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敏青,林一心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海峡两岸辞章学学术交流述评
祝敏青,林一心
(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1)
辞章学属于语言应用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研究空间。在两岸文化交流中,两岸学者遇学术知音,从此拉开了两岸辞章学共同攻关的新篇章。两岸的学术交流表现在召开学术研讨会,共促学科发展;表现在学者热心讲学,传播学术思想,增进两岸学术了解;表现在两岸学者协力攻关,互刊论文与专著,研究成果丰硕;还表现在对两岸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两岸学术交流历史进行总结回顾等诸多方面。两岸交流前景广阔。
海峡两岸;辞章学研究;学术交流
辞章学是大修辞学,属于语言应用研究,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阔的研究空间。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著名学者吕叔湘、张志公先生就提出要建立汉语“自己的”辞章学的主张。改革开放后,辞章学研究又引起语言学者的重视。海峡两岸都有研究辞章学的学者。但过去两岸隔阂,辞章学研究在两岸各自进行,各有其特点,彼此不相交流。然而,中华文化,两岸同根,源远流长。在两岸文化交流中,两岸学者相遇了,从此拉开了两岸辞章学共同攻关的新篇章。
辞章学研究是富有民族性的,两岸交流,合作攻关,促进了辞章学学科建设。两岸辞章学研究的相互促进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对源于21世纪的海峡两岸辞章学学术交流做一回顾。
中国修辞学会辞章学研究会(简称全国辞章学研究会)于2002年在福州成立。2002年11月,海峡两岸首届汉语辞章学研讨会在福建泉州、厦门两地举行。台湾著名学者陈满铭等教授带着促进海峡两岸辞章学交流的热望,来到福建,参加首届海峡两岸辞章学研讨会。两岸学者相见恨晚,大有遇学术知音之感。两岸学者面对面切磋交流,将辞章学研究推进了一大步。从此,两岸的辞章学研究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学术交流。
2009年11月28日,两岸辞章学学者又一次相聚在福州。两岸学者欣然相会,再次握手,情意融融。握手,是相会的礼仪,更是相知相携的象征。对两岸辞章学研究者来说则标志着学术交流的默契。
研讨会历时3天,会议与首届海峡两岸大学生中华经典诗文朗诵大赛同时举办。海峡两岸辞章学会的代表30余名参加了会议。海峡两岸学者共同探讨辞章学研究方方面面的问题。回顾两岸学者携手研究的历史,大家百感交集。台湾辞章章法学研究会第一届理事长陈满铭教授作了《辞章章法学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报告,中国修辞学会辞章学研究会会长郑颐寿教授作了《把辞章学研究推向前进》的报告。学者们就辞章学研究的系统性、规律性,辞章学研究与文学、哲学、心理学的边缘学科关系,辞章学研究的对象、方法,理论与语言实践相结合,两岸辞章研究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两岸学者表示,辞章学研究要形成系统,两岸携手,建立团队,互相促进。会议还研究布置了两岸进一步协作的初拟项目《辞章学研究60年述评》、《改革开放30年的汉语辞章学》(以上拟出三卷论文集)和《新编辞章学词典》(初编)、《十大功能辅助阅读写作电脑辞典》等书的编写事宜,待进一步研讨、实施。
学者们为学术交流而相会,会上,海峡两岸学者还互赠专著,大陆学者郑颐寿等教授赠送了《辞章学发凡》、《辞章体裁风格学》,《辞章学辞典》等书。台湾陈满铭等教授赠送了《篇章辞章学》、许清云教授赠送了《皎然诗式辞章学》、欧阳炯教授赠送了《杨万里诗歌辞章学》等书。
