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所处发展阶段的理论探析

2011-09-27 13:23
肇庆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

张 敏

(新疆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所处发展阶段的理论探析

张 敏

(新疆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广东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是国内最具生机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本文以工业化进程为背景,以钱纳里的发展模型为参照系,对珠江三角洲的人口城市化进行研究,着重判断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否处于一种协调发展的状态。在对现阶段发展水平做出明确判断的前提下,通过研究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演进历程,对两者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得出目前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结论。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人口城市化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城市文明高度发展的世纪。百年工业化加快了人类文明的步伐,也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人类越来越多地聚居于城市”[1]。世界各国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城市化发展水平,对不发达国家来说,城市化更是促进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在21世纪,中国人口城市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其相关问题,正在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积极稳妥地推进中国人口城市化,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

珠江三角洲作为我国“先行一步”发展的经济区域,有其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同样,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两者也在不同阶段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从而形成珠江三角洲特色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共同发展模式。现阶段,不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还是珠江三角洲的发展现状都明显传递出这样的信号,即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两者相互作用加强,其中任何一方面要素的改变都可能对两者的互动发展造成显著影响。

霍利斯钱纳里等人通过对100多个国家的综合分析,得出在常态发展过程中不同发展状况的平均的城市化水平,如表1所示,他指出在工业化率 (制造业附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和城市化共同处于0.13的水平以后,城市化率开始加速增长,城市化率的绝对值明显高于工业化率,但以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增长速度是同步的,表现为城市化曲线与工业化曲线基本平行[2]。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是由工业化推动的。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快于工业化速度。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实践也表明,在工业化后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作用开始减弱。

表1 钱纳里“世界发展模型”中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49—1957年,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起步阶段。虽然《广东统计年鉴》没有完整的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城市人口数据,但是,可以根据期间若干年份的片断数据并结合历史经济发展来分析城市化的发展。从1949年到1957年期间经过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一五”计划的实施,广东省总人口为2 782.7万,其中非农人口437.5万,以非农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计算,城市化率为15.7%①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03年,第24页。。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在这一阶段,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基本上是正常的。

第二个阶段:1958—1977年,是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波动和徘徊阶段。期间由于一系列政策的失误,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甚至倒退状态。由于珠江三角洲历史数据的不完全,这里用广东省的城市化数据代为说明:1958年,全国范围的“大跃进”开始,在“左”倾思想的错误引导下,一时间全国大办工厂,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被组织进城,使城市人口人为地快速增长。这种经济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失调;加上随之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迫使国家进行经济调整,大量城市职工被“精简”回乡。1965年,广东省非农人口比1960年高峰时减少了83.6万,城市化率下降到17.6%,倒退到1952年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1978年至今,珠江三角洲得益于改革开放,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城市化进程也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到2005年底,珠江三角洲户籍人口达到2 498.9万,常住人口达到了4 179.5万,比1995年户籍人口2 137.7万净增加了361.2万,增长率为16.9%。2005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率达到了77%。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发展速度相差悬殊。在这个阶段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有显著的提高。

图1 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图示

表2 1949—1982年广东省人口数量及构成变化

截止到2005年末,珠江三角洲常住人口为4 315万,占全省常住总人口的46.9%,其中男性人口比例为50.5%,女性人口比例为49.5%;与2000年末常住人口4 080万比较,五年内净增235万人,增长5.8%;年平均增加47万人,年均增长率为1.1%。现阶段,珠江三角洲在常住人口增长速度放缓的同时,自然增长率同样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2005年珠江三角洲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6‰,虽比2000年略升了0.6个千分点,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个千分点。

若按户籍人口口径统计②数据来源于2006年公安人口统计年报。,2005年末珠江三角洲户籍人口为2 499万,占珠江三角洲常住人口的57.9%,户籍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比2000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但仍比全省的同一比例低2.8个百分点。这说明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态势以及良好的就业、投资和生活环境,对省内、外迁移流动人口仍然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大量流动人口聚集珠江三角洲区域的人口分布格局没有改变。由于常住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加,使珠江三角洲2005年的人口密度达到了1035人/平方公里,比2000年增加57人,比全省511人/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高出一倍多。

根据表1“多国模型”,在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共同处于0.13的水平以后,城市化率开始加速增长,城市化率的绝对值高于工业化率,此后,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增长速度同步,表现为城市化曲线和工业化曲线基本平行,见图1。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学术界有些学者对运用钱纳里发展模型分析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科学性存在异议,认为虽然钱纳里发展模型显示了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它只是100多个国家在特定时期内发展的一种“平均结果”,不应教条地把它当作“标准结构”[3]。笔者也同意这种观点,城市化水平除了取决于工业化水平,还受人口规模、土地利用结构、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是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其他标准较为通用的情况下,为了更明晰地说明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这里选取了钱纳里标准作为对比。有研究显示,1820—1950年间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高达0.997[4],而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工业化与城市化相关系数仅为0.57①数据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01年,第60页。。现在来看一下珠江三角洲现阶段的情况,按照一般规则,笔者用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工业化率,用珠江三角洲常住非农人口占珠江三角洲常住总人口的比重表示城市化率(见图2),选取2000年至2005年的数据作分析。从图2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阶段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是相适应的,两者处于一种平行关系。显然,此结论与大多数学者认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观点不符,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得出此结论的理由。

