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我音 ,“剧”焦我心

2022-05-30 10:48陈文成
中学生博览 2022年20期
关键词:心理剧来访者心理

陈文成

一、一例亲子冲突的个案

男生小 A,最近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精神状态不好,总想睡觉,手机使用频率特别高。在疫情期间,小A不怎么爱学习,一天到晚玩手机或者和同学网友聊天,作业也不怎么做,家长屡次劝导无效。复学后,周末在家还是不停地玩手机,导致母子间冲突非常激烈。母亲认为儿子无休止地玩手机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率,应该禁止;小A却认为自己只是放松精神而已。两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严重的分歧。父亲不作为,只喜欢喝酒度日。现在,只要小A到家,就爆发“母子战争”。

二、“心理剧技术”的引入

在此之前,小 A因为亲子关系不良进行过多次传统形式的心理咨询,却因始终无法深层次地探寻来访者的内心世界,亲子关系并没有明显的改善。所以,心理老师决定尝试运用“心理剧技术”来帮助小A。

心理剧是一种可以使人的感情得以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戏剧,在心理咨询中使用心理剧的目的就是修复人际关系,让来访者重新获得对生命事件的体验。心理老师根据来访者的场景描述,借助咨询室小小的舞台,让他们选择极少量的重要他人(由真实人物或者道具扮演),一幕一幕地导剧,让来访者在剧中充分感受到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在小A这类亲子关系咨询中运用“心理剧技术”,可以增强来访者的体验感,更加深层次地让他们觉察到内在的自我与情绪,体察与生命中重要他人的关系。当心理老师将心理剧的操作技术告知小A后,其本人也对心理剧的使用毫不抗拒,并表现出充分信任心理老师。同时,心理老师还发现,小A的内心比较柔弱、敏感,对外界的反应比较强烈,情绪情感很丰富,不刻板,依赖型人格比较显著,故而特别适合心理剧技术的使用。

三.“心理剧技术”的应用

1.暖剧:这一阶段让来访者充分放松,适应当下的角色,为下一阶段的做剧做好充分的准备与铺垫。告诉学生(小A)需要导一场和母亲有关的剧。学生提前从好友中选择一名同学担任辅角(妈妈角色),男生小A(来访者)担任主角。整幕剧共两个角色:小A(主角)和妈妈(辅角)。心理老师作为导演参与到剧中。在暖剧阶段,需要将两位同学定角,让他们尽快走入场景中,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进入到冲突的场景。

在暖剧阶段,心理老师引导两位同学做一些心理剧中常见的“人体雕塑”,如家人之间的指责、鼓励、拥抱等,让两位角色按照要求做动作,然后定格,观察对方的动作、表情、肢体,让他们从中体验角色。在这一阶段,主角小A的情感已经开始变化,同学担任的辅角也已经渐渐适应妈妈这个角色,充分进入了状态。

2.设置真实场景:这一阶段让主角摆放出最近一次激烈冲突的场景,如地点、陈设、人物等,通过形象化的场景布置和表演,最大化地调动主角情绪,还原冲突的本相。通过心理老师的指导语,主角小A利用道具,摆放出了五天前和妈妈冲突的具体场景。地点是在主角的卧室,有一部手机(用黑色的抱枕替代),卧室门由一条红色的丝巾替代。根据主角的描述,主角和辅角开始依照真实场景做剧。以下是小A和辅角妈妈之间的对话:

小A:在自己的卧室玩手机(黑色抱枕)

辅角:(推门进来,严厉斥责小A)居然还在玩手机,又在玩游戏,每天不学习还能干什么?

小A不听妈妈的话,自己玩自己的。

辅角:(生气)你听不听话?再不听,我就把这部手机摔碎。

小A:(瞪了辅角一眼)我不需要你来管。

辅角:(愤怒生气)直接摔了手机。

小A: 夺门而去。

3.静观:这一阶段通过让主角离开自己的身份,站在第三方的视角,重新过一遍冲突的场景。通过心理老师扮演主角,故意适当夸大主角的感受,让主角小A认识到妈妈并不是那么不关心自己,松动对妈妈的敌对情绪,同时为下一阶段小A进入妈妈的角色打下基础。心理老师请小A离开自己的主角位置,自己来扮演主角,和辅角一起做剧。这个阶段,心理老师是主角,辅角还是原来的那位同学,但是小A已经站在了“舞台”之外。心理老师和辅角开始做剧,以下是整个静观的技术使用过程:

心理老师(扮演主角)正在专心致志地看手机打游戏。

辅角:(推门进来,严厉斥责心理老师扮演的主角)居然还在玩手机,又在玩游戏!

