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崟
内容摘要:目前,写作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在考试的压力下,写作教学应试倾向严重,过于注重对写作技巧传授,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养的提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语文课标》)正式提出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它倡导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继承传统文化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写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写作教学 语文核心素养 主动学习
目前,写作教学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知识,尚没有到达“选择知识”这一阶段,因此,写作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写作知识的开发”,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发生知识迁移,提高语文核心素养,成为了写作教学中新的难题。《高中语文课标》明确了语文学习的目的是指向学生终身发展,这种特点要求作文学习不再是以往单纯的学习某项任务、学习某个体裁,它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的、关键的素养,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通过真实的言语情境和学习任务驱动,回归言语实践活动,在师生对话中提升思维品质,让作文学习部分地靠拢生活,提升传统文化素养,激发学生日后自主学习的动力,才能在实施层面体现出作文教学的真正价值。
一.培养兴趣,激发内在动力
奥苏贝尔认为,先前学习所获得的经验通过认知结构会对新的学习产生影响,认知结构的稳定性、可利用性和辨别性越高,迁移的效果就越好。著名心理学家伍德沃斯提出迁移理论中的共同要素说,也就是说在两种活动中有共同成分和相同要素时才能发生迁移,这些共同成分和相同要素既包括内容,也包括程序。而知识的迁移不仅发生在写作前,教师需要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框架,也包括学生在写作教学后将课堂知识、课堂情境下的特定写作,迁移到课外,迁移到其他类似情境中去,通过反复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处于青春阶段的学生有对自我的想法有了更加强烈的表达欲与展示欲望,任何一种学习模式对他们来说都已经不再是陌生的,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有了自己的看法,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新的写作知识不是教师强硬灌输进去的,因此如何将更为复杂的写作知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构建是需要语文教师迫切关注的。另外,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比略显枯燥,主要是写作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距较远,课堂上所学记叙、议论等文体在实际生活中很少用到,而写简历、影评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写作类型却在课堂中缺失,由于学生看不到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知识缺乏实际应用,导致学生写作兴趣较低,这就需要教师更新原有写作知识,加强与实际应用的联系。目前,各地中高考作文题也都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热点问题、传统文化的关联,这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情境训练中,更新写作知识,在创造任务情景以后,先带领学生发现问题的痛点,事件的冲突,学生进入困境后,有了知识上的需求,也就激发了他们自身的内在动力,为促进知识迁移提供了更大的可能。《高中语文课标》也强调要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缩小高自我价值感与低表达能力的反差,这需要教师更加小心呵护与引导学生,既需要教师为他们提供方向,又要为自我展示与表达提供一定空间,只有承认与尊重学生现阶段心理模式,尊重学生主体的需要,让学生主动选择,搭建自我知识框架,而这样的框架也许并没有教师设计的那么完美,但是这充分尊重了学生当时的认知心理特点与写作能力,为促进知识迁移提供可能。但这也并不是要求教师可以不需要对写作课进行教学设计,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知识的教学,但教师自己需要有序列化知识框架,这就像是教师自己需要有一桶水,一个完备的工具箱,有着更为丰富和细致的知识,才会在面对学生的问题时迎刃而解,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的查漏补缺。这种教学模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提高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效率与有效性,促进了陈述性写作知识转变为程序性写作知识,在学生自己写作时也更易被提取和运用,而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是教师所要传授的写作知识的一部分。
二.尊重主体,发生知识迁移
写作教学作为重要的语言实践活动,它对学生核心素養的培养是必然渠道,也是重要渠道,它要求学生有基础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能判断字词句间的关系及进行合理搭配,在不同的语句中能选用最恰当的词汇来表达,而这样的培养不是从每周一节的写作课中中获得,也不是靠学生自我在无数个好词好句的背诵与套用中获得,而是靠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在一篇篇阅读中构建的,以读促写,在阅读中提升写作能力。就如初中部编本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定的写作任务,而任务的编写都是根据单元的主题设定的,就如在八年级学习人物描写的习作中,就学习了鲁迅的《藤野先生》,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等人物描写的文本,就需要在文本的阅读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作者用词的精妙、恰当,语句的连贯与得体,这样语言的欣赏就在文本的学习中不经意间让学生感悟、学习字词句的使用,并促进学生在之后单元的习作中加以模仿练习,使学生感受到自己与课文作者间的差距,进而通过“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以思维培养促进写作能力,写作训练离不开思维的培养,思维是通过语言的运用获得的,为的是培养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的逻辑感,而书面语言的逻辑感来源于学生头脑中的逻辑感,而教师可利用课堂对话彰显学生思维。学生的思维是教师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利用对话技巧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从而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表达,敢于表达,教师进而感知学生的思维路径。而语言和思维的运用本身就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创造性认知活动,就写作本质而言,思维是写作活动中最为基础、最为核心也是最具领导性的因素,贯穿于写作各个组成部分,语文学科教育名家于漪老师在《中学作文教学导论》中也系统的阐述了关于写作思维训练的客观性及重要性,认为当代学生写作机械化、认识单一化、思维平面化,以提出着重思想、思维、思路这三思,表明写作需要一个思而有序、深刻的思维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可将其分为三个基本的阶段:材料储备、文章构思、物化成文,在写作的体验课程中,学生被置于主体地位,在师生对话中逐渐推进,老师在对话中感知学生思维路径,利用对话引起学生思考,进一步带领学生去体验教师所要传授的知识,利用这种强引领的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路径顺着教师的方向延伸,学生为了回答教师的问题不自然跟着教师思路去思考探索,在对话中思考,学生的思维路径变得可视化,教师可通过学生言语观察到学生的具体思维路径,可以对思维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与补充,而这样口语言语启发的思维过程无疑是对中学生书写书面文字,理清写作结构是有益处的,同样对教师的写作知识及言语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有丰厚的写作素养以及情感经验。
