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勇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作业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载体形式,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必要补充,它具有有声和无声、动口和动脑、显性与隐性结合的特点。初中语文作业的精心设计与布置,不仅能够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还可以帮助学生检验与巩固已有学习成果、拓展丰富知识面,帮助教师分析与提高教学质量。然而目前初中语文作业布置存在颇多问题,诸如内容形式不够新颖、布置目标模糊、作业量偏大、评价随意等。基于此,本文以張家港市第三中学初一年级为例,在调查问卷和教师访谈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当下初一语文作业布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尝试研究可靠的创新解决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 作业布置 策略
语文课离不开“作业布置”,其中就包括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作业特点又是多样的,包含动口和动脑、有声和无声、显性与隐性等。2021年印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指出,要把握作业育人功能、书面作业总量不得越规、创新作业类型方式、重视作业设计质量等。同年,由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统称“双减”)指出:“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这就要求教师规范合理设计出符合教学理念的语文作业,注重质量,把学生的情感、认知和能力作为培养关键点,满足学生真实需求,指导他们在作业中思考探索,在思考探索中不断进步。
一.初一语文作业布置的现状问题与归因分析
(一)形式单一、缺乏个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操千曲而后晓生,观千剑而后识器。”形式多样的语文作业能够调动学生的作业兴趣,培养学生的作业能动性。根据调查和教学实践研究,一些学生表示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形式单一,主要集中在阅读、口头和书面作业布置层面,缺乏实践训练,学生觉得在这种条件约束下,自身对于作业缺失情感,觉得过程极其乏味。教师在布置语文作业时,离不开对背诵内容的重复布置,忽视了课堂整体知识面的深度检验,造成学生对此类枯燥形式作业的兴趣缺失,甚至是对教师已经布置背诵过的内容选择不再背诵。
究其原因,应试教育仍然是现今社会保留的传统教育方式,无论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大部分都是关注学习的最终成绩的,往往将学习的过程忽略,认为作业的布置围绕考试就是完全准确的。目前语文学科自身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学科理论的不完善,课程建设未能形成广泛统一共识,语文教学观念陈旧等,都无时无刻在影响着教师设置语文作业的形式。教师在思考作业布置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强化课堂教学质量。可是,在布置语文作业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个性,一味地让学生被迫接受单一形式、缺失个性特色的语文作业,使得那些重视作业的学生也无法发挥个性去挖掘自身的学习潜力。
初一语文作业布置的形式单一、缺乏个性是学生不爱做作业的问题之一,作业的布置不仅要考虑所学内容,还要关注学生实际,尝试设计多种形式的作业,使作业布置突显个性、多元化,兼顾综合训练性质,给学生独创性的机会,如此作业质量或许能够的到提升。
(二)内容老套、作业量大
从调查研究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指出,教师布置的作业内容多以动口背诵课文、动手抄写字词、阅读名著并概括章节内容、完成练习问答题等为主,比较传统,很多学生甚至是今天就能猜出明天的作业内容,老套、毫无新意且每天的作业量大。由此可见,初一语文作业布置存在内容设计缺乏新意、量化训练过重的问题。
初一语文作业布置之所以存在内容老套的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教师自身水平有限,难以创设高质量有效果的原作业,只能借助已有的模板,按照经验进行教学作业的布置,内容上很难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很大,教师很难彼此兼顾,索性采用常规的作业让学生练习,为的是让学生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去思考答题规律,内化学习经验。通常情况下,在和学生完成一篇课文的共同学习后,教师会以练习册上的该篇课文对应的习题为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全部完成,试图通过量化训练达到学生能力提高的效果。这样的作业内容,殊不知会适得其反,学生面对如此大量的作业,会感到身心疲惫,学习和作业的积极性遭到打压,会对作业的完成失去认真度,最终对部分内容采取糊弄态度应对。
