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为了能够让学生全方位地发展,班主任要在传统教育观念上不断进行创新,引入并且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不断将学生的内在情感进行优化,使学生在情感动机的引导下,规范自身的行为,进而树立正确的三观。文章主要分析了当前小学阶段班主任德育工作开展中所遭遇的困境,并基于此对如何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
作者简介:王有喜(1968—),男,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柳树镇山岑小学。
小学阶段的教育模式,不再仅限于知识的传输,而重在渗透德育教育,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塑造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要求下,班主任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负责人,需逐步吸收并深刻领悟德育教育内涵,转变教育方式并应用于小学德育实践,积极推动德育教育有效落实,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一、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原生家庭影响
原生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其氛围的好坏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一言一行,从而影响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原生家庭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在这种家庭氛围的长期熏陶下,学生会出现懒惰、骄纵、自私等不良习惯,并将这些不良习惯带入学校,主要体现在不愿团结同学以及不为班级做贡献等;另一种便是单亲家庭或家庭关系不和谐等不健康的成长环境,容易导致学生心理孤僻且自卑。学生难以敞开心扉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会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由于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各不相同,德育工作很难统一开展[1]。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今社会网络发达,小学生的“玩具”变成了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借助此类工具,学生可以获取网络信息,但却无法甄别其中内容的好坏,各种低俗、色情的信息在无形中对学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的娱乐性低俗内容,却成为学生课后的闲谈话题,阻碍了学生正确三观意识以及价值观的
形成[2]。
(三)学校和班主任重视度低
德育工作的开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在学校和班主任的共同努力下,将其落到实处。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和教师已形成固有的思维模式,平日总是围绕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好坏,忽略了德育工作的开展。同时,有些班主任德育水平较低,专业知识不过硬,缺乏系统的培训,这与学校不够重视德育教育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小学班主任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就像一张白纸,塑造其三观的重要方式就是通过家长、教师的言传身教。尤其是班主任更应当发挥榜样作用,通过自身丰富的教育经验,掌握好学生前进的航向,教授学生做人做事的道理,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有效性的对策探讨
(一)创建丰富的德育活动
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三方面教育内容的延伸:第一,在课程常规化教学范围内,开展德育教育实践活动。例如根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开展“一日班长”“我是小小班主任”等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监督和激励,让他们共同获得成长和收获;第二,利用节假日开展主题班会。例如,在国庆节的时候,班主任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领悟爱国主义精神;第三,走出课堂,开展课外德育教育活动。例如体验农村生活、参加公益活动等,真正做到将德育工作融入日常的生活实践中。由于传统的说教方式过于枯燥乏味,因而班主任要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情况,通过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和综合素养。在此过程中也可借助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网络平台,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3]。
(二)注意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1.制定班级奋斗目标
班主任要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提出符合学生前进的奋斗目标,来统一全班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使得班集体获得良好的发展。如在班级管理上,班主任可以提出“静、净、敬、竞”四字要求,经全班同学讨论,把它定为班级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此一来,班级活动的开展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都紧密团结在一起,为一个目标共同奋斗,形成凝聚力。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应该是真诚的朋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搞好班级工作的保证。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领导者,一定要民主、客观,通情达理,善解人意;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时时事事为学生着想,真正做到地体贴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把教师当作知心的朋友,敞开心扉,与班主任共同建设班级。
同时,班主任要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这是因为在班主任的工作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错误。像是没有深入了解情况,批评错了学生,使学生承受委屈;或是态度不好,对学生过分严厉等。遇到这种情况,班主任应严于律己,勇于自我批评,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取得学生的理解。此外,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要一视同仁,不能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来区别对待学生。如有的班主任,成績好的学生犯错,少批评,甚至不批评;成绩差的学生犯错,批评得厉害,使差生无地自容。这在很大程度上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3.坚持集体教育,以优带差,维护学生自尊心
