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导学模式的初中生地理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2022-05-30 10:48:04马倩
求知导刊 2022年15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摘 要:问题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有效的问题。问题导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引导为主,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初中地理课堂上,教师应用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活动,助力学生发展问题意识。文章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阐述初中地理问题导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问题导学教学模式;问题意识;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马倩(1988—),女,江苏省南通市实验中学。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文要求教师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建议教师实施问题化教学,着力倡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解决能力。问题意识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工具”[1]。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其包罗万象,涉及大量事物的概念、成因等。学生在缺乏问题意识的情况下,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地理知识,导致其地理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在地理课堂上,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将问题作为教学中心,选择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学模式,有步骤、有方法地提出课堂问题,以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通过解决相关问题来理解地理知识,锻炼思维能力,发展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模式多种多样,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其中之一。所谓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本,以教师引导为主,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情境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或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活动[2]。在问题导学模式中,学生始终与问题进行互动,自然而然地形成问题意识,从而有效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课程学习效果。基于此,教师往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目的,应用如下策略实施问题导学。

一、课标导向,知识化问题

布鲁姆曾言:“期望的目标是有效教学的起点。”新課标是教师实施地理教学的方向,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在实施问题导学前,教师要研读新课标,把握教学要求,有效设计问题,有依据、有方法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借此践行新理念,助力教学改革。

以“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课为例,新课标就“认识区域”的教学目标提出诸多要求,如把握区域事物分化特点,利用科学发展观理解、解释不同区域的差异以及区域存在的问题,等等。由此可见,区域特征是学生在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基于此,教师应梳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等相关内容,并将这些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如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有何特点?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如此设计教学,教师做到了心中有数,便于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探究。之后,教师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基础,鼓励学生阅读教材,就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进行提问。采用这种方式开展问题教学,学生能自觉地探究地理知识,产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问题意识,实现教学目标。

二、情境体验,以问诱思

赫斯特认为,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积极学习的状态。教学情境由多种情境类型构成,是学生学习地理的载体。教师以地理场景为基础,开展认知地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地理问题,以此在地理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地理情境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尤其能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一步步探究问题,从而形成问题意识,推动课堂教学发展[3]。对此,在实施问题导学时,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实现以问引思。

(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新课标点明了地理与生活的关系,提倡生活化教学。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也具体体现了地理的生活性。在地理问题导学课堂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以恰当的生活资源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推动课堂教学发展。

以“地球的运动”一课为例,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播放视频:同一时刻,身在美国的妈妈和身在中国的红红打电话,相互问好。视频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生活场景,学生在观看视频时细心聆听红红和妈妈的对话内容,由此产生疑问:“为什么在同一时刻,红红说晚上好,而妈妈说上午好?”教师及时肯定学生的提问,并引导学生思考:“妈妈和红红之间为什么会存在时差呢?是否和地球的运动有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阅读地理教材,探究地球的运动。由此可见,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意识,还可以使学生自觉学习新知,带着好奇心探究知识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二)操作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实验是地理学科不可或缺的内容和教学手段。地理实验可以直观呈现地理现象,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学生认真观看实验,积极思考,审视地理现象,可获知地理知识,加深对地理学科的理解。在地理问题导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地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以“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一课为例,教师以降水为重点,利用海绵、塑料瓶演示实验:学生手捧海绵,教师朝海绵倒水,直到海绵开始滴水。结合实验现象,教师首先发问:“随着水量的增多,海绵中的含水量呈现饱和状态。那么,饱和前后海绵中的水量有差异吗?”实验本身具有趣味性,学生将视线集中在海绵上,认真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如“如果继续朝海绵倒水,海绵前后水量的差异会更加明显吗?”教师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基础,继续演示实验,驱动学生在实验现象中找到问题答案,自主解答。根据实验现象和学生的探究情况,教师总结“饱和”这一概念,并将其与“降水”建立联系,使学生初步认识降水现象及其成因,推动学生走进教材继续探究。这种教学方法既能让学生思考、提出问题,锻炼其问题意识,也能让学生建立起直观的地理认知,有利于其深入探究地理知识,提升学习效果。

三、自主合作,多样探问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4]。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是问题导学模式的重点,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之际自主发现新问题,进而生成多样探问活动,推动课堂教学发展。因此,在实施地理问题导学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问。

