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云
摘要:自我服务能力是发展幼儿独立性的基础,也是确保孩子全面发展的第一步。教师要从盥洗环节入手,指导中小班幼儿学会自我服务。教师要树立生活教育理念,基于儿童观、心理观、过程观设计活动策略,让幼儿积极参与到盥洗环节。在指导幼儿提升自我服务能力的时候还要采用激励法、游戏法、移情法等多种不同的实践教育策略,适当渗透人际交流、规则意识、环保意识等社会教育内容。这样才能让幼儿关注细节问题,认识到学会自我服务不仅仅能完成日常劳动,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盥洗环节;自我服务能力;幼儿教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盥洗活动是幼儿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包括洗手、洗脸、漱口等各种环节,对于中小班的幼儿来说,由于他们掌握的生活技能不多,家人也很少有意识地培养其自理能力,所以不少幼儿缺乏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采用创新方法让幼儿学会自我服务,并增强他们的社会意识。
1 革故鼎新,树立生活教育理念
1.1儿童观,尊重个体差异
教师要树立生活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盥洗环节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生活教育理念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要注重将教育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孩子独立的能力。盥洗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天天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可以充分利用此环节,引导幼儿掌握方法,提升自我服务意识。教师在设计相关活动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的自主能力和创造性都有所不同,所以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方式,帮助不同的幼儿解决实际问题。
在盥洗环节,有的幼儿懂得用洗手液洗手,还会在冲洗干净后擦拭一下,但是有的幼儿却只是简单用清水冲洗,还会将水弄到衣服上。教师采用分批引导方式,让那些不会洗手的幼儿观察一下其他人的做法:“大家看一看,其他小朋友洗手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自己和他们有什么不同呢?”幼儿注意到:“他们用毛巾擦手,我擦在衣服上。”“那么,擦在衣服上到底好不好呢?”“不好,这样的话,会把衣服弄脏的。”“再看看,其他小朋友洗手的时候,分哪些步骤,是不是很仔细呢?你会像他们一样洗吗?”教师让懂得洗手方法的幼儿指导不会洗的幼儿,在同伴的提示下,他们注意到不仅要洗手掌,还要洗手指,注意洗掉指甲中的污泥。
1.2心理观,创设轻松氛围
在设计盥洗活动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把握幼儿的心理特点,要避免用枯燥乏味的说教和呆板的模式化教学限制幼儿的想象力,而要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让幼儿乐于参与其中。
一名幼儿在上厕所的时候哇哇大哭,教师了解情况后发现原来是因为天太冷,幼儿穿的衣服比较多,她来不及脱裤子,就尿在了裤子上。在教师的宽慰下,该幼儿暂时放松了心情,但是此后却一直都不上厕所,原来她害怕自己丢人,所以憋着尿。针对此问题,教师为其营造了一个轻松的小环境,让她在其他小朋友没有上厕所的时候去,有一个较大的私密空间。“你不要着急,一条一条地脱裤子,在穿裤子的时候,注意先穿内裤,然后将衬衣拉下来,再拉毛裤和外裤,这样就能将小肚子包起来了。”幼儿一步步挑战自我,终于解决了不敢上厕所的心理问题。
对于一些自我服务能力比较差的幼儿,教师要用积极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要接納他们的不规范行为,少一些批评,多一些引导和帮助。这样就能让更多幼儿大胆地参与到活动中,也能营造类似生活的场景,体现了生活教育观。
1.3过程观,引导自主探究
注重过程观,这也是展开盥洗活动的要点之一。教师要避免直接将盥洗的步骤和要点告诉幼儿,而要充分利用错误和矛盾观点,把握住教幼儿生成资源,让幼儿自主思考探究,找到更高效的自我服务方法。这样幼儿也会用相似的方法探究生活中的其他问题,从而全面提升自我服务能力。
在洗脸的时候,很多幼儿没有洗干净,教师并没有直接指导他们该如何做,而是用语言引导:“大家注意一下,盥洗室里有什么东西可以将我们的影子照出来呢?”幼儿观察到了镜子,有幼儿提出:“看镜子里的我,是一个大花脸,脸上有很多脏东西。”此时其他幼儿建议:“如果我们能一边照镜子,一边洗脸,是不是就能洗得更干净了呢?”“可是,有的地方没有镜子,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让小伙伴帮忙看一下,点一下哪里还有脏东西,这样就能洗干净了。”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干涉幼儿的探究过程,而是让他们自主思考如何利用镜子洗脸,如何帮助其他幼儿搞好清洁工作。
