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探析

2011-02-19 18:53:11谭寅汉
肇庆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物质文献

谭寅汉

(肇庆学院 图书馆,广东 肇庆 526061)

地方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探析

谭寅汉

(肇庆学院 图书馆,广东 肇庆 526061)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文献。地方高校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上有着局限性,因而建设模式的构建,适宜由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化馆、相应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档案馆、各图书馆合作,共同开展其中的鉴定、文献化工作,共享所产生的文献资料。

地方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文献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记录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一切载体,具有浓厚的地方区域文化特色。地方高校主要是为地方培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所需人才而创立的,地方高校图书馆采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无疑是其职责之一。当前,地方高校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采集相当薄弱,绝大多数还没提上工作日程,即使开展也是零散的、独自进行的,与其它机构合作不够。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所获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系统性、完整性欠缺,难以形成气候。如何克服存在的弊端,充实、丰富馆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自然成为该类院校馆文献建设的一项议题。本文试就地方高校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提出自已的设想,冀起抛砖引玉之用。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地方高校馆重要的特色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1]。这些,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则是指记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所有载体,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后产生的文献,非物质文化遗产鉴别、申报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资料,有关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论著及文艺作品,等等[2]。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群体性、区域性强,是当地有别于其它群体、区域的特色文化项目,依此而产生的各类文献自然也是所在区域或群体特有的特色文献。而具体的某一群体,一般聚集居住于某地,形成自已的生活区域,具有地方属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地方区域性特征,也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属于地方文献的范畴,是创新了的地方文献,对地方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历史及现实价值。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保护、传承、研究、延续、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与传承人直接口授和行为传授方式互为补充。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物质性和便于携带、传阅的特点,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的保存及广泛传播使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也是爱国爱乡教育的重要材料,能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活跃文化生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乡土情杯[2]。

地方高校图书馆,尤其是位于非省会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馆(本文主要指此类型馆),伴随着学校为适应地方对人才的需求而快速发展成为当地各类型图书馆的佼佼者,不论是规模、人才、设备、文献资源,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多数馆还处于当地馆的龙头位置。基于地方高校的举办、发展主要是为地方服务这样的属性,地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服务本质上也要以此为中心而展开。因此,作为建立时间不长的地方院校图书馆,要想在馆藏文献建设上有自已的特色,除了重点建设本校重点学科文献体系外,还要着重围绕所在区域有特色的项目进行,有利于形成有别于其它高校馆的有自已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为高校馆间资源共享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这类文献,由于具有浓郁的本地特色,不仅易吸引本校较多读者借阅,而且极有可能引起校外读者的关注,从而增加馆藏的美誉度。

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有特色的文化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有别于其它文献的有特色的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地方文献,既符合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文献建设要求,又易积聚成有别于其它区域高校馆的馆藏特色,读者在教学、科研、学习中对此的需求量也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自然是所在地方高校馆需着力建设的重要文献。

二、地方高校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模式构建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主要由文化馆 (群艺馆)及部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组织实施抢救、保护、传承、利用的工作[3]。由于现有法规并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提出具体、详细的要求,这些机构至今基本上还没有全面、系统地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转换成载体形式。即使这样,工作过程中还是自然地累积了大批原始的鉴别、申报资料和部分内容文献化后形成的一些文献资源。由于文献资源建设、保管、利用按社会分工也并非是这些机构的职能,人力、物力或是技术条件均缺乏,使这些有重要价值的文献资源的长期保存、利用存在一定的风险,难以有效发挥这些有意义的文献的作用。

地方高校图书馆,虽然有较充实的文献资源建设、利用的人力、物力及技术条件,也有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强烈愿望,虽对公开出版发行的有关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也着力采购,可惜能采购到的种数极少,对占绝大多数且目前还属于内部资料的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鉴别、申报资料和文献化后形成的文献资源采集却渠道不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有这些文献的机构也不可能主动提供给馆,即使通过政府部门发文提出要求,实施起来还是困难重重,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如果地方高校图书馆直接主导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鉴定、申报、传承、保护工作,直接组织文献化事务,当然可获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各项文献资料,但这些工作既非图书馆的长处,图书馆也没相应权威,当地职能部门及传承人配合程度自然较低,难以正常开展。

因此,探索在共建共享理念下的地方高校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模式,对于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形成地方高校馆特有的馆藏特色具有现实意义。

(二)具体思路和措施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等工作专业性强,非熟悉该项业务的个人、机构难以有效执行;而文献的采集、保存、利用则是档案馆、图书馆的优势,也具有较为丰富的馆藏资源。故此,我们不妨作此设想:政府制定政策,鼓励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化馆、相应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档案馆、图书馆合作,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鉴定、文献化工作,以加速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步伐,共享所产生的各类文献资料。具体操作上,由文化馆等机构牵头、当地高校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档案馆参与共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鉴定、申报工作。图书馆、档案馆重点为鉴定、申报提供文献资料佐证,其它业务主要由牵头机构负责。申报成功后,在牵头机构的组织、策划下,参与的图书馆、档案馆自备相应设备及人力共同合作完成该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项目内容的文献化工作,并适当分担传承人在文献化过程中的劳务费用。鉴定、申报资料及文献化产生的各类文献原件由参与该项工作的档案馆保存,复制件则由牵头机构及参与该项工作的图书馆分别保管、使用,并签订相应协议,保护各方权益。同时,以当地最具规模的地方院校图书馆为主,其它各类图书馆、档案馆协助尽力采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它各类型的文献资源,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形成完整的文献体系,并建设与保护机构共有的数据库[2]。

