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丽纱
纵观岑参所有的诗,五言古诗最多,然最擅长七言歌行。初唐四杰以来,七言歌行的用韵形式就已经较为固定,一般为双句押韵、四句一换韵或一韵到底。但岑参却不拘传统,在用韵上不断创新。岑参的七言歌行中時而始终一韵,时而两句、三句、四句一转韵、且多平仄互换。在同一首中,还交替使用不同的韵式,有交替使用两句韵、四句韵的,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又有句句用韵,三句一转韵的,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多变的韵式营造出独特的阅读节奏,以渲染出不同的场景与气氛,让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
此外,多变的韵式得益于换韵的灵活和韵脚的疏密分布。换韵是为了使诗歌内容与情感表达更切合,已达到情随韵转的艺术效果。而韵脚的疏密分布除了改变的诗歌的节奏韵律以外,一定程度上又反映诗人的情感起伏变化,韵脚越密,节奏越快,表达的感情越急促强烈。韵脚越疏,所表达的情感则越绵长、细腻。
以《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为例: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先韵),平沙莽莽黄入天(先韵)。
轮台九月风夜吼(有韵),一川碎石大如斗(有韵),随风满地石乱走(有韵)。
匈奴草黄马正肥(微韵),金山西见烟尘飞(微韵),汉家大将西出师(支韵)。
将军金甲夜不脱(曷韵),半夜军行戈相拨(曷韵),风头如刀面如割(曷韵)。
马毛带雪汗气蒸(蒸韵),五花连钱旋作冰(蒸韵),幕中草檄砚水凝(蒸韵)。
虏骑闻之应胆慑(叶韵),料知短兵不敢接(叶韵),车师西门伫献捷(叶韵)。
此诗共十七句,韵脚密集,除第一句外,以三句为一单位,进行换韵和平仄交替,创造了一种缓—急—缓—急—缓—急的阅读节奏。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阅读节奏与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是相一致的。第一节中,马行雪海边,黄沙扬入天,“边”“天”的平声韵俨然呈现了一副苍茫辽阔的景象,读者似乎能够看到行军将士便是在这样的狂沙烈风的环境下中缓缓前行。而仄声韵的韵脚“吼、斗、走”则拉近了画面的距离,对漫天黄沙里的细节进行特写,通过斗石乱走来写狂风,突出边地的恶险环生。但在这样的苦境下,将士们非但不畏惧,反而斗志昂扬,脚步随着风速变得更快。“脱、拨、戈”几个仄声韵脚便是再次渲染行军中的紧凑、激昂的气氛。最后诗人预想战争大捷,亦是通过短促有力的仄声韵来表达出将士们十足的自信。反观平声韵脚的诗句,描写的画面则是相对静态。“汗气蒸”“旋作冰”“砚水凝”尽管亦是描写动态,但与“风怒吼”“石乱走”等相比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动作幅度相对较小,故用音调相对平稳的平声韵描写更好。整体而言,在这首诗中,韵随情转,密集的韵脚令整首诗声调激越灵活,而平声韵与仄声韵的交替更使诗歌的整体节奏在急促有力中不失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