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茗芥 张旭 丁虎
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课程采用线上教学的形式确有其弊端,实践表明:学生自主学习性差,缺少面对面互动等,本文针对该弊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形成“线上(课前)、线下(课中)、线上(课后)”和阶段性评价的混合性教学模式,同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塑,提出“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环节提高、四个层次培养”的课程设计,丰富了教学内容,并对教改效果进行了抽样研究,结果表明新的教改模式和设计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对于课上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通过课后线上学习的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1 前言
近年来经历了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式普及开来,各大高校纷纷利用网课资源,通过慕课、录播、直播的方式进行线上教学,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程的正常开展,使网上授课模式成为未来教学改革的重点。线上线下1+1教学模式帮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享用到教学资源,为新时期体育课程促进教学现代化和教学成效打下课程基础。
2 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教学实验法、问卷调查法,2020年春季学期受疫情影响太极拳课程仅采用线上教学模式,过程中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992名学生就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随机抽取两个班进行了线上学习效果分析,2021年秋季学期就线上线下1+1教学模式也随机抽取两个班进行了学习效果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教学实验现状
3.1.1 体育网络课程调查结果分析
学生的内部动机能够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内部力量,也是真正能激励和调动积极性的方法,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高,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主动喜欢能够刺激大脑活动的部分多,激活认知和情感体验。疫情期间经过一个学期的线上太极拳课程教学,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设置基本满意,但是对比体育网课学习后的喜欢程度有明显变化,学生的期待值与现实有偏差,认可教学内容,但是网络授课模式并未完全满足学生的期待。在教学效果的反馈中,有一半的学生认为整体课程效果线上差于线下教学,运动技能学习线上差于线下,太极拳线上教学通过录播和直播的方式进行,一方面学生第一次完全通过网络学习,接受新事物也需要过程,另外教师将线下课程完全搬至网络平台也是第一次,所以在教与学的互相交融中会出现效果偏差,教学模式有待于改善,即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课堂练习和个人运动锻炼情况也不乐观,缺少了教师面对面的指导以及对场地器材的要求,学生自主性练习的积极性并不高。
表1体育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查
3.1.2 体育网课学习情况调查
2020年春季学期由于疫情采用线上教学以网课直播和录播两种形式进行,以技术动作为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录播自学和网课直播的形式进行学习,最终以视频作业的形式呈现,教师通过视频给予评价,连贯的完成动作并突出拳种特点为优秀,动作顺利完成无遗忘为达标,完不成动作为不达标。经过3周线上适应性学习后,随机抽取两个太极拳班共计65名学生,经结果分析,学习达标率并不高,普遍反映线上学习形式的效果较低,只是为了学习动作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没有互动,而线下组队学习以多样化学习方式进行是线上无法进行的,满足不了学习的需求,导致教学实验效果不好。
表2体育网络课程学习情况调查
3.2 教学改革措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已经在重新定义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如果互联网的应用并没有释放出信息和数据的流动性,促进不同主体间的交互与分享,而只是“将原有业务流程IT化,那么信息化的效益可想而知”。线上教学不是将学习内容硬生生的搬到互联网上来,也不是单一的技术相加,而是融合内容涵盖的主体之间的交互,利用互联网平台对于知识各要素之间的优化与呈现,从过去的技能学习向知识本体认知过渡,从单一的技术学习向多元化技术分析过渡,从个人意志的培养向社会适应过渡,以互联网为依托进行线上线下学习一体化教学,实现“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环节提高、四个层次培养”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通过学习的过程提升到体育核心文化素养的培养。
3.2.1 专项知识重构
首先,体育知识本体是技能的综合表现形式,包括运动技能的生理本质、感觉机能和身体素质、运动强度与运动量的控制等,这些内容表现在技能之外,但回归到技能本体,学习知识是第一步,而技能实践建立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又通过知识本体来指导技能实践。线上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弥补线下理论知识的不足,是对课程进一步升华的基础。其次,单一的技能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单一的学,各专项技能某项素质可借鉴其他运动项目训练手段,在各项目之间的交融和对比中巩固和强化学习,拓展学生的体育知识面。第三,时代的特殊性推进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社会发展的某个时期赋予了人们不同的心理变化,个人思想的与时俱进和社会适应随时代变化跟上步伐,才能适应变化快速的时代,提高学生对待世事的思想认识,是提高课程质量和体现体育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