因此,初一语文作业布置的内容量过大、不新颖成为学生逐渐应付完成的原因之一,长此以往,语文作业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作为教师,要创新作业内容设计,作业内容力求读写结合,并且要抓准“读”“写”的内涵细分,考究如何去读和写,更要精确把握作业量,避免题海战术无效化。
(三)目标模糊、缺乏体系
经过调查分析,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对于语文作业布置目标模糊,索性采用所有学生统一作业内容、统一作业标准和要求。然而,不同学生对于同一作业的完成能力不同,同一份作业,对于学优生而言可能很快就能完成,并且质量能够有所保证,可是可能会使得学困生有所犯难,费时费力都不一定能够完成好,长此以往,学习效率越来越低,作业态度不端正。
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目标模糊性是语文作业布置产生目标模糊的原因所在,课前教师精心备课,课堂上教师投入认真,师生互动强,但是课后学生的作业效果却不是很理想。原因在于教师未能从科学的知识分类标准提前确立教学目标、选组教学内容、定设语文作业。部分教师对于“知识”的讲授形成模糊认识,混淆了“内容知识”和“过程知识”的区分,只是把目标定在课堂内容的讲上而模糊过程训练,学生很难长期把握这种瞬间的“内容知识”,很快就会走进遗忘曲线的尾端。譬如学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教师明确了教学的目标,确实在课堂上强调了该诗歌的“想象美”知识,但是在过程掌握中,作业设置缺少了该知识点的灵活巩固,导致在期末阶段考查理解性默写中,很多学生未能正确答题。教师在上完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后,没有提前确定好练习册中哪些题目是配套本节课堂的,直接一刀切布置下去,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产生不自信。由此可见,教师对于作业布置如果目标不提前明确好,缺乏体系布置,忽视课堂与作业的系统性建构和联系,很难达到真实的检验效果。
所以,初中语文作业布置要力求目标明确,体系清晰,适当迁移,提高效率。
(四)评价简单、动力不足
经过调查分析,教师收齐布置完成的语文作业后,评价方式简单,主要采用等第或者大致范围的分数填写,缺乏思考。如《西游记》名著阅读,对于学生概括的章节内容并不细看,只是给一个等级评价。面对如此简单的作业评价,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作业逐渐应付对待,失去认真完成作业的动力,或者为了一个好的等第,作假抄袭概要等。
教师在评价作业方面确实很苦恼,每天的作业至少近百份,很难在单位时间内对每份作业都细细评价。在调查的初一年级中,不同教师在语文作业的布置上也存在区别,未能提前沟通好统一的年级作业,或是各班学生存在差异性,完全统一的作业不利于学生发展,这样也就很难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在班级内部,各位学生也存在差异性,面对众多学生,教师要想对每份作业均予以细致评价,确实需要耗费巨大精力和时间,所以在无特殊情况下,教师都是对收上来的作业给予简单评价。
受评价结果的影响,一些学生开始应付作业,逐渐退步。
二.初一语文作业布置的问题解决与优化策略
(一)创新作业形式,立足学生发展
当下初一语文作业的形式不仅要包含阅读形式的作业、口头形式的作业和书面形式的作业,还应该囊括实践训练形式的作业,专注学生的全方面发展。此外,教师还要创新作业布置的多种形式。
1.循环写作形式的作业
所谓循环写作,就是在班级内将学生分为大致均匀的几个小组,每天由其中一名组员完成一篇小作文,可以体裁不限、内容自定,完成后由本人家长给出评语,作为家校合作的一项内容,该小组成员再分别阅读文本并予以评价,最后由教師给予详细评语。如此循环,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阅读量压力,而且能够使得学生得到写作训练、阅读训练、思维训练等,作业兴趣也能够得到培养。
2.读背录像形式的作业
学生背诵课文、阅读名著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录像留存是方便学生回忆自己的背诵效果、学习状态,分析检验自己不熟练的地方。并且,录像的材料也能够作为学生按时足量完成口头作业等各项学习任务的证据,或多或少能够约束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贪玩性,从而提升作业完成的效率。
3.实践活动形式的作业
学生经常苦于写作文缺乏素材,常常靠老素材或假素材填充,缺乏真情实意。布置学生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去参与积累真实可靠的素材,如游玩写实、尝试新事、观察观看有感、助人有所悟得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写作素材,学生也走到了学习实践活动中去。
