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生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面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与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对于提升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构建全面的高校体育教学体系,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保证学生体质健康、深化三全育人实践。基于此,本文对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状况做浅要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意义与基本方向进行探讨,意义在于积极推动教育创新和教育改革,从而达到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的目的。
体育教育教学在我国教学教育中不可或缺,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学校积极开展体育教育有助于人体的身心和谐。高校对人才的培养本质上是对其个人素质、职业技能与体育能力的综合培养。故而体育课程在高等院校中主要的目标不仅是强化学生的体质,更重要的是能够改善学生精神面貌,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在体育教学培养中,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为其步入社会顺利进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1 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体现在发展个体的综合素养,体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性课程,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2016年8月26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从小抓起,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健康文化,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达成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标。推动高校体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的健康素养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素质人群的健康素养水平,同时对社会发展和国家的健康工作建设起到战略性作用。
教育改革的推动也包含体育教学改革在内,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一直是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高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加强体育知识的理解与体育技能的掌握。高校在校生的年龄阶段正好是体育学习的优势阶段,也是从校园过渡到社会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内的体育学习,应当是更注重学生的运动习惯培养,使其在毕业步入社会后也能够运用学校中学到的体育运动理论与实践去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故而高校体育教学不单是需要向学生传授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还需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进而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然而目前的高校学生整体健康素养存在“高认知、低行为”的现象,对健康认知水平较高,但体育锻炼行为能力低下,身体素质水平不容乐观。
2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不足
2.1 教学模式方面存在不足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基础素质教育的发展,当代学生从小就能接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包括文化课程,各类艺术课程,部分学校还顺应需求增加了烹饪课程、手工课程等,且不同程度上引入了智能产品进行辅助教学,教学方式和课程安排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相较而言,体育教育长期以来仍维持着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未能有效顺应时代发展带来的思想改变,缺乏创新,对于在智能时代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枯燥传统的体育课程难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也难以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开展创新。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由于高校课程安排时间有限,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在体育教学课程安排方面仍采取了个人单项目课程的模式,即学生在一定课时期间只能选择一门体育课程,虽然此类课程安排能够合理地分配课时,但对于兴趣爱好广泛的学生来说,在学校安排的课程时间外可以接受课余的课程安排,这种模式就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在体育教育中的发展;
二是体育教学方式有限。传统的体育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師对理论教学不够重视,认为体育教学的模式是实践,而且由于课时和教学条件不足的限制,实践教学也只是局限于演示后让学生模仿,或简单的讲明技巧后让学生自主训练,这种机械性的教学模式,难以让学生真正领会体育项目的内涵与技巧,很难通过体育课程培养出对该项运动的兴趣与热爱。就无法达到高校体育教育中,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最终目的。
2.2 教师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阵地,高素质中包含心理素质、能力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也包括身体素质。故而高校体育教学在高等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不仅是增强学生体质,强化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认知,也应当是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增加相关知识理论的课程。
而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足。一方面,受到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在体育教学中不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的,而是以学期考试为目的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例如篮球课程中,教师只是依据现有大学生教学大纲,告知学生最后的考试内容以及及格的考评标准,再简要的教导考试技巧,就安排学生在热身运动结束后按部就班的进行训练,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对于体育教育方面不够重视,在教师的选择上除了体育教育专业人才,还会让其他课程老师兼任,来满足学生数量过多的而导致教师数量不足的教学需求。同时高校体育教学更要求教师在体育运动项目中有深入的认识和高水平的水准,这全方位的教学要求就使得体育教师的课程教学难度增加,也提升了工作量。但是学校方面并没有相应的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甚至在部分高校中,体育课程的系数甚至低于学校课程的平均值,教师的切实利益没有得到保障,相关政策的不合理也导致高校体育教师的人才培养出现断层,大家都不愿意去做体育教师,打击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制约了教学改革的效果,影响到了教师队伍体育素质培养跟不上需求,如此就导致了体育教学质量降低。
2.3 学生对高校体育教育缺乏正确认知
