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昌盛
[摘 要]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无论是课堂教学的形式还是学生学习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部分教师在课程特点、教材使用、课堂教学模式、教学重难点等方面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文章结合具体实例浅析当前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存在的认识误区,并据此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改;认识误区;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2-0055-03
新课改已实施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部分教师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在课改中存在诸多认识误区,如过于追求考试成绩,过于注重考试技能方面的训练;以考点为主要教学内容,忽略课程教学的总体目标;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对教材的处理不够科学合理……这些认识误区均会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对历史学科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目标要求,概括起来就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与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基于此,初中历史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基本特点,从课程改革层面寻求突破,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理念,敢于创新,大胆实践,从而将课程改革推向深入。
一、初中历史课程特点方面的认识误区及有效对策
初中历史学科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历史教材的编写一般以时间轴为主线,在呈现史料的基础上,阐述历史事件的根源、性质和意义等。这样编写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师生共同探索。但在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忽略了历史学科的特点以及对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次原因的探索,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机械地开展教学,影响了学生历史辩证思维的发展。因此,初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还要从不同角度分析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
(一)关于“历史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的特点
【认识误区】
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今天研究历史,是为了让人们对历史事件重新认识,并形成自我认知,这就反映出历史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但一些历史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局限于历史的客观性,对历史的主观性关注不够,甚至忽略历史的主观性。再者,历史中存在一些假设性问题,这也体现了历史的主观性。如果教师实施教学活动时仅关注历史的客观性,跳不出教材的内容,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学生机械地接受教学内容,不能对历史事件从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方面形成全面的认识。
【有效对策】
教师要在教学中突出历史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既强调内容的客观性,又强调对学生历史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当然,由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和对问题的分析能力有限,他们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往往主观性较强,难以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甚至会出现错误的观点。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他们引导,必要时介绍历史事件背景,为学生补充阅读素材、搭建分析平台,让学生通过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历史事件,增强历史思辨能力。
(二)关于“历史知识需经过探究”的特点
【认识误区】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忽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探究,导致学生的探究能力难以提高。部分教师按照教材中的课题依次展开教学,没有形成单元整体教学的意识。其实教材是以“单元”为单位构建知识体系的,旨在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
【有效对策】
历史教学应突出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历史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联系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展开逻辑推理,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层次分析,以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升实践探究能力。如统编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三单元之间联系紧密,教师可按照目录顺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而商朝就是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以此类推,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秦汉便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让学生按照目录进行学习探究,将各课的内容和典型历史事件有机结合起来,并进行分析,从而增强学生分析与探究历史知识的能力。
(三)关于“历史事件的意义、性质及结论需经过探究”的特点
【认识误区】
统编历史教材主要以陈述性语句叙述历史事件的过程,而歷史事件的性质、意义等内容则需要师生共同探究。教材的这一特点旨在让学生通过分析、总结与归纳,得出结论。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会将自己总结出来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性质等直接呈现出来,让学生记录并背诵,而不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有效对策】
教师应积极构建开放性课堂,给学生充足的阅读与感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去自主总结归纳历史事件的性质及意义。教师还应尊重不同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与总结,形成自己的历史发展观,能主动对历史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形成个人独特的历史思维方式,同时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必要时,教师可以不局限于教材中的史料,而是给学生提供教材外的拓展性史料,在遵循历史学科基本特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研读历史事件的相关素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课堂中对史料进行探究,在丰富的历史情境中感受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对历史事件的意义、性质等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教材使用方面的认识误区及有效对策
【认识误区】
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照本宣科,不敢拓展教材内容,更缺乏创新使用教材的意识。一些教师基本上是在“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具体体现在:将教材内容等同于教学内容,不能灵活运用教材和整合教材;不敢对教材内容作任何拓展;课堂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重难点确定,没有做到切合学生的实际;只让学生学习教材知识,导致学生离开教材便感觉无从学起。还有一些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刻,缺乏设计教学活动和把握教学环节的能力;一些教师给学生传授的历史知识全都源于教材中的定论,将教材中的定论“原封不动”地直接灌输给学生。
【有效对策】
教材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在课堂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要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深入探索,把握教材的重难点,灵活使用教材。教师要理性地审视历史教材,及时更新教材观和教学观,认真品悟历史教材。在使用教材过程中,既不能违背教材的初衷,又要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理,包括对教材中的史实进行灵活选择、适度整合。教师要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历史事件,整合前后有联系的历史事件,挖掘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加以灵活变通的处理,从而使教学符合学生实际,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针对历史概念与历史意义等抽象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材料,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平台,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适度整合教材内容,补充相关的历史素材,引导学生拓展、探索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师还可以打破学科界限,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注重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让学生在探索历史学科知识的同时,学习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升综合能力。
三、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的认识误区及有效对策
【认识误区】
部分教师在传统课程观的影响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思维固化,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让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记忆历史事件的性质、影响等内容,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简单说教的方法讲授历史事件,机械传递历史知识。这样进行教学,导致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历史知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做笔记、记忆知识。这种做法,实质上否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和综合素质。
【有效对策】
课标倡导“以生为本”,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应树立开放的课程观,整合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形成学科合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樹立新型的师生观,遵循学生的发展特点,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空间,让每位学生都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课程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让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进步。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改革中教师、学生、教材等要素的变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理念。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应与学生共同探索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探索过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探究。
教师应积极运用新颖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动态分析历史事件,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并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当前国内外的政治事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盲从专家学者提出的观点,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途径,形成自己的独特视角,提出与专家学者不同的观点,从而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建构者与传递者。
四、教学重难点方面的认识误区及有效对策
【认识误区】
在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不准确,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为知识与技能层面的内容,忽略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部分教师将教学重难点确定为教材中阐释最多、篇幅最大的历史事件,忽视其他教学内容。以上认识误区会使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还会影响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有效对策】
教师首先要认清历史学科的特点,在课堂上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价值。涉及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内容同样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如统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中的“抗击八国联军”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会将“义和团运动”与“抗击八国联军”作为教学重点。其实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时间,让他们在阅读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收集相关资料,通过对资料信息的处理,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等基本史实。该课的教学重点可确定为让学生了解义和团战士和爱国官兵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史实,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突破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束缚,围绕课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活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颖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深入推进初中历史课程改革。
[ 参 考 文 献 ]
[1] 贲新文.把握课标新变化 迎接教学新春天:《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及其教学启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9):35-38.
[2] 铁振.贯通培养项目基础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改革探究[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7(6):54-60.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