3.2.2 课程设计重构
首先,以技术学习为中心课程设计。以技术教学为中心要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既要优化教师“教”的技术教学过程,还要保证学生“学”的顺利进行。技术教学针对线下教学的面授环节,面对面教学能够为师生带来及时的技术指导和交流。其次,以线上线下1+1教学模式为主线的课程设计以互联网为平台,针对学生进行的线上教学、测试和反馈,帮助学生打开多个学习渠道,实现教学的便捷性和开放性。就疫情防控背景下的现状而言,在保证线下有效实践教学的前提下,线上做好技术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作为课下复习的线上学习资源。第三,以强身、强技、强心三个环节进行提高的课程设计。身强,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我们常把思考看作大脑活动,却忽略了大脑思维活动和肢体灵活运动的相关联系性,长时间的久坐思考使身体里血液循环减慢,导致大脑供血不足,而体育锻炼提高人体心肺功能,帮助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身体供氧能力。强健的体魄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体育课的基本功能是强身健体,通过科学组合的身体锻炼给予各器官、系统以一定量和强度的刺激,促进身体在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等方面发展一系列适应性反应,从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运动技能,是一种受意识支配的复杂行动,也是对学习能力的培养,运动技能的提高使其技术形成的表面价值和潜在认识的能力得到提高,是个体经过学习后掌握的具有个性化的行为方式,是一种人性化的运动,技强有助于个体获得成就感,激励自己不断突破,形成积极的良性循环;心强,是一种心理素质,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利器,是人格完善和个人成长的奠基石,体育教育教学结合当今世界热题或社会现象,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身边实例的积极引导下,个体产生的心理变化催动着自己对体育运动产生的新的认识和行动,即便在个体屡屡受挫的情况下想到国家抗疫的难度,经历心理反复的斗争,有一种信念也会由心而生,突破自我,努力达成目标。第四,以习总书记提出“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四个层次培养的课程设计。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体育教育的功能更加突出,教育的价值更加多元化,在快乐中体会体育的乐趣,在运动中释怀解放自己,将运动中不断挑战自我、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优秀品质迁移到生活中,体育的这些功能在人生的每一个环节都起到关键的作用。
3.2.3 专项教学资源库建设
高校体育课程一般都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内容,其中,理论内容包括体育、运动项目、运动技能等的历史、原理等纯理论知识,但偏重于具体的体育运动技能知识;实践内容以体育运动技能为主,并且都涉及形体动作。依托互联网线上教学平台,建立和完善教学内容,整合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库,包括技术动作结构分析、动作技术详细教学内容、练习方法、5分钟专项理论视频、1分钟体育场景再现体育精神、技術所具备的身体素质分析,力求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饱满。课前教师把除技术动作教学以外的内容发送至班级微信群,帮助学生达到预习的目的,使教学内容更加立体化,紧紧围绕技术动作辐射到各个方面,改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并且通过在线师生互动交流,活跃课堂氛围,课中通过提问的方式对知识点进行巩固复习,有了理论知识体系的铺垫,学生带着对各体育项目的初步认识进入到技术动作的学习,既拓宽了学习的知识面,又使学习的过程变得更加清晰,提高学习效率。
3.3 教学实施案例
根据上文提出的教改思路,以《太极拳》课程第三次课为例,实施的具体教改内容如下: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重组课程设计和教学实验,结合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变的更加丰富,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采用混合式教学优势明显,不仅克服课堂教学的不足,拓宽了学习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而且针对课前和课后内容的补充教学效果稍有提高,这也为继续实施并实现“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环节提高、四个层次培养”课程设计的教学改革奠定基础,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课程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内容还需要不断的补充和更新,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为教学注入新鲜知识和能量,使体育课程变得更有活力和内涵,更赋予教育价值,实现“教与学”质的提升。
本文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基金项目“基于SPOC的体育课程混合式教学探索与实践”(ZX20200091)。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