(三)可行性及现实意义

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馆藏建设发展的趋势,也是解决高校图书馆读者借阅需求不断增长与馆藏资源不足的矛盾的可行办法,对于经费和文献资源相对欠缺的地方高校馆来说,更是值得重视的问题。而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从合作角度来说,包括两类:一是图书馆与非图书馆间的,这需要具有合作机构没有的业务优势及设备条件,否则没哪个机构愿意合作。一是图书馆与图书馆间的,有两种方式,其一是馆与馆间共同建设、共同使用,实践上需要相互间规模、人才、经费、设备等条件相当或相互补充的馆间才有可能合作;其二是各有自已的特色资源,对对方的资源均有兴趣,通过相互利用来实现各自的目的。当然,公共图书馆基于其社会职能还是会允许属于本地的各类型机构、读者使用其资源的,不限于共建机构读者。地方高校图书馆与文化馆等机构共同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既凭借自已的优势与其合作实现自已的目的,又为共享其它区域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创造了条件,符合共建共享的潜规则,是可行的,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承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化馆等机构对图书馆参与合作有需求。其一,文化馆等机构虽然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但鉴定、申报工作需要大量的文献资料作佐证,这些机构却缺乏必要的资料及熟练掌握检索技能的人员;其二,按照社会分工,文献的采集、保存、利用非文化馆等机构的职能,而在鉴定、申报和零碎的文献化工作中必然产生大量的资料,如何保存、利用必然给它们带来困惑。而上述这些,恰恰是图书馆的优势,有了图书馆的参与,必然可以弥补这类机构的不足,解决它们存在的问题,对它们无疑是一种解脱,何乐而不为呢?与此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工作由于法规上并没有提出详尽且严格的要求,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内容繁多,基于人力等资源的不足,按照目前工作进度,文化馆等机构在一定时期内还难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有项目内容全面、完整地文献化提上工作日程上。如有图书馆乐意自备相应设备、人力免费参与文献化工作并承担传承人在文献化过程中一定比例的劳务费用,对于文化馆等机构来说,既节省了经费、人力,又加快了作为保护措施之一的文献化建设步伐,自然是乐观其成的。

其次,位于非省会所在地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尤其是本科院校馆,由于在人才、设备、经费、馆藏资源上在当地各类型图书馆中均处于优势,在文献采购、整理、资源开发、数据库建设、文献的传播利用等业务能力上也相对较强,是当地较具规模的图书馆,自然是文化馆等单位对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的图书馆进行选择的首选。而地方高校为突出服务地方理念,一般有一定数量的研究人员围绕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科研活动,有的还建有相应的研究机构,如肇庆学院就设有省级研究基地-广东省砚文化研究基地,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端砚为重点开展相应研究工作。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必然与所在地方文化融合在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地的特色文化项目,其相关文献自然容易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再说,由于这些文献内容是当地特有的,也容易吸引外地图书馆的注意。因此,建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献体系,既可满足本校读者的需求,又为与其它图书馆建立资源共享关系创造了条件。而要建立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体系,当前按常规采购渠道能够购买到的相关文献只占较少的一部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还处于非正式出版发行状态,难以按正常渠道采集得到。由此可知,地方高校图书馆有着强烈的愿望想方设法采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文献,如能通过具体参与相关工作从而顺利获取凭已力量难以得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料,这类型学校馆当然会乐于按受。

第三,《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4]而建立数据库,依作为保护单位的文化馆等机构现有条件来说是不易做到的。而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图书馆一般均有数据库建设必要的人才和设备,也有相应的工作经历,是当地图书馆在此方面中较有经验和实力的,且也注意收集已公开出版发行的有关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所藏有的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相对较完整。因此,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承担建设资料较齐全且规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数据库的职责。如由这类高校馆建设,建成后的数据库归该馆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共同所有,保护单位则不花经费、物力就拥有了自已的数据库,该高校馆也有了自已的特色资源库,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也避免了各自建库浪费资源现象的产生,相信这正是各方所冀求的。

第四,位于非省会的地方本科院校图书馆相对当地各类型图书馆来说规模一般是较大的,如由其主要承担全面收集、整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责任,其它馆参与,并以此为契机由这类馆牵头组建当地各类型图书馆自愿参加的协作组织来实现当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目的,将会是最优化、也是最易实现的方式。如非由规模大、资源丰富的图书馆牵头组建,非但经费、人力、设备上没保障,而且其它馆不一定乐意按受,运作起来难以顺畅,实践事例也充分证明了这点。这也进一步说明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必要性。