教师除了引导幼儿在幼儿园中参与盥洗活动,还要积极联系家长,让他们也动起来,帮助幼儿在家中继续培养良好的盥洗习惯。这样的教学注重过程观,也体现了生活教育的特点。
2 匠心独运,创新实践教育策略
2.1激励法,形成自信人格
实践教育通过组织引导幼儿参与实践活动,进而提升幼儿的思想觉悟和认知水平。要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不能只靠纸上谈兵,教师要采用实践教育策略,激励幼儿大胆地挑战自我,如果他们多做、敢做,那么自然能形成自信的人格,最终提升自我服务能力。
教师发现一名幼儿平常会带手帕擦手,但是渐渐地就不带了,洗完手后会甩一下,将水甩干。“我发现手帕很容易就弄脏了,我不想用脏手帕擦手,所以我就不带手帕了。”“那么,你可以试着挑战一下自己,自己洗手帕,挂在盥洗室的栏杆上,下次擦手的时候,就又可以用干净手帕了。”幼儿露出了为难的表情:“可是,我不会洗手帕啊。”教师组织幼儿参与到了“手帕变白白”活动中,让幼儿分成若干小组,一起讨论如何洗手帕。如有幼儿提出:“洗手帕的过程,一定和洗手是一样的,要先将手帕弄湿,然后擦肥皂,再搓搓揉揉,然后冲洗干净。”“我看见过妈妈洗衣服的样子,我来试试看吧。”有幼儿自告奋勇,在他的带领下,其他幼儿也参与到挑战中,看着清洗干净的手帕,他们都很开心,觉得自己挑战了自我,同时,他们的自信心也提升了,遇到问题不会先说“不会”,而是先尝试一下,遇到困难再找同伴商量,大家一起解决问题。
当幼儿出现错误或反常的行为时,教师要进行暗示、提醒、鼓励,少一些责备,多一些引导,这样才能逐步培养幼儿自信的人格,让他们不畏惧挑战,而是勇敢应对,大胆挑战自我。
2.2游戏法,引导大胆尝试
不少幼儿对于有趣的游戏很感兴趣,所以教师也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个心理特点,组织其参与到和盥洗有关的游戏活动中。在设置游戏的时候可以选择处于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活动项目,让他们在大胆尝试后战胜自己的惰性和畏惧心理,赢得挑战的成功。
为了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掌握洗脸方法,教师组织幼儿参与到“照镜子”游戏中:“幼儿两两一组,面对面站立,一个人做某动作,另一个人也要做相应的动作,看看谁的反应更快。”这个游戏很好地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有幼儿提出:“我们在洗手洗脸的时候也要看镜子,镜子里的我们也会做出一样的动作。”“如果我们的脸上脏了,那么在镜子里的影像,也会脏的。”接下来,幼儿又将“洗脸”和“照镜子”游戏结合在一起,一名幼儿担当出题人,先在对方的脸上标注出脏的地方,然后两人继续“照镜子”,出题人在自己的脸上指出脏东西所在的位置,对方则要用湿布在自己的脸上找到相应的部位,擦掉上面的脏东西,最后比试一下,看看哪一个小组寻找位置更准确。通过这个小小的游戏,幼儿学会了如何对照镜子寻找脏污的位置,然后将其擦拭干净,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运用相应的方法擦拭身体。
教师要积极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如果发现某些幼儿畏首畏尾,没有参与其中,则要加以引导。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作为游戏活动的组长,利用同伴效应,让更多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最终掌握相关的技能。
2.3移情法,尊重劳动成果
移情法要求幼儿走出自我中心,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盥洗活动中,教师也可以让幼儿观察保育员清理盥洗室的工作,想象他们的工作状态,并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体会保育员的辛勤工作。这样,他们在盥洗的过程中就会轻手轻脚,避免将脏水弄到地上,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在盥洗活动中,有两名幼儿非但没有认真洗手,反而还打打闹闹,将水泼在其他人身上,让其他幼儿都感觉很讨厌,而且,盥洗室的地面也被弄得很脏。教师没有直接批评,而是组织幼儿观察保育员的工作,看看她花费了多少时间才将盥洗室清理干净,之后再参与角色扮演活动,分别扮演小朋友和保育员,思考一下如果看到小朋友弄脏地面,保育员会怎么做。幼儿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活动中:“小朋友,你怎么将水都弄到地上,这样很危险,容易摔跤的。而且,你知道我有多辛苦才将地面擦干净的吗?”“可是,水很好玩啊,我觉得泼水很有意思。”“我们可以到外面的草坪上玩泼水游戏,在这里玩的话,容易摔跤。”在角色扮演中,幼儿模仿保育员的动作,发现不断蹲下、站起十分辛苦,他们认识到盥洗室并不是自己玩耍的地方,如果能保持地面清洁,就能减少其他人的工作量。
