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竞
摘要:科技发展使计算机的应用不断普及,其覆盖面涉及当下的各行各业。为更好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各中小学逐步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符合现代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在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亦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资源方向——微课,这就使信息技术课程成为时代的直接体现与教育培养的践行者,任课教师更需紧随时代潮流,将微课应用于课程教学,以其教育优势推动信息技术的教学发展。
关键词:微课;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学应用
信息时代的迅猛发展使信息技术逐渐成为新时代人们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中小学课程教育当中,信息技术作为重要的学科。其地位不断提升,使得现代教育更加关注并重视这一课程的教学工作。为切实提升课程教学效率,弥补以往的教学不足,教师则可将微课引入课程教学,充分发挥其价值,并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促使学生能够在微课的辅助下更好地学习,深化掌握应用技能,从而切实达到课程教育目标。
1 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1调动学生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为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对于新鲜事物的热忱。同时,信息技术作为智能设备,学生对其有着较强的探索欲及探究兴趣。因而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则可进行进一步教学优化,促使学生在微课引领下更有兴趣地展开课程学习,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知识探索欲。在此过程中,教师一方面可为学生呈现多种形式的信息技术知识,使其在广阔的领域内逐渐形成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在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深入了解中,实现学科兴趣的不断增强。比如,教师可将信息技术的研发过程以微课形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看了解;或者将信息技术的“奇妙”之处进行整合并呈现给学生,引领学生在感悟科技的同时,激发其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兴趣。在多种形式的微课应用下,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可将微课的设计制作进行优化创新,以趣味形式吸引学生眼球,并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在其感兴趣的事物中逐渐提升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从而为其课程的高效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微课的利用對于学生兴趣的培养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同时,需要教师认真对待微课的制作,包括形式上以及内容上,以促使学生在更好的学习体验中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
1.2缩小学生间的差距
从科学的角度而言,作为独立的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及学习基础都有所不同,特别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不同地区的小学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各有不同,或是内容教材的选择上有所差异,或是开设的年级各不相同,甚至部分小学暂时未设置信息技术课程。如此一来,当学生步入同一中学时,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则会存在不同的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如若采用以往常规式教学手段,则难以满足并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而通过微课的有效应用,则能够较好地弥补这一缺憾,教师可通过不同等级的微课教学设计,给予学生不同的微课内容,让学生以更为适应的方式展开学习,从而有效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微课的一大亮点在于其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且具有可循环播放的性质。因此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课余时间自主展开微课学习,通过反复播放,直至掌握课程中讲授的内容。这样的形式,使得学生都能够在课前有效掌握相同的知识点,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也能够使学生间的差距逐渐减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较好的影响效果。
此外,教师还可在课程之外,借用微课设计专题式、系列化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如计算机理论、word文稿、excel表格等等,并上传至校园网或专门的小程序,进而让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课外自主选择性学习,以不断增强自身的基础技能,从而更好地接受和学习新知识,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升。
1.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微课的有效利用,学生能够在微课的观看中实现自主学习,同时,对不了解的知识内容,能够反复播放,从而逐渐掌握并了解知识内容。因而应用微课辅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其在更新鲜、趣味的直观化课程教学下主动学习,促使其更好地发展自身学习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素养,有利于发展其终身学习意识。此外,微课的优化设计还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巩固课程知识。技术性操作难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遗忘,特别是当学习具有复杂原理及操作性的知识点时,如程序的设计等,则难以通过常规化记忆进行掌握。而微课具有重复性观看的特点,当学生遗忘时,则能够通过再次观看学习,进而唤醒相应的知识点及操作步骤的记忆,在不断的反复观看学习中,逐渐实现知识的有效巩固与掌握。在此过程当中,教师可设计专门性的知识点总结类微课内容,让学生能够在更为系统化的微课学习中,将各类知识点有机衔接,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构架,使得信息技术的知识不断深化。因此,在应用微课教学期间,学生亦能够借助微课实现自我学习与自我巩固,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学习习惯都能够有所帮助,有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
2 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2.1应用于翻转课堂