海峡两岸辞章学研究的主力军在福州相会,这是海峡两岸又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两岸学者手相握,心相连。海峡两岸有着同祖同源的语言文化,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两岸学者在研究中寻求共同点,发掘不同点,取长补短,促进发展。大家共同研究,同出成果,协力攻关,对我们共同的母语的研究,对海峡两岸语言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学者们相约,来年再次携手,迎来辞章学研究花团锦簇的明天。
两岸学术交流还表现在学者热心讲学,通过讲学,传播学术思想,增进两岸学术了解。
2000年6月,郑颐寿作为中国修辞学会的代表之一,在黎运汉团长率领下,应邀到台湾高雄作“修辞学研究”的学术交流,向大会提交近三万字的《言语风格与“四六结构论”》的长文[1]。文章用“四六结构”,从我国先秦、古希腊的有关的文源论、创作论、文本论、鉴识论、文用论、作家论、修辞论、风格论,从现代传播论、信息论、鉴赏论、语义三角形理论、批评论等,继承、张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借鉴西方对我有用的东西,阐释了风格的形成论、优化论、鉴赏论、功能论、类型论,它把微妙的风格特征具体化、物质化、系统化、科学化,使之不仅可以“意会”而且可以“言传”。该文是开拓辞章风格学的基础。
2003年11月1日,郑颐寿赴台参加修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与韩国、日本等国学者进行研讨,在大会作《陈望道修辞学思想两度飞跃——陈、张一致论》的学术报告,刊于《修辞论丛》第五辑。文章论述了辞章学就是“大修辞学”或“广义修辞学”,它区别于“一般理解的修辞学”。11月3日,郑颐寿在台湾师大作《漫话辞章学》的讲演。讲演录音,由研究生田家瑄整理,刊于台湾《国文天地》2004年第5期。讲演对何为“辞章”,“辞章”和所承载内容的辩证法,辞章运用的最高规律“诚美律”,辞章的“四在效果”论,“四个阶段”论,当代台湾辞章学的研究及其发展过程等问题作了深入论述。11月4日,郑颐寿又到东吴大学作学术演讲,深受好评。演讲后,中文系主任张松雄即向他提出拟聘为东吴客座教授的意向。
2004年5月23日,郑颐寿参加在台举办的“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在大会上作《先秦修辞双向互动论》的学术报告,该文被列为台湾东吴大学论文集的第一篇。文章征引《周易》、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邓析子、韩非子等大量有说服力的理论,阐释“双向互动”的交际论,“文”、“达”论,生成鉴识论,立“诚”论,语境论,效果、功能论及其指导意义,并以此审视某些修辞学研究只侧重于表达一方之不足,这对辞章学、修辞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运用提出新的思路。此文发表后,“双向互动”之说已被台湾学者所接受并加以运用。
2004年11月6日至7日,台湾修辞学会和玄奘大学中文系在新竹举办修辞学研讨会,郑颐寿提交了论文《辞章学及其新学科建设》,张慧贞提交了《两岸辞章学研究和语文教育畅谈》,编入台湾洪叶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印行的《修辞论丛》第六辑。
通过讲学,促进了海峡两岸的相互了解。台湾学者了解了大陆辞章学研究的对象、范围及方法等,对大陆辞章学科的产生及发展有了较深度的接触。大陆学者也在讲学的互动中了解了台湾的辞章学发展。身在海峡两岸,心系同一研究目标。交流促进了双方情感,促进了学科建设。
两岸学者协力攻关,互请讲学,互刊论文与专著,辞章学研究的规模大大扩展,研究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长足发展。除各自的成果外,还出版了两岸学者合作的著作论文。海峡两岸学者合作攻关,研究成果丰硕。
