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积极心理学作为当前的新型学习方式,被广泛应用于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其重点研究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旨在引导学生养成积极健康的心态。目前,相当一部分高中生不仅面临着高考压力,还面临来自家长和教师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很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基于此,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期望为教师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应用;路径探析
积极心理学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中心理健康教学的传统结构,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未来的前进方向。教师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能帮助学生重塑认知,使其从多个视角考虑问题,从而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难题。与此同时,教师要深入探究积极心理学的核心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高效课堂。
一、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意义
(一)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积极心态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平均水平的普通人,乐观、开朗、向上和主观幸福感等都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表明,积极向上的人在面对问题时,时常能快速反应并找到与之对应的解决办法。同时,这类群体还表现出独立自主的特点,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游刃有余。将积极心理学应用到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能有效培育学生的积极心态,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敢于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有利于创造积极的环境
积极心理学除了观察个体的心理发展特点,还关注群体的心理变化。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当学生处于良好的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中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高,同时具备良好的心态。而当学生一直处于恶劣的环境中时,积极性被打压,容易产生消极心理,而这种消极心理会一直伴随着学生。因此,教师要把握好积极心理学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实际需求创设积极的学习氛围。
二、高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特点
(一)学习方面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家长和教师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高中阶段学生面临着繁重的课业,心理压力较大,精神容易萎靡不振,甚至出现失眠、记忆力下降、精神状况不好、食欲低等问题。由于高中阶段的知识涉及很多枯燥的理论知识,难度较大,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甚至使其出现厌学心理。另外,部分学生在遇到比较重要的考试时,会表现得比平时更紧张,甚至出现焦虑情绪。之所以会出现此类问题,究其根本是学校教育结构与家庭教育结构不合理。学生厌恶学习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法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讲的内容,且当部分学生看到其他学生能轻松掌握知识时,难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
(二)人际关系方面
人际关系问题一直是高中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很多高中生的思维模式仍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对事物的认知也一直停留在感性层面上,并未上升到理性层面的高度[1]。一些学生在出现与教师不一致的看法时,便会产生对抗心理。很多学生希望能够得到教师的关心与鼓励,如若没有得到预期的关心,学生就会产生消极情绪,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高中生除了渴望教师的关注,还希望得到其他同学或朋友的关注。由于不同学生来自不同家庭,性格与待人接物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相处中难免会有摩擦,处理不当则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另外,民主型的家庭往往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正能量,而专制型的家庭会带给学生巨大的压力。
(三)青春期心理问题
高中生正处于一个情感丰富且内心活动复杂的阶段,他们在该阶段中容易出现封闭心理,遇到事情不愿意与教师和父母进行沟通,自我封闭严重,有时遇到一点小挫折便容易情绪崩溃。而如果学生一直处于封闭状态,面对困难只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就会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在感受到他人的善意时,会开心许久,也会因他人无意间的一个眼神或一个举动感到不悦,情绪低落。这样的情绪波动致使学生难以站在客观的角度看待问题,他们有秘密和苦恼想对他人倾诉,可遇到家长或教师时又不愿意表露心声。此外,处于青春发育阶段的学生,会对异性产生朦胧好感。受限于感性认知与个性发展,在引导教育不足的情况下,学生会将其誤认为是爱情。这时,家长和教师如果应对不当,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路径探析
(一)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塑造高中生的积极人格
在高中心理健康教学中,教师应先了解有关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以此为基准明确教学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综合性与科学性功能。教师要学会与学生沟通,深入学生群体,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情况与学习情况制订个性化教学策略。另外,教师可以借鉴其他学校教师的成功教学经验,在教学时有计划地筛选出适合本班学生的内容,不可盲目引进,否则不仅无法达到教学目标,还会因教学流于形式而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应制订完整的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框架,了解学生出现消极心理的根本原因,有的放矢地进行情感教育。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发现一位男生上课时无精打采,教师再三提醒后他依旧我行我素,后面甚至出现逃课、与教师顶撞等行为。面对学生如此严重的叛逆行为,教师第一时间找该学生谈话、交流。然而,该学生却很抵触与教师沟通,对教师提出的问题避而不答。为了进一步找出该学生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教师又与他的朋友和家长交谈,得知学生家长在处理学生叛逆问题时,常常采用暴力方式,致使学生愈发叛逆。在教师的引导下,家长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逐渐转变教育方法。与此同时,教师也认识到自己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具体而言,第一,带领学生了解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寻找日常生活中应用到积极心理学的事例;第二,引导学生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自我调适,提升自控能力与幸福感;第三,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良好的心态,让学生与身边的同学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从上述案例可知,教师应始终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将学生放在首位,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并告诉学生遇到问题要第一时间与教师或家长沟通。教师要制订有效的教学计划,为积极心理学的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加强学生的心理体验