信息技术的本质在于学生能够应用这一技能进行计算机操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简言之,这一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在教学时,教师需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占比,同时,明确这一教学培养目的,结合时下教育理念,将学生转变为课堂的主体,以促使学生能够真正有效地融入课堂学习,在切实操作练习中,获得技能的有效提升。对此,教师可融合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通过将课堂教学有效翻转,让学生在这一课堂形式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有效参与中获得知识的深化学习。首先,需要明确教授课程的知识点内容,进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划相应的预习内容,以更为符合学生学情的微课内容进行设计,再将设计制作好的预习型微课资源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前结合微课内容以及教师给予的学习任务单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则能够具备基本的理论及概念知识,更好地进行学习,既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在课堂教学期间,教师需要将课堂内部的“节奏”进行翻转,即让学生主宰课堂,使其能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展开自主学习,而教师作为引导者,统筹把握课堂节奏、适时给予学生相应的辅助,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在此期间,教师可为学生明确课堂学习目标,并组织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促使其能够在多人合作中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教授“excel表格”时,教师可在学生认识表格的基本功能后,进一步设计表格制作的具体任务,如“将100组数字求和”等,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的内容,进而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索,在合作交流与反复尝试中逐渐探寻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最后,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环节结束之后,则可由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同时让各小组学生进行成果展示,以圆满完成翻转课堂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地位不仅获得了有效转变,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在微课应用下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高,为学生的课程学习发展提供了较好推力。
2.2应用于分层教学
由于学生是不同的个体,而个体间的能力水平各不相同,因而在教学中无法以点代面地进行整体性教学。以往采取这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且无法普及至每个学生,导致部分学生形成了无效学习,久而久之,对待课程学习的态度则愈加随意,造成了不良影响。另外,尽管现代信息技术已全面普及,但并非所有的家庭都必备计算机,因而部分学生无法在课余时间有效地进行实践练习,甚至还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如此种种,足以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差异。教师需转变统一式的教学形式,可采取分层教学模式,将微课应用其中,为学生创设并制作与之学习程度相适应的课程内容,以更为贴合学生发展的形式让学生展开学习。这样,既能够满足于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全面关注所教授学生的整体发展,有效实现教学的科学性以及普适性。例如,在学习“PPT演示文稿”时,教师则可结合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微课分层设计,进而将对应的微课内容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依据微课内容展开学习并完成微课中制定的任务目标。比如,针对能力与基础较差层级的学生,教师可设计PPT文稿的基础插入操作的课程,如艺术字、图片等,并要求学生能够有效掌握和运用;针对能力基础一般的学生,教师则可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微课的制作设计,要求学生依据标准完成任务即可;而对于具有一定能力基础的学生,教师则可为其设计具有挑战性、综合性的学习目标及微课内容。如此一来,则能够有效改善以往学生的“吃不饱、不够吃”等现象,使得各层级学生都能有效学习并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不断提升学习效果,增强其信息技术的学习信心与兴趣。
2.3應用于情境教学
微课的形式与多媒体有些相似,但却比多媒体更具灵活性。通过微课的教学应用,教师还可借助其视频特点,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更具热情地融入其中,有效参与课堂学习与讨论,从而实现能力与兴趣、知识与技能的综合提升。一方面,教师可借助微课为学生搜集更多且丰富的可视化资源,在拓宽学生视野的过程中,融入知识与技能,调动其自主创作与实践操作的欲望。比如,在PPT演示文稿设计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互联网资源搜集、整合与剪辑制作,为学生呈现不同主题的PPT文稿形式,如家乡的介绍、明星的介绍、项目的汇报等等。在多种主题且具有丰富创意的PPT范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获得良好启发,进而更加期望实践操作,以促使学生更有动力地进行实践练习,促进其技能的有效发展与提高。另一方面,教师还可为学生创设案例式情境,比如,某个企业在开展会议时,分别为各个部门提出了工作任务要求,并要求其尽快完成。在学生观看这一情境案例视频时,除了将课程内的知识与情境有机衔接进行讲解之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展开情景模拟,将学生划分为各个“部门”,如行政部、会计部、人事部、工程部等等,并将微课案例中的数据、任务要求适当进行调整,进而分别发放至“各个部门”,要求其在一定时间内合作完成各部门的“工作任务”。通过这样的方式,课堂在微课情境带动下更具活力与趣味,学生的积极性更为高涨,使得实践练习的过程不再枯燥,任务难度在情境的氛围下有所弱化,从而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的优化提升。
2.4应用于合作讨论
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同样需要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引领学生更具针对性地讨论知识内容,以辅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课程学习中的重难点部分,帮助学生更好地汲取和掌握相应知识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借助微课,为学生设计并展示各种类型的实操现象及问题,进而引领学生依据微课中展示的实操案例展开合作讨论,共同分析其中的知识点、操作步骤、方法技巧等等,使其能够在讨论中逐渐深化重难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效率。例如,在“PPT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实操微课播放,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如“大家觉得他的操作有什么问题吗?有什么方法技巧能够更好地进行操作吗?具体操作的步骤应该是怎样的?如何操作能够更好地美化作品?”等问题,如此一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更具方向性地思考并展开学习,还能够进一步深化提升其自主学习的效果,使学生的课堂参与有效实现,课堂氛围在相互交流中逐渐热烈,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有效完成教学任务,进一步促进教学效率的整体性推进。
3 结语
微课的特点为教学提供了诸多便利,可将其应用至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诸多积极影响,促使学生能够更有效率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并能够不断地提升其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掘多种课堂形式,与微课形成有机链接,充分发挥微课的教育优势。同时,教师亦需要注重微课制作的科学性以及有效性,从根本上强化微课的教学质量,以全方位推动信息技术的教学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
参考文献:
[1]曹丽.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J].学周刊,2021(33):87-88.
[2]董伟.情境教学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1(32):29-30.
[3]申佩.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的应用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29):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