2004年,郑颐寿在台任客座教授,辞章学硕士班、博士班导师期间,与台湾的辞章学研究者研讨,整合两岸研究之力量,编一部《大学辞章学》和一套“丛书”,得到台湾学者的认同和支持。《大学辞章学》由郑颐寿主编,提出编写的指导思想和大纲细节,负责联系出版社出版。台湾学者陈满铭任名誉主编,组织台湾六所高校的教授,博士参加编写。此书20章40.9万字,于2004年底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推出,在两岸部分高校试用。全书用“四六结构”为框架,用4章的篇幅,论析“在客观世界基础上,‘表达——承载——理解’的双向互动”。用图表简示并浅析了“辞章信息论”、“辞章生成、鉴识交互论”、“四在效果论”、“三辞三成说”、“结构组合结合论”、“常格律”、“变格律”、“表心通意律”、“语境适合律”、“语体得宜律”、“诚美律”、“辞章学定义”等,并设16章阐释了“双向互动”之“调音与听音”、“用字与解字”、“遣词与释词”、“组句与析句”、“辞格的运用与解读”、“构篇与析篇”、“择体与观体”、“风格的形成与赏析”以及“两岸辞章学研究和语文教学隅谈”、“当代汉辞章学史略”等。此书颇受欢迎,列入高校用书订单。台湾学者梁锦兴认为:此书“足以涵盖整个辞章学之内容的;这种完善之呈现,不但在两岸来说是首次,就是在世界而言,也属第一次”;因此,台湾高校凡是与辞章学相关的课程,都将这本书列为重要参考书。
2003年秋,郑颐寿应聘台湾东吴大学客座教授,是年11月,其《辞章学导论》由台湾万卷楼出版。作为博士班、硕士班的主要讲义之一,此书是郑氏三四十年来辞章学研究与教学的总结。全书40多万言,分三编:上编为《普通辞章学理论概说》,论析了“四元”、“六维”的概念,指出它导源于言语交际、艺术实践、文化活动。论析了左三维、右三维、下三维、左三角、上三角、右三角、下三角。在此基础上,论析了“辞章资讯(信息)论”、“辞章表达(生成)论”、“辞章解读(赏识)论”,“辞章双向互动交际论”、“辞章作用、效果论”、“四元世界论”;并用“四六结构”论析“常格律”、“变格律”、“表心律”、“适境律”、“得体律”、“诚美论”;“辞章定位论”、“辞章定义论”、“辞章性质论”、“三辞三成论”、“辞章体系论”、“辞章体系论”、“四在效果论”、“结构组合结合论”、“修辞性质论”;阐释了“篇章论”、“表达方式论”、“艺术方法论”、“语音、文字、符号、词语”;阐释了“资讯(信息)的相等、相似、相差和变值、增值、贬值”;阐释了辞章"话语"的概念;进而,指出“四六结构”与普遍辞章学理论框架的建构。中编阐释了普通辞章学与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文章修改的关系。下编为普通辞章学的原则、规律与方法举隅。此书在台产生较大的影响。
2004年,郑颐寿50万言的《辞章学新论》由台湾万卷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作为辞章学硕士班、博士班的讲义和最重要的参考书之一。该书把从功能划分的文体和功能语体对应起来研究,初步建立了“辞章体裁学”。从风格要素考察,把言语风格、文章风格联系起来研究,初步建立了“辞章风格学”。此两门辞章学下位学科的草创,扩大了“体裁”、“风格”研究的范畴,继续、张扬了中华民族有关文体论、文章风格论的优秀遗产,又融进了从西方引进的语体论、语言风格论中对我有用的东西。它既具民族性,又富时代性。台湾辞章学家陈满铭指出“集其理论大成之专著《辞章学导论》、《辞章学新论》两书在台湾出版,这可说是台湾辞章学界的一件大事,其贡献与影响之大,更是可以预期的。”[2]风格学家张德明指出:郑颐寿“对我国言语风格学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风格理论,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很多观点或概念都令人耳目一新。”[3]
