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语文高考的重头戏之一,也是学生比较头疼的一个大题。它往往决定着很多学生语文的成败。其实这个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备考有路,只有遵路才能识真,才能更好地适应高考。
高考对于高中生的要求是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纵观近几年的全国卷,我们发现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整体趋势是稳中有变。考查相对比较集中的是散文和小说两种文体。2013~2015年考查的现代文中散文居多,但从2016~2021年文学类文本逐渐由散文向小说倾斜,选文注重经典,兼顾时代,在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从题材上来说,这些小说涉及的类型比较广泛,既有乡土小说,也有历史小说,还有科幻小说等。从作者上来看,既有学生熟悉的知名作家,如贾平凹、鲁迅、老舍等,也有新生代作家如刘慈欣或其他。
对此,我们复习仍应把小说作为一个重点。一方面要利用阅读课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题材内容的都要有所涉猎,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我们的教材,以教材中涉及的作家为点展开一个复习的大面。例如以鲁迅的《祝福》为点拓展鲁迅的其他文章,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以鲁迅为主题展开单元阅读,通过几篇文章的比较阅读,对鲁迅有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把握,形成自己的獨特见解。
对于散文,同样要重视。不能因为近几年考查的频率比较低就不重视。毕竟散文在文学史上有着与小说同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复习时,都可以以教材为原点,展开阅读训练,使学生对曹雪芹、海明威、鲁迅、朱自清、郁达夫、陆蠡这些重要的作家有所把握。对于一些外国作家和外国小说,也应该结合理论知识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专项训练,最起码要做到见过做过,再做不慌。
从考查的点上来看,主要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鉴赏评价,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与此相对应的是《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复习训练文学类文本时,应该强调对作品主题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引导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构建文本的意义。
再者,要应对考点,复习时回归教材。例如借助《林黛玉进贾府》我们可以突破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塑造方法。《祝福》既可以巩固鉴赏文学形象还可以引导学生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最后这一点在2016年全国Ⅱ卷《战争》11(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全国Ⅲ卷《玻璃》11(4)中考查过“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都有所考查,所以对于所有的考点我们都应非常重视,不能只训练常考题型,对于不常考的,甚至没有考查过的题型也应有所涉及,只有充分备考,才能以不变应高考之万变。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充分备考,不存侥幸心理,高考定不会辜负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