(一)提出问题,自主探问

问题是学生自主探问的对象。在实施问题导学时,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多样的问题。学生通过不断思考和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基于此,教师要将提问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地理知识,提出问题,并与他人一起探究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还会发现新的问题,并继续解决问题,由此一步步深入理解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问题意识,发展问题解决能力。

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一课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示地图:非洲大陆的轮廓以及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与北非的分界线。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浏览地图,观察赤道、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分别穿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的哪些地区。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发挥其读图能力,确定具体区域。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迁移区域地理学习经验,询问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部分学生积极提问,如“该区域的自然环境有什么样的特点?”“该区域的农业、工业的发展情况如何?”等。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展示在电子白板上,并和他们一起对这些问题展开探究。教师令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其在前后对比中切实发现地理区域特征,建立起对相关地理知识的深刻認知。实践证明,学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不仅能通过解决问题有效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切实发展问题意识,尤其是能产生强烈的问题探究欲望,有利于其地理自主学习。

(二)呈现任务,合作探问

任务也是学生的探问对象。在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呈现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合作探究的机会。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提出个性化观点,碰撞思维,由此发现新问题,推动探究活动的发展[5]。同时,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地理知识,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从而提升自己的地理学习效果。

以“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课为例,塔里木盆地交通线的分布特点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一。教师提出探究任务:学习小组成员一起观看教师发放的地图,总结塔里木盆地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在任务驱动作用下,学生自觉地与小组成员交流,集思广益,提出不同观点。比如,有的小组在地图上画出塔里木盆地内的国道、铁路和一般公路,直观地观察交通线的分布情况。此时,小组成员可以很容易发现:塔里木盆地的交通线集中于盆地边缘。据此,小组成员提出问题:“为什么塔里木盆地的交通线会有这样的分布特点呢?”教师夸赞小组提出的问题及其提问行为,并引导全体学生继续合作探究,探寻具体原因。合作探究活动营造出积极、好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解决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中推动课堂教学发展,一步步完成学习任务,深入理解地理知识,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地理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可谓一举多得。

四、教师导学,展示评学

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导”,教师的“导”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关键[6]。在地理问题导学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提出问题,还要一步步给予学生指导,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地理资料,为学生搭建知识框架等,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锻炼相关能力。此外,教师在“导”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以“导”促“评”,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以“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一节内容为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展示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河流景象,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该区域内的河流的水总是源源不断呢?”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与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在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如向学生提问:“水资源是一次性资源吗?”学生以此获取问题思路,探究自然资源的分类。在合作交流结束后,教师鼓励小组成员毛遂自荐,展示自己的交流成果。在学生展示的时候,教师要认真倾听,并总结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特点,从而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最后,教师要合理评价学生的交流活动和交流成果,表扬他们的良好表现,使他们获得满足感,从而增强其问题探究欲望,使其积极体验课堂活动,提高课堂质量。

五、总结反思,学以致用

总结反思过程是问题导学模式的重要构成,是学生梳理课堂所学、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也是学生灵活应用课堂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在问题导学课堂上,学生通过不断地提出、解决问题,建构地理认知,获取地理知识。但是,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呈现碎片化的特点,而获取对地理知识的整体认知才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关键。因此,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应立足教学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将知识融会贯通,实现学以致用。

仍以“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一节内容为例,教师尊重学生的课堂学习所得,提出任务:回顾课堂所学,建立思维导图,整体呈现本节课的知识。在任务驱动下,学生积极回忆所学内容,建立知识框架。在此基础上,教师在班内分享学生的思维导图,并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帮助学生弥补知识框架中的不足。最后,教师布置具有现实意义的练习题,如辨析自然资源、书写环保倡议书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锻炼其地理知识应用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实施问题导学模式,有助于学生与问题互动,从而掌握地理知识,发展问题意识。鉴于此,在实施初中地理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策略地灵活应用问题导学模式,如知识问题化、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探究活动等,引导学生与问题互动,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掌握地理知识,发展问题意识;同时,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地理探究能力等,提升其地理学习效果,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王晶.问题导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教育,2021(24):81-82.

陈嘉欣. 问题导学模式下初中生地理问题意识培养[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1.

魏彦军.问题导学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构建分析[J].科幻画报,2020(11):249.

邓官林.浅议问题导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试题与研究,2020(30):57-58.

梁颖娴.浅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4):143.

张楚锋.问题导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11):70-71.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16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4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7:22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28:53
试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3:06:05
合作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48:17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