2005年2月起,《海峡两岸教授、博士辞章学丛书》第一套13本相继出版。全书由郑颐寿主编,许嘉璐任总顾问,汪毅夫任首席顾问。福建籍的顾问张帆,编委祝敏青、林大础、郑娟榕、赵林、郑韶风(常务编委,处理大量编辑事务)、郑其温;海风出版社的焦红辉任编委会主任,杨人憬为副主任,校编有刘克、胡国贤等。福建籍学者写了三本:郑颐寿的《艺术体:读写互动辞章艺术析论》、《融合体、实用体读写互动辞章艺术析论》,林大础、郑娟榕的《中国当代汉语辞章学史稿》。台湾学者写的有:陈满铭的《篇章辞章学》(上、下)、许清云的《皎然〈诗式〉辞章学》、欧阳炯的《杨万里诗歌辞章学》。其他的为复旦大学、暨南大学、渤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博士撰著。“丛书”在两岸书展中获得好评,被许多高校列为辞章学、修辞学、语体学、风格学的重要参考书。《海峡两岸教授博士辞章学丛书》第二套丛书已报北京申请项目出版资金。
此外,海峡两岸供稿的《辞章学论文集》上下册,已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2003),并上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网站,且签定了长期合作的协议。
两岸学者在研究成果上展现了各自的学术风采,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研究印迹。两岸合作的丰硕成果,成为辞章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特定历史时期两岸合作攻关的标志性典籍,促进辞章学研究向着深度和广度进发。
对两岸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对两岸学术交流历史进行总结回顾,也是两岸辞章学交流的重要内容。
2002年,郑颐寿发表《台湾辞章学研究述评及其与大陆的异同比较》[4],指出:“台湾辞章学研究哲学思辨色彩浓厚、多科融合、双向兼顾、体系完整、重点突出、行知相成,与大陆辞章学研究具有哲学思辨的相适性、科学定位的一致性、多科融合的统一性和理论升华的相似性。当然,在‘大同’中也有‘小异’”;发表《台湾辞章学研究述评》[5],评价了台湾在辞章学研究中的优点及两岸研究的差异性;发表了《漫步向“文艺辞章学”百花园的佳作——张春荣〈修辞新思维〉评介》[6],以张氏将修辞学与文艺“联袂”,扩大修辞学的实例作了颇有说服力的论证,同时也表述了郑氏对“文艺修辞学”的认识;发表《中华文化沃土 辞章学圃奇葩——读陈满铭的〈辞章学新裁〉及其相关著作》[7],从中华文化出发,阐释了北京、福建、台湾三地学者在辞章学研究方面“不谋而合之大同,表现在哲学思辨、学科定位、思维方法、学科性质、功能、体系直至科研道路,学科计划、梯队建设等,都很相似。”“但是,三地之间的'小异'还不少,这通过百家争鸣相互切磋,将更有助于学科的发展”。发表《辞章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8],对早期的辞章学理论的产生、发展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等问题作了阐述。发表《文艺辞章学新著——评介张春荣〈作文新飨宴〉》[9],对张著特色进行分析;发表《播种诗心茁红紫——仇小屏新诗辞章理论与实践述评》[10],对仇氏 《诗从何处来》等八部专著中有关新诗的辞章理论进行综合考察、归纳。
2003年,郑颐寿发表《简评台湾修辞学研究之“广”与“深”》[11],对台湾学者沈谦、蔡宗阳、张春荣等在传统辞格研究方面的突破,对辞格的综合研究,对仇小屏、陈佳君、夏薇薇、林淑贞等的辞章学研究作了总结。发表了《含“篇法”的“辞章章法学”的发展》[12];发表《研究篇章艺术的国学——读陈满铭的〈篇章修辞学〉、〈辞章学十论〉》,指出:陈教授重视“从我国固有的哲学思想论析篇章辞章学;依华人重综合的思维特点论析篇章辞章学;以语料为载体,阐释篇章艺术的国学;以和合(和谐)的思想为指导,进行辞章学术研究。 ”[13]
