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琴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作业的布置与优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消化及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因此,作业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必须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认识作业的意义和改变作业的布置方式,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作业布置;优化;适时;适量;适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在教学中,作业的布置与优化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发展,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学生理解及巩固所学知识和教师反思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可一直以来,数学老师总是秉承着“熟能生巧”的宗旨,喜欢在学习新课之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让学生在繁重、枯燥的运算和解决问题中来掌握数学基本的原理与算法。这样,不但无法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简单重复的作业对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毫无帮助。“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只有真正理解了数学知识,才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自觉地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单一的布置方式,让学生自觉地融入数学学习,并乐于接受。
一、数学作业布置要适时
适时是指数学作业布置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时间段进行,而不是单单在学习新课之后。
1.课前作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新课标”)非常重视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因此,在新课开始之前,教师适时布置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作业,会激发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克与千克》前,教师先布置学生到超市调查一些水果的价格标签,或收集一些小食品包装袋,并向售货员或家长了解价格标签的含义。于是,新课一开始,教师立即让孩子们出示自己收集的信息,并说说自己对它的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在介绍中发现他们不但理解了g就是表示克,kg就是表示千克,而且有的学生还说出“一个苹果大约有200克,而西瓜比较重,大约有4千克”的对比。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所要学习的知识。孩子们不但理解了克与千克的含义与大小,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加喜欢数学。
2.课中作业
一个概念或知识学习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记住它,起到及时复习巩固的作用,此时,要适当布置一些相关练习,让学生学以致用。例如,在教学四年级数学《数量关系式》时,学生明白了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式后,笔者即让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自己编制一道有关习题,自己列式解答,之后再与同桌互相探讨,说说自己是用哪个数量关系式来解答的。如此,学生在编制习题与探讨中不但理解了单价、数量与总价的关系,而且提高了自己提问题和应用的能力。
3.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既要与课堂知识相联系,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让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去完成。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千米的认识》之后,笔者即布置学生放学后,自己想办法测一测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第二天还未上课,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汇报自己测量的结果。有的学生说:“我每天放学走路回家,我量了我走一步大约50厘米,从家到学校大约走了400步,400×50=20000厘米,即200米,5个我家到学校的距离就是1千米。”有的学生说:“我家到学校较远,每天我妈妈骑电动车送我。电动车1小时行30千米,走了4分钟,大约有2千米。”……答案五花八门,但不管他们用什么方法测量,作业完成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好,就连平时两个经常不做作业的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这就说明了我们平时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只有这样,学生的潜力才会得到发挥。
二、作业布置要适量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大多数老师认为数学就是要多练,因而盲目布置大量作业,让学生陷入机械、繁复的训练之中。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而且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过量的作业,精神易于疲劳,从而影响了训练效果。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布置符合他们生活实际的作业量,还要注意变换方式,不能只是单一的练习。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一位数除三位数》后,学生刚学习除法,对算理理解不透彻,计算不熟练,但也不能因此进行大量的练习,否则,学生即使会计算,但不知所以然。所以,笔者只布置了两道练习题,但要求学生在做完之后,要向同桌说说自己计算的过程与方法;如果发现错误,要共同查找原因,然后再重新计算。虽然只布置了两道题,但学生在向同桌说明自己的计算过程与方法时,对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算理与算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同时在查找错误原因时,既巩固了算理算法,又培养了他们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所以说,作业布置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有用。
三、作业布置要适当
从客观上来说,每个学生,不管是身心发展,还是在认知结构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这里的适当指的是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根据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少而精,又要有一定的梯度;既要照顾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学到基本的知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要考虑到那些优秀生,让他们不至于由于习题的过于简单,缺少挑战性,从而产生骄傲、怠慢的心理。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后,笔者就把学生的作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直接告诉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体的边长,求它们的面积。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能直接应用公式求面积,达到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求法的目的。第二层次告诉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求宽,训练中层学生的逆向思维。第三层次,出示正方形的边长,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相等来求长方形的长,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分层作业,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而对优秀生则培养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总之,我们教师要重新理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全面认识和定位布置作业的意义与作用,认真研究数学作业的布置方式与优化方法,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的要求,也让作业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和创新发展的园地。
参考文献:
[1]欧阳新龙,肖 川.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王光明.笵文贵.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小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秀屿区东峤前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