4.综合性学习的作业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综合性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必须打造开放语文学习空间,将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运用好,不断拓展学科内涵,主动联系其它相关学科,让学生视野丰富。比如,初一上册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可以设计“画春天”“唱春天”等综合性强的语文作业,学生的作业兴趣也能提升。
(二)优化作业内容,坚持控量提质
初一语文作业的布置内容要优化设计,教师应该坚持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作业内容设计,确保作业量合理、质达标。笔者根据执教的班级良好的实践效果提出建议。
1.作业内容的数量规划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思考它们的合理性与否,数量是否合理,难易度是否合理,确保学生能够在规定的单位时间内足质足量地完成相关作业。比如一篇课文学完后,对练习册上的习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做一半,剩下的下次再完成。
2.作业内容的角度范围
初一语文作业的布置不能完全停留在课内知识的巩固,还要坚持课内外结合训练。作业选取的角度范围要多种,如学了课内一篇古诗词,除了布置对应古诗的背诵任务、相关理解练习,还要找到与之相关联的古诗词进行阅读分析,可以从作者、主题、意象、题材、流派、音韵、情感意境、修辞手法等角度出发确定相关联的古诗词出题,确保题目作业质量。这样联系阅读的好处在于,能够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作业经验。
3.作业内容的详略安排
初一语文作业的布置不能是一刀切,教师要善于挑选作业,如一本练习册中一篇课文对应的练习题,教师要提前做好,然后安排学生有针对性地去做,对当中内容作详略安排,有的可以不做或者是在单位时间足够的基础下再去做。
4.作业内容的合理自定义安排
自定义安排,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自己选择今天该完成哪些作业,或者自己设计一次语文作业,或者是部分学生设计,全体学生按要求去完成。这种作业布置方式不能是每天都实行,可以是偶尔,既能检验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知识把握的程度,又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建构能力。
(三)明确作业目标,完善体系建构
初一语文作业的布置要力求目标明确,体系完善,要让学生有能力完成。
1.作业分层布置
班级的学生具有差异性,一些作业对于学优生而言难度不是很大,但是对学困生而言就比较难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前,提前熟悉作业内容,对作业做一个分层处理,一部分作业大家都要做,另一部分作业是有的同学可以不做。如一篇阅读理解,只让学困生做其中几道比较基础的题。
2.专题作业布置
学生学习了一项知识,只是停留在课内文本的记忆,迁移到别的文章中又会不能理解。教师就要联系这项知识点,搜集课外文本,出考查这项知识点的题目,多次训练,达到知识体系的建构完善。
(四)全面系统评价,激发学生动力
学生经过努力完成的作业,教师不应该只是粗略地看完甚至是不看内容就予以简单的评价,要重视学生作业过程的评价,努力形成多样化的评价,对不同的学生要实行差异性评价,对完成质量不高的学生采用激励性、鼓励性评价,由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作业动力。调查研究的初一年级语文组都采用循环作文作业形式,教师对每篇作文予以足量文字评价,使得学生也对作文重视。作业的评价形式也可以多样,可以采取让班级内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的方式,也可以让教师教授的两个不同班级的学生互相评价对方作业,前提是教师要给出评价实施的标准,这样省时省力,也能引起学生对作业的重视。
学生的成才之路在于教师的合理引导,只关注单一的作业内容和形式,学生很难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前“双减”政策的实施下,初一语文作业布置需要严格控量保质,优化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育法规从作业布置的形式和内容上入手,创新作业设计,改变老套的作业模式,建立目标明确的作业布置体系,转变学生对作业的无趣态度,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叶玲玲.基于新媒体的初中语文阅读作业设计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9(9):25-27.
[2]李爽.初中语文作业分层布置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
[3]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课题:苏州市张家港市2021年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202103115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