郑颐寿还应约写了 《〈陈满铭创建篇章辞章学——陈满铭辞章章法学术思想论〉代序》。文章首先概述了陈满铭的学术成就,他是儒学、道学、诗学、词学、语文教学的专家,概述了他的十多部代表作。接着,根据郑氏的理解认为陈氏的篇章辞章学可抽象出“三观”理论,即客观的“(0)一、二、多”,中观的“四大规律”和微观的三四十种章法。“篇章辞章学的‘三观’理论建构了科学的、体系严密的学科理论大厦,是“篇章辞章”艺术之所以能够成“学”的最主要依据。”[14]郑氏认为,这种“三观理论”在汉语辞章学学科建设中至关重要,他认为普通辞章学也是如此,即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华密码”和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下,建构客观的“四六结构”、中观的“八条规律”、微观的“三九变化”[15]。这些理论总结、升华,揭示了两岸辞章学研究的“大同”与“小异”。
2003年,林大础、郑娟榕发表《台湾辞章学研究的又一新秀新作——陈佳君〈虚实章法析论〉评介》[16],指出台湾的陈佳君辞章学专著《虚实章法析论》,专门从辞章章法的角度切入,以辞章学的理论为依据来探讨虚实法的理论与应用,开辟了专门辞章学中的辞章章法研究的又一新领域;在陈述虚实法理论之演进、内涵、结构类型中,能大胆突破学科局限,联系相关学科,探讨了辞章章法的心理基础与美感效果,体现了辞章学的融合性、桥梁性与整体性等特点。
2004年,林大础、郑娟榕发表《台湾辞章学苑的灿烂新花——仇小屏〈文章章法论〉评介》[17],指出仇小屏博士的《文章章法论》,以辞章学理论为依据,对辞章章法作系统的整体观照,采取以史为鉴的方法探讨辞章章法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并博采众长,精心扬弃,大胆推出“章法”概念及其“共通理则”。其所归纳的辞章章法 “四大原则”——“秩序律”、“变化律”、“联络律”和“统一律”证明了辞章章法的科学性、实用性等特点。
2005年,郑颐寿发表论文《从‘章法辞章学’登上‘篇章辞章学’的宝座——读陈满铭教授的〈篇章辞章学〉》[18],指出陈氏新著是建立在“扎实而科学的章法辞章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建构成科学的篇章辞章学体系,“是一部开创性的好书。篇章辞章学和章法辞章学是汉语辞章学建设群中的两座大厦。”林大础、郑娟榕发表《开辟汉语辞章学的新领域──陈满铭教授创建辞章章法学评介》[19],指出陈满铭教授以辞章学理论为“体”,构建辞章章法学的学科体系;以哲学理论为“用”,探寻辞章章法学规律;以美学理论为“辅”,增强“章法风格”的科学性;以“定量分析”为“法”,验证“章法风格”的客观性;以“比较法”为手段,划分“章法类型”;以“结构分析表”为桥梁,落实“致用”与实践检验的原则;以团队的力量,继续开创辞章章法学的新境界。郑韶风发表《试谈陈满铭教授‘读写双向互动’的辞章观》[20],指出:“‘双向互动’,是辞章学的普遍(‘面’的规律),就是张志公等先生所讲的‘听说读写’——‘读写’从书面语论,‘听读’从口语论,都是‘双向互动’的”,它显示了“辞章学的‘桥梁性’”。
2005年,郑颐寿主编的《海峡两岸教授、博士辞章学丛书》由海风出版社相继推出。其中一本为台湾东吴大学原中国文学系主任、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欧阳炯教授写的《杨万里诗歌词章学》。作者邀请丛书主编为之作序,主编既感到不敢当,又觉得义不容辞,就写了篇《诗人辞章学之首部著作——读欧阳炯的〈杨万里诗歌辞章学〉》的读后感。原作用文言写成,郑氏步其辞风,指出“夫辞章学者,言语艺术之学也。诗歌乃言语艺术之巅峰,尤重于巧思妙运言语之规律、方法、技巧。故倡建辞章学之吕叔湘、张志公诸先贤,无不着意于诗话、词话之研讨,冀可从中探颐索微,以建立汉语辞章学理论之体系。”“杨万里诗歌辞章论,精见纷呈。历代相关诗论、史传,虽已谈及然皆片言只语,未窥其全豹。欧阳炯《杨万里诗歌辞章学》则全面论析杨万里诗歌辞章论之体系,首开名家辞章学之先河,岂第填补杨万里诗歌研究之空白,亦为诸多名家诗歌辞章学研究树一圭臬,诚壮举也。”“是书之问世,将引领继进者,孔子辞章学、王充辞章学、刘勰辞章学、陈辞章学、欧阳修辞章学……百家蜂起,蔚为名家辞章学之大观,是所企盼焉!”该文受到台湾学界的重视,《国文天地》等刊予以转载。