表3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数据

图2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现状图示

一、统计口径变动引致的原因

在本文的概念界定中,笔者已经明确指出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率是按照国家统计局1999年发布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试行)》中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由于此试行方法从1999年开始,因此在选取数据方面就用2000—2005年的数据。鉴于选择的数据口径不同,计算中得出的结果也相差很大。在此举例说明:如按户籍人口计算,1978年,广东省工业化率为44.9%,城市化率为16.3%,城市化率滞后于工业化率24.7个百分点。到2002年,广东省工业化率为44.9%,城市化率提高到36.2%,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差距已大大缩小,但依然滞后于8.7个百分点。如果将市镇人口作为统计数据,而不是用非农人口来计算,那么2002年广东省平均的城市化率为44%,则城市化水平只滞后于工业化水平1~2个百分点。由此可以看出,统计的数据口径不同,得出的结果差异也很大。珠江三角洲已从以前的户籍人口口径改为现在的常住人口口径来进行统计,2002年珠江三角洲的户籍人口为2 624.9万,而常住人口为4 062.6万,两者之间相差1 437.7万人,结果的差异之大可想而知。2000—2005年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率一直高于工业化率,同时两者处于一种相对平行的状态,这符合钱纳里模型所阐述的规律。可见珠江三角洲目前的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是基本上相适应的。

二、珠江三角洲新型工业化对工业率的贡献

从表3“珠江三角洲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2000—2005年城市化率从69.3%上升到77%,增长了7.7个百分点;工业所占GDP的份额也从43.9%上升至47.6%,增长了3.7个百分点。两者是一种相互平行的状态。虽然工业化率增长的幅度小于城市化率的发展速度,甚至在2004工业化率比2003年的工业化率还低了1.4个百分点。但在城市化率已经超过70%的情况下,工业化率还能出现这样的良好情形,与现阶段广东省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工业适度重型化”发展的方向是分不开的。

而重工业的发展可谓一波三折的。从1990—1997年,总体说来广东省的重工业处于一种稳步向前发展的状态,有较大规模以上的重工业企业数量从10 199个攀升至15 719个,1997年的重工业产值也比1990年高出近5倍。但从1998年开始重工业企业数量迅速下降,到2000年大规模以上的重工业企业的数量萎缩至7 440家,产值的增长速度也随之放慢。从2001—2005年,重工业再次崛起,突出表现在重工业的工业产值2005年突破20 0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59.6%,比2001年重工业产值比率的47.3%多了12.3个百分点。

根据广东省的发展现状,重型化工业更有利于巩固广东经济的外向型优势。透过近年来的经济实践,我们看到,广东省以前的轻型化工业的外向型经济,无论是外贸出口还是利用外资,都面临后劲不足的严峻挑战。从1999—2005年,轻工业的贡献率一直在走下坡路,而重工业对珠江三角洲的工业产值贡献率持续上升,6年来增长了近10个百分点。推进重型化工业的产业调整,既可以缓解重化工业突出的供需矛盾,减少进口依赖,增加出口创汇;又可以增强对跨国公司、国际大财团投资的吸引力。因为轻型产业壁垒低,大跨国公司无法发挥其优势,势必影响其投资意欲。珠三角要抓住跨国公司的投资眼球,就要进一步完善本地的重工业设施建设。现阶段珠江三角洲推进重型化为取向的产业结构调整,以高加工集成类重化工业为主导,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设备制造、机械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产品,钢铁、石油化学工业也应着重于提高产业的加工深度和产品的附加值。工业化率的稳中有升也保证了与城市化率的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化水平的稳步提高。

三、历史数据的补充说明

由于资料有限,在此借用广东省的历史数据来分析人口城市化进程,对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问题有相当的说服力。按照以户籍人口数据做出的研究结果显示: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首先,从1978年底到80年代上半期,广东工业在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较快,到1986年下降到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点31.2%;同期,城市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的差距从24.7个百分点下降到9.3个百分点,是历史上最低的。其次,1985年至2002年,广东省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的增长速度基本同步,表现为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之间的差距没有明显扩大。最后,2004年,城市化率为43.6%,工业化率为45%,城市化率仅滞后于工业化率1.4个百分点,差距达到了历史新低点。广东省的历史数据已经表明: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广东省的城市化水平一直滞后于工业化的水平,但相对滞后的差距在逐渐缩小。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人口城市化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后,两者的差距创下历史最低点。

从现阶段的情形来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要高于工业化水平,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基本保持在70%以上,本身就高于工业化水平。通过广东省的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在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也滞后于工业化水平的发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从城市化率滞后于工业化率转变为城市化率高于工业化率并与之相适应的过程。利用现阶段2000年到2005年的数据得出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发展的结论也是必然的。

目前,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水平基本维持在50%左右,到2005年的时候,城市化水平达到了77%。根据钱纳里的世界发展模型中的数据来看,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高的层面,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更加密切。相对于我国的发展历史来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现阶段相对处于比较稳定的互动发展阶段,而没有出现明显的偏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目前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是相适应的。这个结论的得出确实是鼓舞人心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产业同构、外来人口城市化、镇域城镇化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想要更快地推进,就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找出可以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1] 编者按.北京宣言[N].中国建设报,2000-10-21.

[2] 钱纳里.发展型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34.

[3] 吉利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48-49.

[4]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66:35.

(责任编辑:杜云南)

F127

A

1009-8445(2011)01-0056-04

2010-11-13; 修改日期:2010-12-08

张 敏(1981-),女,新疆乌鲁木齐人,新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城市化
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政策迭代研究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土地利用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基于珠江三角洲二氧化氮浓度分析
珠江三角洲口袋公园设计探究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港珠澳大桥驱动下珠江两岸经济关联格局演变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工业化住宅渐行渐近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