班主任要坚持集体教育,维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通过科学引导使学生回归正途。例如,班集里难免会有喜欢挑拨是非,纪律松散的学生。为了改变他们这些坏习惯,在升旗仪式上,班主任可以有意识地安排纪律松散的学生和其它优秀的同学一起当升旗手,并在课堂中告诉学生:国旗是荣誉的象征,只有心灵和行为都美的人,才有资格做升旗手。从而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地争当升旗手,营造向上的班级氛围,感染带动所有的学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在日常教学中,班主任也要有意识地将爱讲话的学生和不爱讲话的学生编排在一起坐,以安静的学生去“克制”爱动的学生,让爱讲话的学生逐渐变得冷静,养成课堂上不随便讲话的良好习惯,从而尊重教师,认真听讲,以提高学习成绩;同时,班主任要注重培养得力的班干部队伍,使得他们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带领班级其他学生热爱学习、热爱劳动,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共同为班级做出贡献。
4.定期召开班会和家长座谈会
班会是思想教育的主阵地,班主任在班会的开展过程中,可以结合学校、班级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介绍身边的典型事例,使学生思想上受到教育;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可以促进家校两方的联系交流,帮助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和思想动态,便于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总而言之,班主任的工作极其复杂与繁琐,不能一蹴而就,因而班主任要做好长远规划,投入大量耐心与细心,与时俱进,学习多样化、科学化的德育教育方式。
(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可以产生双倍的德育教育效果。为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的德育价值,班主任与家长需双向努力,建立信息沟通互享的桥梁,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例如,班主任主要负责学生在学校的教育,利用主课堂时间进行德育工作教学,再利用空闲时间与家长进行语音或者视频通话,也可定期组织家访活动,及时了解、反馈学生的学习、思想动态;而家长则需要在家庭环境中监督好学生的上网时间,保证学生网络使用的安全性和科学性。此外,对于学生在家庭环境中出现的特殊情况,家长也应借助微信、QQ等网络工具及时与班主任沟通交流[4]。
(四)因材施教,渗透差异化的德育教育理念
德育教育讲究因材施教。由于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此具有明显的差异。在以往的德育教育工作当中,教师所制定的教学发展目标以及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方法过于统一,对部分学生而言并不受用,因此最终的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受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的影响,小学班主任要做到将因材施教的激励策略与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相结合,使两者能够完美契合。在因材施教理念的影响下,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教育激励的过程中要根据对学生的日常观察,运用科学合理的原则,将班级内的所有学生进行规划分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找到适合自己思想道德发展的道路。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设定相应的差异化发展目标,确保该目标的可行性。学生为了完成目标,会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以此来实现
目标[5]。
(五)构建和谐真挚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曾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达到心的深处。作为一名教师,虽然会教授给学生很多知识,但最重要的还是要帮助学生培养一颗真诚的心。在小学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做的是将真实的教育内容以及自身真挚的感情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教师从内心为他们着想,从而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和谐的、真挚的感情,让学生从中汲取不竭的动力,找到自我需要发展和前进的方向。
首先,班主任需要做的是保持自身态度的真诚。只有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够自觉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塑造正确的价值理念。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懵懂无知,还不能很好地辨别是非好坏,常常会觉得自卑与烦恼,他们不敢将这些想法告知家长,只能求助老师与同学。所以这个时候,班主任需要为学生提供友好的帮助和尊重,让学生能够逐渐找到自信,对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除此之外,班主任还要在班级里渗透诚信的教育理念,并制定相关的标准,激励学生逐渐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以此来衡量德育工作的开展效果。
(六)奖惩结合,提高德育教育激励效果
目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日常教学当中,班主任不能再一味采取以前那种批评式的挫折教育,而是应当将奖惩结合起来,让学生戒骄戒傲,全面发展,以此提高德育教育的激励效果。关于小学生德育的培养,有一部分的班主任只采用激勵教育手段,导致学生逐渐在赏识教育中降低甚至失去了有关自我衡量的标准。这是因为班主任的激励或者表扬没有任何的原则性,过于盲目和随意所导致的。因此,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班主任应当将奖惩原则结合起来,对于学生表现突出的方面进行充分表扬,让学生逐渐树立信心,并找出自身所具有的闪光点,在心中对自我进行激励;如果学生的言行超出了行为底线,那么班主任也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戒,从而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引导他们不断向正确的道德规范靠齐,以此来发挥德育真正的激励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三观意识和行为习惯都还处于未定型时期。班主任作为德育的引路人,需端正自身对德育工作的态度,并付诸于德育实践工作,以身作则,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传授给学生,通过具有针对性且恰当的德育教育方式,助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及综合素养的提升。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方法,能够更加科学地指导小学学生,帮助学生逐渐树立自信心,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理念,为他们以后的思想道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迪.关于如何提高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的探讨[J].人才资源开发,2015(22):65.
[2]张丽岩.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提升的意义和策略[J].吉林教育:综合,2016(43):85.
[3]崔文文,张慧.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有效方法[J].学周刊,2012(35):96.
[4]金建建.班主任德育实践中有效激励策略的研究:以“养正币”的评价方式为例[J].教育视界,2017(11):62-64.
[5]陈灼杏.提高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分析[J].读写算(教师版),2015(3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