第三个泥水匠认为自己在建造一座漂亮的大楼。十年过去了,第一、二个泥水匠仍然在原来的岗位上砌砖,第三个泥水匠则成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建筑专家。
故事说完提问学生:同样是在一个起点的三名泥水匠,可是十年之后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差距的?让我们一起从《人生的境界》中寻找答案吧。
又如《百合花》的导入,先给学生讲述了百合花的传说:在一个偏远的峡谷里,生长着一株百合花,她的周围全都是野草,但是,在百合花的内心深处,她清楚自己不是一株平凡的野草,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在一个清晨,她绽放出洁白、美丽的花朵,与周围的野草形成鲜明的对比,此后的每年春天,百合花都努力开花、结果,种子随风飘散在峡谷的每个角落。许多年后,这个峡谷就成了一个百合谷地。接着引入茹志鹃的《百合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小说中革命战争年代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时,先给学生说一个《东海孝妇》的故事:孝妇很早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婆因不想拖累她,上吊自缢。而孝妇却因此入狱,并屈打成招,最终被太守杀死。孝妇被斩时,许下三宗愿,如系冤杀,血将倒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孝妇被杀后三年,郡中果然大旱,直至新太守亲自祭奠孝妇之墓并表彰其德行,天才下起雨来。这时学生已沉浸在故事中,再带领学生感受关汉卿笔下的窦娥与东海孝妇之间的异同点。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以生活中心”,用故事来引入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故事中体验生活、学会生活。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其实,故事就是點燃智慧的火焰,它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五.诗词导入法
诗文导入是指引用一些经典或者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将新课的内容与诗词结合在一起,运用这种导入方法,既可以让学生积累名句也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在学习朱自清的名篇佳作《荷塘月色》时,首先在多媒体上出示了几首有关描写荷花的诗句,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李清照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学生齐读这些诗句,再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有关荷花的诗句,请同学轮流发言,这种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过的知识又能自然的过渡到新课内容上来。
又如在讲授《中秋月》这篇文章时,同样引用了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生。”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商隐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三位诗人的诗句。月亮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那我们到底对月亮了解多少呢,对中秋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的《中秋月》,从科学的角度,去揭开“中秋月”的神秘面纱。
柳永的《雨霖铃》是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恋人惜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凄凉、冷落的秋天景象衬托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笔者截取中国古诗词中展现人情美的句子:有“若遇早梅开,一枝应寄来”的高尚友情,有“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痛楚悲情,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别离惜情,从而引出这首离别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中国古代诗词文章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托和载体,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回顾学过的古典诗词,可以让学生从经典诗词中汲取智慧,从而更好的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
六.问题导入法
问题导入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辩,造成观点冲突,这种方式既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可以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化被动为主动。
在学习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时,先抛出一个问题:你们一想到“坟墓”这个词,会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的有,阴森,庄严,宏伟等等一系列词语,这时引入课文的题目:“世间‘最美的坟墓”,为什么在作者眼里列夫托尔斯泰的坟墓是“世间‘最美的坟墓”呢?我们一起去探究吧。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老师引出一段话:“他,频遭贬谪,一生经历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样描述他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他是谁?”这时学生会根据我的描述猜出是苏轼,进而带领学生走进豪放派词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这跨越千年的叹息。
国际课程教学专家格兰特·威金斯说:“明确问题,可以使学习活动的组织超越那种时时存在的随意性。”问题导入法的主要特点是悬念性,教师在抛给学生一个有价值的悬念后,慢慢引导学生寻找答案,让学生步步紧跟,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学生对问题答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听老师讲解时注意力更加集中,并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和哪种角度来导入新课,都必须要结合中职教材和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也要遵循启发性、趣味性、知识性的原则,既要贴近文本又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追求导入自然恰当的同时,也要力求新颖、别致,才能使中职语文课堂更加活泼生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不断反思,也是一个提升自我的过程,因此教师在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环节时要深入的研读文本,以学生为主,才能设计出一个别出心裁的导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会逐渐对语文课堂感兴趣, 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教师与学生才能达到一个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境界。
(作者单位:阜阳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