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是高中政治活动型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存在议题设置欠佳,活动固化、形式化,公共参与意识不强,内驱力不够,参与渠道不畅等问题,文章以高中政治教材必修二第八课第一框“法治国家”为例,从师生认知、活动型课程设计、评价机制等视角探讨更好实现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目标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山市教育科研2020年度专门项目课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新教材活动型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立项号:Z2020007)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吴庆华(1983—),男,广东省中山市第一中学。
高中思想政治是高中阶段立德树人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同时高中思想政治作为一门活动型学科课程,它又为培育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提供了有效途径和有力载体。
一、基本理论概述
(一)活动型学科课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型学科课程将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趋势。所谓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是以政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的“议题”作为中心,设计活动方案,引领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形式,积极主动参与到政治课堂学习中,最终促使学生在活动型课程的探究学习中,实现自身政治核心素养的提升。由此,笔者把活动型课程大致分为“议题—情境—活动—素养”四个环节。
(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其中,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担当的双重特征。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即依法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本文认为公共参与素养的核心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公共参与意识、知识能力素质和行为实践。这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层层递进。
二、基于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针对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年级学生就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实施情况和效果进行的问卷调查如下(见图1、图2),调查采用分层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图1问题:你了解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吗?(单选题)
图2问题:针对活动型学科课程对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作用,你怎么看?(单选题)
随着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和高中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开展,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大部分的学生对活动型学科课程有所了解和参与。但基于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公共参与素养的效果不大,如图2所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其作用不大或者没有作用。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教学评价方式的制约,特别是在现行高考评价体系的指挥下,笔试作为最主要的评价方式,容易導致教学过程中出现过分重视分数选拔而忽视德育评价的现象。第二,问题情境不符合学生实际,课堂活动泛滥;忽视教学内容,脱离教学目标或流于形式,形式老套、固化,缺乏深度探究;公共参与内驱力不足、公共参与渠道有限等原因导致公共参与温度、广度、效度、真实度较低。
三、基于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对策
针对活动型学科课程培育高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存在的问题,本文以“法治国家”一课的教学为例,尝试从深化师生认知、优化活动型学科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提高师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意识,提升教师公共参与专业素养
思政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由“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教学理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学科育人理念。思政教师还要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加强对自身的职业培训,尽快适应、熟悉、掌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
在讲授“法治国家”这一框题前,笔者先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法治国家”的知识结构、内在逻辑体系,确定本框题的整体思路,提前为全班学生分配任务,让一部分学生负责关于法治国家建设的问卷调查,一部分学生负责搜集中国香港治理问题的资料,为开展活动型课程做好准备。教师是活动型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所以在课堂活动中,笔者要确保活动对象的广泛性,注重活动的质量,关注公共参与的效果。课后,笔者要及时总结反思,评价反馈学生的公共参与效果。
(二)优化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能力
课堂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胚芽,教师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思考、合作和探究,从而完成知识的学习、情感的升华和核心素养的培育。
1.巧设议题引领,激发学生的公共参与兴趣
议题既包含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所以好的议题需要课程内容与价值判断相结合,既体现教材重难点、教材知识的立体结构和逻辑架构,又具有整体性、开放性和引领性。结合“法治国家”的知识逻辑和课前的调查问卷、公共参与实践,笔者对“法治国家”这部分知识设置了如下议题(图3),既体现教材的逻辑架构,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发展。
(总议题)法治国家之我见
——基于中国香港治理视角看中国法治国家建设
2.精选真实情境,增强活动问题导向,互动提升公共参与素养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唯有将学习者嵌入其所关联的自然和社会情境中,才能生成公共参与意识,提升公共参与能力,实现教学相长。同时,问题的设置在活动型课堂的构建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绕议题设置的活动需要将所有问题串联起来。为此,笔者以香港治理作为情境线,设置真实的教学情境,在遵循高中生心智发展水平和思维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基于问题开展互动和合作探究活动。
比如,(情境一)围绕“面对香港反中乱港分子卖港卖国的行为,我们该何去何从?”这一问题设置辩论环节,提出“爱国者治港”,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循法而行,依法而治,由此引出“法治国家”的学习。(情境二)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据此设置问题:(1)谈谈为什么要在宪法和香港基本法的基础上修订选举制度?(2)请谈谈完善香港基本法的过程中有什么显著特点?(3)任何符合爱国者的标准且有意愿参选的人士,都有机会参选并依法当选,这代表人民享有的民主有什么特点?(4)有人认为落实中央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会削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行政权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立法权,你怎么看?进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得出法治国家之美,美在特征,即坚持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保障公民权利,规范权力运行。(情境三)谈谈坚持“爱国者治港”这一根本原则载入法律为什么会得到香港同胞的广泛支持?自主探究,回答法治国家之好,好在哪里?(情境四)法治国家之行,行在哪里?以小组为单位,设置模拟环节,就香港的法治提出自己的方案,归纳法治国家建设的举措。
笔者选择真实、典型的情境,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采用问卷调查、小组合作探究、辩论会、自主探究的活动形式,激起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公共参与核心素养得以培育。
3.学校小课堂走向社会大课堂,提高公共参与实践能力
公共参与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学生公共参与素养的最终归宿。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才能真正运用所学的公共参与知识,同时在实践中切实提升公共参与素养。
社会大课堂是学校小课堂的延伸,笔者针对本课内容,布置了社会实践作业:目前中国构建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5人小组为单位,选取一个相关的法律法规,调查走访,看看该条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以及如何践行该法律法规等,最终形成一份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笔者借此作業培养、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实践能力。
(三)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综合素养
科学的评价对教育和教学活动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教师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注重多元化评价,实现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的有机结合;关注过程性评价,对课前资料搜集、课中组织交流、展示创意、总结归纳等环节予以差异性评价,对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予以重点关注;关心发展性评价,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态度、广度、深度、有效度进行评价,同时考查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的精神状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及交流合作、创新能力等是否获得同步发展,推动学生公共参与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法治国家”活动型课程培养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简易评价量表。
总之,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是活动型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今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和趋势,是思政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和教学实践追求,思政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身体力行,为构建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堂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提供新颖的思路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韩震,朱明光.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安秀娟.基于活动型学科课程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的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
宋芳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公共参与素养培育研究[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7.
黄伟.指向深度学习的法治意识培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3):13-16.
刘树仁.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8):119-120.
王鑫.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课程研究[D].汉中:陕西理工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