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华
《列子·汤问》中,有一则与歌唱有关的小故事。 传说有一位善歌唱的女子名叫韩娥,她要到齐国去,路上把粮食都吃完了,于是就在经过齐国雍门时卖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转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听众的心弦,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离开三天以后,人们似乎还能听到她的歌声的余音在房梁间萦绕,人们都说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歌声,竟然有这样大的魅力,可以绕梁三日,虽然夸张了点,但也是对美妙歌声最高的赞誉。
好的歌声,是有余味的。一节好的课,也应该是有余味的。如果一节课上完之后,学生虽然听到了下课铃声,但还在围着老师,还在追问着老师课堂上讲到的人物和故事,或者虽然过去了一段时间,但老师在课堂中提到的话题,出示的书籍,仍然得到学生的关注,仍然在学生间不时谈起,甚至有学生已捧起了老師推荐的原著,那这样的课就是有余味的。这种有余味的让学生意犹未尽的课,一定是一节好课。
贾志敏老师在上《两个名字》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细节:上课伊始,师生间问好,第一个学生对老师说“你好”,但马上意识到不对,立即改口为“您好”。这只是课堂的一个瞬间,但贾老师马上问学生为什么要改成“您”,学生回答因为老师是长辈。贾老师点点头,肯定道:大家知道啦,对长辈,比如老师、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都要称“您”。在接下来师生间的问好互动中,学生都能用上“您”这个敬称。“你”“您”只是一字之差,如果不加留意,就会轻易地滑过,但贾老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教育时机,告诉学生如何在问好中表示对长辈的尊重。
在仿照课文进行“哈哈,我们都有……”的句式练习时,贾老师与学生一起互动,老师说一句“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学生接一句“我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然后师生一起说“哈哈,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对于低年级学生,这样的句式练习本身也是一种游戏。老师与学生进行了几个回合的互动之后,贾老师说出的句子变成了“我有一个快乐的家庭”“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引导学生拓展句式练习。贾老师接着又让学生先说上一句,他接下一句,学生陆续说出了“我有一个聪明的头脑”“我有一颗爱心”“我有一个精心培养我的母亲”……这是在进行句式练习,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的引导,智慧的启发,让课堂进入到了一个充满趣味、充满情感和思考的境界。这样的教学是有余味的,因为老师不仅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重视学生的思维和品行,由看得见的表面,到看不见的内心,没有机械生硬的说教,而是在潜移默化中,通过一个一个的教学细节,带给人久久的回味。
拥有余味的课堂,就是如贾志敏老师所上的语文课那样,在不经意的一个词语中,启发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看到对人的信任和尊重;在简单的句式练习中,融入对学生的关心和爱。这样的教学,不只是教一个词、一个句子或如何朗读好一个段落,更是在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着眼学生的个性与生命的积极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