学校是学生活动最频繁的区域,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有益无害。高中生刚进入新校园、新环境时难免会不适应自己的新身份,往往会有对高中阶段学习的渴望与担忧。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必须以身作则,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将教书育人视为终身目标,帮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积极心理学提出,每个人都有解决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解决的方法在于以本身的积极情绪应对[2]。这就告诉教师要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为主,利用情境创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间与想象空间。所谓情境创设是指让学生对学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虽然是以积极心理学为主,但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否则学生接收到的只会是一些基本理论。学习情境的本质在于将生活事件与学习内容相联系,选取的生活事件应贴合教学主题。要想让学生真正了解积极心理学的含义,教师就必须从细微处入手,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改变学生的心态,挖掘学生积极心理的潜力。例如,在主题为“认识自己”的课堂上,教师先创设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评价自己。”之后,再让同桌之间互相评价。评价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做游戏,让学生知道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教师将学生分为两个小组,让第一个小组成员写出自己的性格特点,第二个小组则为其“镜子”,通过“照镜子”让学生客观地看待自我。当学生互相评价后,教师总结:“敢于认识自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多学生纷纷表示自己会改变以往不正确的做法,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积极心理学能帮助学生客观地看待事物,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摆脱消极情绪的束缚,从而树立远大的志向。
(三)加强好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联系,提升学生的心理综合素质
教师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如微课等,加强课前、课中和课后之间的联系。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工具,以视频为主,直观地呈现课程内容,让一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更易于理解。微课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详细讲解,能让学生快速进入自学状态,加深对本节课程内容的印象。教师可以将积极心理学与微课相结合,设计预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微课视频初步了解基础概念。例如,在教学“愉快和积极的体验”一课时,教师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好的微课视频总结愉快与积极的体验包括哪些内容、如何获得积极的体验、一个拥有积极体验的人会取得哪些成就等,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播放相关视频,视频主要以故事形式呈现,学生观看结束后,教师提问:“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做一个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呢?”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小实验。教师准备两个不同的水瓶,一瓶代表悲伤、难过等消极情绪,另一瓶则代表愉快、幸福等积极情绪,让学生结合自己最近的情绪变化特点往瓶里滴墨水。如果一直是积极状态,就将红色墨水滴进“快乐”瓶中,反之则将黑色墨水滴进“悲伤”瓶中。做完实验后,教师让学生总结,有学生表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困难,“红墨水”越多,我们的心态就越好,正能量也会一直伴随在身边,而如果总是以消极的态度看世界,那么生活就会像“悲伤”瓶一样暗无天日。也有学生认为,无论生活是怎样的,我们都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愉快和健康向上的生活体验。除了课前、课中学习,教师也应把积极心理学的学习范围延伸至课后。教师可以创建信息共享平台,定期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体会积极心理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教师还可以创立微信公众号,将每一堂课的重点知识归纳总结好并发布在公众号上,开放留言区,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也可以把学生写的积极心理学学习心得放在公众号上,供其他学生学习参考。通过这个方式,教师能了解到学生课后的学习状态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方便后续制订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
(四)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塑造学生的优良个性
学生来自不同环境的家庭,受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性格也有所不同。积极心理学倡导美好的生活与环境是自身的选择,所以任何人都有能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在高中阶段,学生由于心智还未成熟,过早坠入爱河容易对其未来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积极心理学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个性。如果教师发现班中男女同学交往过密,存在早恋倾向,这时,教师不要指责学生,而应向学生普及一些生理方面的知识,向学生渗透正确的价值观,为其讲述一些正能量的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奋斗的目标。有必要的话,教师可以联合家长一起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不可用暴力的方式与学生沟通,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与异性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把精力更多地放在学习上,使其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避免产生精神上的空虚。
结语
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教師应努力为学生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要注重指导学生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降低学生出现不健康的心理的概率。只有家校紧密配合,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积极心理学的必要性,同时在学习中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促进自身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耿烨.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理论分析[J].考试周刊,2018(A3):7.
[2]吴燕.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探[J].新一代(理论版),2018(24):52.
作者简介:杨慧文(1997—),女,江苏省宿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