审美鉴赏能力是语文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写作教学中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一个方面。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写作都抒发的是一个作者对事物的认识与看法,而审美鉴赏与创造要求学生需要在写作过程中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通过思维进行感知,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而这样的表达考虑的不仅仅是学生自我的抒发,还需要考虑读者的需求,使得写作内容能传达经验,引起读者共鸣,引起读者对思维活动、描写场景的想象,并且书面语言精准简明连贯的表达其实就是美的,这样一个探索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的审美。另外,审美不仅体现在语言上,还体现在写作过程中的审美趣味、品质和境界上,学生在具备了基本的写作知识后,还需要有一颗发现生活中美的眼睛,能用自我的心灵去发现美、感知美,逐渐培养学生的敏感度,对待周围的世界有学生自我的个性化体验与感悟,并可以通过文字进行细致的描摹与表达,并创造出生命的美好与诗意。在课堂中,不同学生对素材和情境有不同的理解与感悟,也会有不同的审美体验,教师可利用作文批改阶段,将一部分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交换批改其他同学的作文,在批改中互相交流,学生进而能学到不同的写作经验,其在批改过程中引起的思考与判断,也是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写作教学因受中高考应试压力的影响,能基于立德树人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偏少,但是在高考试卷中,出现了不少融入传统文化的作文题目,在2021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中出现了不同程度上蕴含传统文化的写作题材,如2021高考试题甲卷中的“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乙卷中的“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等,试题设计中体现的传统文化,不仅是题目的导向,也是学生练习写作的导向,同样也是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在目前教學中,能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教育实践一般都体现在古诗词和文言文的课文教学中,这些篇章中蕴含着许多传统礼仪和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礼仪主要包括称谓和宾礼,核心思想理念包括忠贞不屈,振兴中华的爱国精神,心怀天下、立志为公的使命担当,以学为先,自强不息的修身之道,劳动光荣、无私奉献的价值取向,教师在教学这些文章时可引导学生对其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进行积累,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其中的描写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如何描写景物、表达情感,还可以学习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感悟等,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启发学生,引起学生新的思考和感悟,在教学中,学生在习作中,若能将这些传统文化知识迁移,可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文章的文采和深度。另外,新课标要求学生每个学期都会阅读一定数量的经典文化著作,就像《西游记》中唐僧的人物形象,唐僧一旦确定目标就敢于直面困难,他面对目标时的意志坚定不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榜样,写作中最好的素材吗?这也会也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态度,学生在学习写作时,要像唐僧一样勇于树立自己的目标,不怕困难,敢于求新。教师在平时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找准文化切入点,解读文章蕴涵的文化价值,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文化熏陶,在写作教学时能不自觉地进行引用和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反复练习,巩固知识成果
一篇篇佳作的完成不仅仅是靠在每周的写作练习课中完成,课堂上的气氛再活跃,也需要学生课后的扎实练习加以巩固,只有反复的练习,才能巩固知识成果,朝三暮四的练习自然也会将课堂训练的成功付诸东流。教师在布置写作任务时,要注意加强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确定目标,将每一种写作类型,都能进行反复训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增强平时的训练与练笔,也只有在经常的写作实践中练习,知识才会得到巩固与加强,学生才不会对写作产生畏惧心理。但是,勤于实践、反复练习,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备学生”“备知识”,还要“备自己”,对任何一个作文题目,教师要经常性的写“下水作文”,才能将教师自己置身于真实化的情景体验中,利于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更为丰富与多元的教学对话,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写作是一项技能,是教师在点点滴滴,无数个课例中对学生不断的训练,它需要学生在课后不断地实践,只有写作知识大量、顺利、灵活的迁移,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呼唤学生内心的表达欲,提高学生书面文字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写作知识和目标不在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师生对话当中共同协商的结果,教学目标的设定也不再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的结果,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全盘讲授所有知识,而是和学生在具体课堂情景中,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具体情境中任务为中心,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写作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搭建自我知识框架,让学生在学会写作的同时爱上写作,发现语文字词句段间的奥秘与乐趣。教师还要善于利用综合性实践活动,为学生设计情景化写作、专题写作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利用其他语文课发掘课堂中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综合素养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及时、明确、经常表扬学生的优点,辅以评价与反馈学生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了认可,也发现了问题,进而也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他们的写作动力。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教授的是语言文字的排列和技巧的运用,更要加强对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心理感受进行关注,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的每一次写作都是精神的发育和生命的成长,因此教师必须有一种对生命的虔诚和敬畏,去“唤醒”“推动”学生内心的渴望与美好,潜入灵魂的最深处以感悟生命的神奇,这不仅是回应新课标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对学生需求的关注,更是在通过写作教学、通过语文课堂、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挖掘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样这也是教育最大的意义。
但不管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在写作教学中教师都要关注到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的各个方面,各个维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利用每一次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机会,提高教师自我修养与写作能力,学会反思、勤于反思,只有这样语文教师的生命成长之路才会真正的向纵深化方向发展,不再只是只有时间上的跨度。但在任何一种新的模式学习之前,并不意味着完全抛弃旧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时还需要根据本班学生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用,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从旧的模式中吸取精华,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在旧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发挥更大功效,让课堂不再只有热闹,从继承中的创新,才会从继承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3]陈丽.高中语文写作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研究[D].大理大学,2021.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