心理老师(扮演主角):我就是要玩,就不听你的。每次你都这样,真烦!(心理老师扮演的主角一定要说出真实主角小A的内心声音)

辅角:(生气)你听不听话?再不听,我就把这部手机摔碎。

心理老师(扮演主角):(瞪了辅角一眼)我不需要你来管。你管过我什么?你除了不让我玩手机打游戏,还管过我什么?我生病了,你带我去看过医生吗?我生日的時候你给我买过礼物吗?你带我去吃过好吃的东西吗?(其实这些事情小A妈妈都是为他做过的,这里心理老师所扮演的主角故意歪曲。)

辅角:(愤怒生气)直接摔了手机。

这一幕结束后,心理老师问真正的主角小A,妈妈是不是这样?如果是,你就大声喊出来:我讨厌妈妈,妈妈从来没有关心过我。这时,小A站在第三方的视角,观看了整个母子之间的冲突,听到了心理老师扮演的主角对妈妈连珠炮式的抱怨,情绪已经五味杂陈,这时候他对妈妈的负面情绪虽然还是存在,但却也否认了母亲完全不关心自己的认知,随之他对母亲的敌对情绪也开始减少。但是这一步还是不够,需要主角自己扮演母亲,换位体会母亲对自己的情感。

4.角色交换:这一阶段小A扮演妈妈,心理老师还是扮演主角,进行做剧。通过小A扮演妈妈,让他尽量从妈妈的角度思考问题,让他能够站在妈妈的角度理解问题,体验对方的情绪。由于角色交换技术是整个“心理剧技术”的核心,所以这一步也是整个戏剧治疗的核心,需要反复做。角色交换的关键是小A能否尽量多地进入妈妈的角色,所以在真正的角色交换之前,心理老师需要对小A进行定角,定角到妈妈的角色。这里由于篇幅字数的限制,只能呈现出一个角色交换过程中的一个小片段:

心理老师:你好,请问你是谁?

小A: 我是某某(小A妈妈名字)。

心理老师:你几岁?

小A:45岁。

心理老师:你是做什么工作?

小A:市场上卖菜的……

通过一系列的提问,让小A进入到妈妈的角色中,然后才能开始角色交换。

心理老师(扮演主角)正在专心致志地玩手机打游戏。

小A(扮演妈妈):(推门进来,严厉斥责心理老师扮演的主角)居然還在玩手机,又在玩游戏,每天不学习以后能干什么?

心理老师(扮演主角):我就是要玩,就不听你的。每次你都这样,真烦!

小A(扮演妈妈):你听不听话?再不听,我就把这部手机摔碎。

心理老师(扮演主角):我不需要你来管。你管过我什么?你除了不让我打游戏,还管过我什么?我生病了,你带我去看过医生吗?我生日的时候你给我买过礼物吗?

小A(扮演妈妈):不是的,我带你去过麦当劳。你那次半夜发烧了,我和你爸爸整夜守在床边,你知道吗?当你烧退了,我们都哭了。上次你过生日,你们班很多同学都来了,我和你爸都很高兴……(小A通过扮演妈妈,彻底进入妈妈的角色,通过妈妈第一人称的口吻,诉说了对小A的关心。这里的重点是一定要让小A用第一人称说话,代表妈妈。)

需要注意的是:角色交换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里会有个适应的过程。有时小A会认为自己是妈妈,有时又会觉得角色是自己,所以心理老师不可着急,一定要反复强调:小A此时就是妈妈,鼓励他用妈妈的口吻说话,模仿妈妈的语气语调,越真实越好。只有如此,小A才能真正理解妈妈。

5.角色扮演:这一阶段,小A又回到自己的主角身份,这时候让小A说出刚才角色交换到妈妈时的感受。经过多次的角色交换,小A已经开始从内心上理解妈妈,双方关系已出现大幅松动。再让小A扮演主角本人,过一遍场景,检验一下使用心理剧技术干预亲子关系的效果。以下是角色扮演的实施片段:

小A在自己的卧室玩手机(黑色抱枕)。

辅角:(推门进来,严厉斥责小A)居然还在玩手机,又在玩游戏,每天不学习还能干什么?

小A:欲罢不能,有点纠结,但是表情开始从严峻已经放轻松。

辅角:(生气)你听不听话?再不听,我就把这部手机摔碎。

小A:(对辅角扮个鬼脸)妈妈,不要生气。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控制不住。我会尽量克制的。

辅角:(惊奇)那你说,只要你不玩游戏,我什么都答应你。

小A:(微笑)好吧,你自己说的哦。那你今天带我去吃肯德基吧!

四.在心理咨询中使用“心理剧技术”的反思

通过循环反复使用上述这些心理剧技术,小A和他妈妈的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善,小A更加理解了他的妈妈,完全达到了预期效果。心理剧技术对于学生亲子关系的改善确实具有一定的正向效果。但是,如果面对那些独立性强、逻辑性思维较强的学生,心理剧的效果就不一定会这么理想。当然,在咨询中使用心理剧技术对于心理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在使用中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心理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培训、实践,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于心理剧,让更多的爱和温情在一幕幕剧中呈现,让更多的亲子关系在一幕幕的心理剧中得到缓和。

特约编审/苏林

猜你喜欢
心理剧来访者心理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校园心理剧助力农村初中“临界生”心理强韧性的实践研究
心理感受
放下“应该”,才得自由
校园心理剧的意义重构与功能优化
校园心理剧对提高大学生德育自我教育能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