结合移情法,幼儿观察到了保育员的辛勤工作,认识到为了确保地面干燥,防止幼儿滑倒,保育员每天都要辛苦劳动。若有条件还可以让幼儿也参与到力所能及的劳动中,亲身体会劳动的艰辛,这样他们不仅能提升自我服务意识,而且也会逐步懂得尊重他人。
3 关注细节,渗透社会教育内容
3.1互相交流,尝试人际交往
不少幼儿由于家长的溺爱,导致他们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自理能力较差,甚至会出现厌恶劳动、不思进取等问题,这样不利于他们未来成长为社会人,会影响他们和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和沟通。所以教师要从小抓起,把握住盥洗活动中的细节,将社会教育内容渗透进去,提升幼儿的社会意识。首先可以让幼儿在盥洗过程中相互交流,了解他人需要什么帮助,并试着帮助他们,这样就能逐步提升幼儿的人際交往能力。
一名幼儿在盥洗的时候因为没有控制好水龙头,将水弄到了身上,哭了起来,而其他幼儿看到他难受的样子都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做什么。教师利用这个机会让大家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小朋友的衣服弄脏了,应该如何帮助他呢?”幼儿和同伴交流:“你怎么了?为什么哭呢?”“我的衣服都湿掉了,该怎么办呢?”“没有关系,我用毛巾给你擦一下,然后我们一起去换干衣服。”幼儿学会了和同伴交流互动,了解他人的困境,并找到解决方法。还有幼儿试着了解对方为何会陷入困境:“为什么你会把水弄到身上呢?”“水流太大了,溅到我身上。”幼儿观察了同伴的动作后提出:“我发现你在洗手的时候水龙头开得太大了,而且手紧紧地按在水龙头上,这样就会造成水乱喷。你的水龙头要开得小一点儿,手不要按在上面,这样就会好多了。”在同伴的帮助下,大家都发现了自己盥洗时的错误动作,并找到了解决方法。
3.2遵守规则,培养文明习惯
在幼儿社会化成长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他们逐步习得并掌握各种社会规则,这样未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在盥洗活动中,教师引导大家思考要遵守哪些规则,并积极践行,从而培养他们的文明习惯。
在洗手洗脸的时候,有幼儿没有好好排队,而是直接插到了队伍中间,其他幼儿阻止其这样做,反而被他推了一下。在发现这个问题后,教师组织大家参与主题活动,思考在洗手的时候要遵守怎样的规则。有幼儿提出:“有的小朋友不排队,还推人,我觉得他这样做是不对的。”“除了要排队以外,我们还要注意什么规则呢?”有幼儿回答:“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在盥洗室里打打闹闹,盥洗室地上可能会有水,所以容易滑倒,我觉得大家应该安安静静地排队,不要跑来跑去。”在积极践行的过程中,幼儿发现这样参与盥洗活动果然能构筑更和谐的生活环境。最后教师还指导幼儿思考:“那么,大家觉得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有规则呢?”有幼儿结合生活经历回答:“我觉得在乘车、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也要排队。”“我觉得需要排队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我妈妈上次在银行里取钱、在医院看病的时候,也是排队的。”幼儿逐步提升了文明意识。
社会学家班杜拉认为模仿是幼儿在行为习得中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协助幼儿制定盥洗规则,并让他们关注优秀榜样的行为,然后模仿他们的行为,自己也自觉遵守盥洗规则。之后,还可以由小及大,让幼儿思考在社会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则,是否要遵守这些规则,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也能让他们变得文明礼貌,掌握一定的社会规范。
《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工作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促进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结合盥洗活动,幼儿的实践能力有所提升,独立性和自信心都有所提高,这有助于他们未来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诸颖.种植活动中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J]. 求知导刊. 2021 (16):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