台湾师大国文系博导、台湾辞章章法学筹备会会长、辞章学专家陈满铭教授几次邀请郑颐寿到台湾师大给硕博士生作辞章学的讲座,中国文学系主任亲临听讲。陈满铭教授翻阅了郑氏应约提供的百万言《辞章学论稿》后,为读者着想,建议郑氏把论稿一分为二,分成《辞章学导论》、《辞章学新论》两书。“导论”是通论,综述辞章学理论体系;“新论”是专论,分述“辞章体裁”和“辞章风格”的理论。(其后发展成为“辞章体裁学”、“辞章风格学”)此二书都配合郑氏客座东吴大学硕博班讲课的进度,在课前发给学生。陈满铭教授还为两书写了序言,指出:“郑颐寿教授,是海峡两岸知名的辞章学家。”“‘汉语辞章学’是由语言大师吕叔湘、张志公等先驱极力倡建的一门新学科。郑颐寿教授深受影响,积累了多年之研究与开发,已大大地为修辞学、语体学、风格学直至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视野,为‘汉语辞章学’建立了学科最大的理论框架‘四六结构’,并以之为统帅,解决了辞章学及其相关学科一系列宏观、中观、微观的理论问题。尤其是他从哲学高度,解决了过去争论的、或悬而未决的、或被忽视的不少问题。”陈氏还举出郑氏所总结出的“诚美律”为例,作高度评价,肯定了“福建学者在研究过程中”所总结出的许多新论。他认为:“郑颐寿教授对‘汉语辞章学’这一新学科,不但兼顾宏观与微观来研究,也将理论与实践应用作了高度之结合,尤其是从中提炼出‘四六结构’和‘诚美律’,将真、善、美融为一体来概括‘汉语辞章学’,其贡献与影响是极大的。而此次应万卷楼之约,特将他集其理论大成之专著《辞章学导论》、《辞章学新论》两书在台湾出版,这可说是台湾辞章学界的一件大事,其贡献与影响之大,更是可以预期的。”该序编入郑著。他们除了互赠专著外,郑氏还将张志公著、王本华编的《汉语辞章学论集》请誊印社复印、装订几本分增台湾学者。又通过学术会议或邮寄,将台湾学者著的《篇章辞章学(上下册,陈满铭著)、《杨万里诗歌辞章学》(欧阳炯著)、《皎然〈诗式〉辞章学》(许清云著)代献给大陆的学者。学术上如此配合默契,是汉语辞章学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原因。著名语言学家、南京大学博导王希杰教授深为感动,他说:“谁说‘同行是冤家’,也莫道‘文人相亲,古今无二’,福建辞章学研究者,一致肯定陈氏辞章学。”接着他列举编入《陈满铭与辞章章法学--陈满铭辞章章法学学术思想论集》中评价陈满铭学术成就的论文11篇,其中由郑颐寿执笔的就达6篇,加上评价台湾辞章学研究的综论(4篇),评价欧阳炯、张春荣、仇小屏的(4篇),就达14篇十几万言。王氏钦佩地说:“我为以郑颐寿为首的福建辞章学团队高兴。好,很好,非常好。很不简单呢……这才是学者,这样学术才能繁荣发达。 ”[21]
两岸辞章学真诚交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辞章学研究不仅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都突飞猛进,取得巨大的成绩,产生重大的影响。两岸学者珍惜这一历史进程,共同总结,记载合作历史。郑韶风的《修辞学研究四十年评述》[22];林大础、郑娟榕 《当代汉语辞章学的三个时期及其主要标志》(上、下)[23];台湾陈满铭的《迎接辞章学“花团锦簇”的明天:从两岸学术交流谈起》[24];郑颐寿的《辞章通海西——记辞章学台湾与福建之交流》[25];《辞章架彩桥——两岸合作创建辞章学新学科琐议》[26];《亲历海峡两岸辞章学研究交流》[27]等10多篇论文,都对两岸学术交流作了总结。
互评促进了交流,促进了发展。在学术互评中,两岸学者共同寻找研究价值,寻找不足之处。突出了各自的长处,发现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这种互评弥补了两岸在地理上的空间距离,拉近了相互的学术关系,得到两岸学者的一致好评。
辞章学研究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辞章历史源远流长,辞章学研究的前景广阔,海峡两岸学者的携手研究,必将推进辞章学学科的长足发展。
[1] 郑颐寿.言语风格与“四六结构论”[M]//修辞论集第二辑,2000.