对于体育教育教学来说,学生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心,由于国内的教育长期以来都是以文化课程为主,体育课程为辅,体育课在学生心中并没有正确的地位,更多的是作为学生个人的兴趣来进行的一项课程,学生学习兴趣不强,运动效果有限。目前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体育运动训练意识。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意识到高校体育课程目的是为了通过系统的运动训练来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同时通过训练来培养学生自我的规则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而是将体育场馆作为文化课余的休闲场馆,浪费体育教育资源,不重视体育运动训练;
二是缺乏体育运动理论知识。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偏向应试教育,不单单是文化课程,体育课程也存在应试化的趋向,即在课程上,只是简单的给学生介绍了该项运动的特征和运动技巧,就让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训练,教师的指导也只是在学生运动过程中指出学生的不足加以改进,以求在考试时能拿到更好的成绩。由于课程缺少理论教学,很大一部分学生家里没有长辈喜欢体育运动,个人也没有这方面兴趣爱好的,也没有接受过课外培训体育运动教育的学生对很多体育项目缺少正确的理解,甚至是存在误解,将体育運动与长跑、跳远、跳高等考试项目画等号,认为体育训练即考试项目训练,这就导致了学生在体育课程上的学习兴趣不高;
三是缺乏体育精神。体育运动之所以吸引人,不仅仅是因为运动可以强健体魄,更因为体育运动中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引领着人们不断突破自我。即使是体育课程,也会在运动学习的过程中会由于各方面的因素不足,遇到相应的问题,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成长,而大部分学生没有在以往的教育中形成正确的对体育精神的认知与理解,故而在遇到问题时会想着下节课再继续,通常直到课程结束都没有进步,这不利于学生综合性的发展。
3 高校体育教学的优化发展方向
3.1 优化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当有着更加广泛的适应能力,积极探索出符合高校自身的体育教学模式。针对现状,要发展优化教学模式,一是需要实施因材施教,开展分层教学模式,对身体素质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教学,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有条件的情况下允许学生根据兴趣爱好及身体素质状况选择性地学习体育课程,对于体育兴趣缺乏但是身体素质允许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通过体育知识勾起学生的体育兴趣,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二是优化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构建有效的身体素养教育机制,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认知,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力度。可以通过完善课程评价体系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将原有的教师和考核是唯一评比标准,改为从理论知识、随堂考核、体育素质、考核评分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同时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对其进行有效的体育精神培养。
3.2 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师资力量是发展体育教育事业的基础,同时也要高校对体育教学条件进行优化完善。对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首先需要改变高校体育固有的教学理念,提升其身体素养教育的专业能力,需要在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过程中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积极开展相应的体育教学培训,弥补原有不足,学习最新的体育教学思维;
其次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意识,纠正原有的应试教育理念,将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生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事业进行教育。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规划的开展体育运动理论课程的学习,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技巧性的教学和体育精神教育,树立学生正确的体育精神,定期组织开展小组体育比赛,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不断提高自我的执教能力;
与此同时,基层体育教学组织也应从实际出发,客观公正的对教师进行评价,保障教师的基本权益。在考核上,完善健全高校内的监督体制,定期对体育教师开展评估,有效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提高教师积极性。在基础设施上,高校应着重把发展和培养落在实处,优化校内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体育锻炼和活动提供基础物质保障,切实解决体育锻炼需求与场地设施之间的矛盾。在待遇上,提高体育教师的待遇,改善体育教师不受重视的现状,切实维护体育教师的基础利益。
3.3 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增强学习兴趣
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不仅是对高校与体育教师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同时更是为新时代大学生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学生作为体育课程开展的主体,应该是体育教学发展中的核心,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相应的运动理论学习,才是教育发展的关键。
一是从思想上需要改变学生对体育教育的错误认识,将高校体育教育与应试体育区分开来,加强体育的理论课程教育,对一项运动的由来,发展,以及其中的优势,重大历史事件等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该项体育项目有正确的认识,进而正视每一项体育运动。高校体育课程并不是应试教育,而是培养学生优良体育素养的课程,是能够有效于其终身发展的课程。在此前提下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课程项目就会更加顺利;
二是结合当下实际,开展多样化的运动项目课程。传统的体育项目,跑步、跳高、跳远等,形式单一枯燥,学生在运动时找不到深入的目标,因为不是专业的运动员,也没有这方面的发展兴趣,只是将体育运动作为强身健体的一种途径,所以在运动项目和训练途径上可以有更多的创新,体育课程不单只是传统的运动项目,也可以顺应学生的需求开展更为丰富的抑郁课程。例如针对运动积极性不高但对身材塑性有较高兴趣的学生开展有氧运动课程、塑性瑜伽、瘦身健美操等,针对自我生活品质有较高要求的学生开展马拉松课程、太极拳、广场舞课程等,诸如此类通过学生的个性特征展开相应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程氛围;
三是树立学生积极向上,永不言弃的体育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价值观,鼓励其在遇到运动困难时积极克服,突破自我,而不是轻言放弃,借助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为其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身体和精神基础。
4 结语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体育运动都是个人身体素质发展的重点,高校体育教育应当有效培养学生的运动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使其能够受用终身,故而高校体育教育对于学生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积极发展完善高校体育教育是当代教育事业中的重要课题,本文简要的分析了目前体育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方向,希望能够推动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