三、地方高校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共建中的局限性及应变办法

著作权法规定,以文字、口述、图形、摄影、表演等形式创作的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作品,无论是否发表,均享有著作权,作者具有发表权、署名权、复制权、财产权等相应的权益[5]。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作为内容与载体的统一体,符合作品构成要素,不论发表与否,当然都享有著作权。那么,还没发表的鉴定、申报材料及文献化后产生的文献资料等,没经著作权人许可或授权,任何人均不能随意使用。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虽然参与共建并能采集到正常采购渠道没法采集到的许多非正式出版的文献。但是,在著作权法的限制下,还不能随意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文献不能为读者所用,束之于高阁,对于图书馆来说,是没多大意义的,也达不到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该项文献建设的目的。为此,有必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作者,设法在保障他们权益的条件下争取他们适当授权许可,使有需要的读者能在一定条件下尽可能方便地使用,才能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鉴定、申报及保护,一般由熟悉该项文化遗产的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或相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承担,这些机构由政府出资且授权开展相关工作占的比例最大,故它们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而具有公益性质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如与它们建立了一定的互补性的合作关系,并主动争取与它们签订相应协议,明确不侵犯它们权益的前提下自然容易获得其授权,让有需要的读者在一定条件下方便地使用它们在工作中形成的鉴定、申报材料。对于那少部分个人或私有机构所拥有的鉴定、申报材料,只要政策上提倡,图书馆又尽量充分地向它们说明相关文献对社会文化、教育及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相互友好合作、为它们工作尽力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并保证不影响其经济、商业、技术利益的前提下,相信还是很有可能争取它们的理解并授权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

不可否认,鉴定、申报材料,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极少的一部分,大量的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后所产生的文献以及相关的论著及文艺作品。由于论著及文艺作品创作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出版发行让更多的读者认可,而出版则意味着其他机构或个人只要通过购买或接受赠送就能正常使用,不存在内部资料授权使用的问题。那么,我们的重点自然就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化后所产生的文献上。这类通过传承人的口述、行为操作,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摄影、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记录而形成依附于一定载体的文献,目前绝大部分还属于内部资料,除没明确的传承人且社会大众普遍熟悉的那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其作者大多数由参与该项工作的传承人代表及文献的制作整理者两部分人组成,尤其是传承人代表所占的权益分量最重。既然非物质遗产文献化工作由相关机构合作建设,地方高校图书馆也积极参与,事前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说服相关传承人得到其适当授权,这当然是首要的目标。由于传承人代表虽是掌握该项知识、技能的代表性人物,但一般情况下他并不就是唯一的传承人,有存在其他传承人与其竞争的可能,故在政府鼓励及倡导下,通过文献化合作各方给予其一定的劳务费用,在协议中保证其署名权等权益及不侵犯其商业、技术核心资料的前提下,争取他们给予适当授权以便读者使用,相信还是很有可能的。至于没有具体传承人且社会大众对相关知识均相当了解的那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献的作者无疑是文献的制作整理者,且基本上是文化馆等政府文化部门,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的合作方,获得其适当授权应不成问题。

当然,地方志、族谱等地方文献可能零星地记载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但一般没独立成册,有的甚至没有具体的作者。只要在收集、整理此部分内容时注明文献出处及作者,未经同意不对其编辑出版发行和以此开展有偿服务,相信相关作者是乐于提供为大众所用的。

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非公开渠道获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虽受著作权法的保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只要工作细致,主动与相关各方签订授权协议,明确各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使用范围,乐于承担违反协议所引起的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相信这局限性对读者的正常利用影响不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地方高校图书馆最具特色的文献之一,地方高校图书馆有可能、也有必要主动采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我们相信,地方高校图书馆只要主动参与,乐于承担责任,必能突破相应束缚,建成最具本馆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体系。

[1] 国发[2005]42号.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R/OL].[2010-08-25].http://www.mcprc.gov.cn/sjzz/shwhs/2006-08/t20060831_70841.html.

[2] 谭寅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建设模式探讨[J].图书馆建设,2010(3):13-17.

[3] 王云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J].图书情报工作,2007(8):132-135.

[4] 国办发〔2005〕18号.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0-08-26].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5/content_63227.htm

[5] 1990年9月7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01年10月27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决定》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200 1年修正)[EB/OL].[2010-08-26].http://www.sipo.gov.cn/sipo/flfg/bq/fljxzfg/200703/t20070327_147442.htm.

Research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Literatures in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AN Yinhan

(Library,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526061,China)

This article tells that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teratures are the library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Meanwhile the libraries have limitations in building up the literatures.Thu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models of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terature construction,shows the limitations and solutions in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teratures for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libraries.

local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 libraries;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literatures;literature establishment

G255

A

1009-8445(2011)01-0093-05

(责任编辑:杨 杰)

2010-11-18

谭寅汉(1965-),男,广东罗定人,肇庆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物质文献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5期)2022-11-25 14:16:14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02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速读·下旬(2021年11期)2021-10-12 01:10:43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小读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艺术品鉴(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文化产业(2020年23期)2020-10-15 08:00:12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大东方(2019年12期)2019-10-20 13:12:49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