[2] 陈满铭.郑颐寿《辞章学概论》序[M]//郑颐寿.辞章学概论.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
[3] 张德明.郑颐寿《辞章学概论》序二[J]//郑颐寿.辞章学概论.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
[4] 郑颐寿.台湾辞章学研究述评及其与大陆的异同比较[J].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2):29-32.
[5] 郑颐寿.台湾辞章学研究述评[J].国文天地,2002(3).
[6]郑颐寿.漫步向“文艺辞章学”百花园的佳作——张春荣《修辞新思维》[J].国文天地,2004(4).
[7]郑颐寿.中华文化沃土辞章学圃奇葩——读陈满铭的《辞章学新裁》及其相关著作[J].国文天地,2002(8).
[8] 郑颐寿.辞章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国文天地,2003(8).[9]郑颐寿.文艺辞章学新著——评介张春荣《作文新飨宴》[J].国文天地,2003(10).
[10]郑颐寿.播种诗心茁红紫——仇小屏新诗辞章理论与实践述评[J].国文天地,2003(11).
[11] 郑颐寿.简评台湾修辞学研究之“广”与“深”[M]//郑颐寿.辞章学论文集.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3.
[12] 郑颐寿.含“篇法”的“辞章章法学”的发展[J].国文天地,2003(9).
[13]郑颐寿.研究篇章艺术的国学——读陈满铭《篇章辞章学》、《辞章学十论》[J].国文天地,2006(9).
[14]郑颐寿.陈满铭创建篇章辞章学——《陈满铭与篇章章法学——陈满铭辞章章法学术思想》代序[J].国文天地,2007(11).
[15] 郑颐寿.比较辞章学概论[C].广州:中国修辞学学会国际学术会议.2009.
[16] 林大础,郑娟榕.台湾辞章学研究的又一新秀新作——陈佳君《虚实章法析论》评介[J].国文天地,2003(12).
[17]林大础,郑娟榕.台湾辞章学苑的灿烂新花——仇小屏《文章章法论》评介[J].国文天地,2004(1).
[18] 郑颐寿.从“章法辞章学”登上“篇章辞章学”的宝座——读陈满铭教授的《篇章辞章学》[M]//陈满铭教授七秩荣退志庆论文集.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
[19] 林大础,郑娟榕.开辟汉语辞章学的新领域──陈满铭教授创建辞章章法学评介[M]//陈满铭教授七秩荣退志庆论文集.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
[20] 郑韶风.试谈陈满铭教授“读写双向互动”的辞章观[M]//陈满铭教授七秩荣退志庆论文集.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5.
[21] 王希杰.陈满铭与辞章章法学[M]//陈满铭辞章章法学学术思想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2007.
[22] 郑韶风.修辞学研究四十年评述[J].国文天地,2001(2).[23] 林大础,郑娟榕.当代汉语辞章学的三个时期及其主要标志(上、下)[J].国文天地,2004(8-9).
[24] 陈满铭.迎接辞章学“花团锦簇”的明天:从两岸学术交流谈起[J].国文天地,2004(11).
[25]郑颐寿.辞章通海西——记辞章学台湾与福建之交流[J].国文天地,2008(3).
[26]郑颐寿.辞章架彩桥——两岸合作创建辞章学新学科琐议[J].南华工商学院学报,2008(3).
[27] 郑颐寿.亲历海峡两岸辞章学研究交流[M]//亲历福建60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杨 杰)
H15
A
1009-8445(2011)01-0026-06
2010-11-01; 修改日期:2010-12-17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9B268)
祝敏青(1954-),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收稿日期:2010-12-20
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251064101000015)
作者简介:林运春(1986-),女,重庆人,内蒙古工业大学与肇庆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