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文”并举,灵活施教

2022-05-30 10:48:04唐勇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31期
关键词:辞章死板典籍

唐勇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典籍浩如烟海,中华文化的根脉几乎全在于传统典籍。而中华文化的根脉能否延续传承全在于对传统典籍的识读、理解与传承,那么文言文教学就显得如此的重要。

文言文教学首先是立足于工具性——在于“言”,学习文言文在于识读典籍,读懂其“言”;再进一步理解其“言”之美,欣赏其“言”;最为重要的是落脚在“文”上,理解并传承其“文”。这样的话,对传统典籍读不读得懂,喜不喜欢,能不能理解,的确全系于文言文教学上。

然而,现实却是——学生最畏惧文言文,不要说欣赏与理解,对于传统文章“读懂”都是如此之难。究其原因,的确,现实之中文言文没有应用的基础,似乎是一种没有生命力的语言。而文言文教学在目标要求上的问题,更进一步让学生远离文言文,害怕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存在最为主要的问题在于对文言文之“言”死板的“准确性”强调。强调准确性本无可厚非,但是在文言文教学实践中对“言”的翻译的要求更多的时候是过度的强调直译。例如,为强调“石之铿然有声者”这个句式,必须翻译为“(敲击)发出铿铿声音的石头”,若是翻译为“石头敲击发出铿铿声音的”则为错误。过度的强调直译让原本灵活的语言变得教条死板。

因此,对于“言”的要求,表达的准确性当然是语言教学——文言文教学的必须,翻译的“信达雅”中“信”从来是其基础,但从来不是翻译的最高标准,所以对于“意译”,也应该置于与“直译”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是更高位置,让原本属于语言的灵活性回归,同时也让学生学习翻译文言文不再教条死板。

其次,我们学习的文言文多为平实简奥之文,或以平实的语言叙事,或以平实的语言议论抒情写景,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强。叙事有其故事情节还可以阅读,而更多的诸如《论语》《孟子》选文,《游褒禅山记》《师说》等一类文章很难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文言文之美美在平实简奥,也美在华丽辞章,而中学生更能直接感受到的是辞章的华丽,比如骈体文之类,但是我们的教材此类文章偏少。当然其入选少也有其难以逃避的原因,一者此类文章因多是华而不实(也有既华又实的),在中国文学史上更多的是批判的对象,再者此类文章多难以直译。而即使教材中难得选用既华又实之文,诸如《赤壁赋》《阿房宫赋》《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等,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又更多地陷于“言”的读懂——字词的理解与翻译,而此类文章的直译又难之又难,即使能够直译,而“言”之美又早已失却。

华丽的辞章是最直接的、最纯粹的文言文的“言”之美,眼见是满目缤纷,耳闻是清脆琅琅,诵读是唇齿留香,那么此类文章不妨置于文言文教育的初始阶段,教学的重点放在感受感悟语言的“意”之美,语言的“气”之美,语言的“韵”之美,语言的“式”之美,纯粹的语言之美,教学重点放在诵读上,以期建立起学生对文言文之“言”的认同感,那么“读懂”就在读懂其大意,读懂其“言”之美。

第三,在教学实践中,把文言文当作没有生命力的语言,缺少应用,或是先翻译再理解,或是赏析其语言,然后置于一旁,远离了生活的土壤。然而,没有土壤,我们可以培育土壤。比如文言小练笔,可将一些小故事按要求转化为文言文;可结合课文以文言的形式给古人写信交流;亦可在班级中创设情景进行文言小对话。让文言文在我们创设的情景中复活。在这些活动中,运用文言文,感受到其语言的活力,真正掌握文言文的相关语言知识。

最后,文言文教学把重点放在“读懂”语言上,了解技巧方法上,积累文化常识上,而减却了甚至忽略了古人思想的传承,而后者才是最关键之所在,这当然与我们的考试指向不无关系。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最为重要的是传承思想文化,要把握时代的背景;要全面理解;要思考當代价值。切记以今度古。

语言的教学灵活多变化,从来历尽辛苦收获浅,而文言文教学却相对易于固化,易于陷入教条死板,但其承担的责任却不言而喻,应为从教者深入思考。

猜你喜欢
辞章死板典籍
《典籍里的中国》为什么火?
金桥(2021年4期)2021-05-21 08:19:24
沉痛悼念郑颐寿先生
当代修辞学(2018年5期)2018-04-12 16:19:53
在诗词典籍中赏春日盛景
学生天地(2017年8期)2017-05-17 05:49:53
“死板”一词源于古代铸钱技术
“死板”的姐姐
小布老虎(2016年1期)2016-12-01 05:45:27
“死板”源于古代铸钱技术
典籍翻译模式的构建与启发
先秦典籍中的男嬖形象探微
郑颐寿教授和他的“汉语辞章学”
海峡两岸辞章学学术交流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