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策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22-05-30 10:48周粉萍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周粉萍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进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做到由点到面,细致理解文本;由浅入深,深度挖掘文本;由形到神,精准聚焦文本;由此及彼,多元解读文本。这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文本细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2-0007-03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新的文本学习方式,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喜爱和重视。当前,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是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基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迫切需求,带领学生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形到神、由此及彼地学习文本,以使学生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开阔视野,积累大量的学科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一、由点到面,细致理解文本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细致品味阅读内容。每篇文章无论内容多少,均是由一个个文字组成的。教师应带领学生阅读文章,有效探寻文字背后蕴藏的含义,毕竟作者会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蕴含在文字中。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需要讲解文章的大体内容,还需要指明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想要表达的独特思想情感。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联系作者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对相关的文字进行细致揣摩,以感悟文章的深层次含义,领会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比如,教师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紧扣教学目标带领学生朗读,帮助学生辨识其中的生字词。在引导学生学习期间,首先展示文本的写作背景,再立足于学生目前的认知带领学生细读文本,帮助学生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作者写作的时间距今较远,因此学生在内容分析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在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鲁迅先生所处年代的社会特征,并带领学生拆分阅读文本内容,让学生先对自己感兴趣的语句进行细致分析,再将各部分的内容有机关联起来,以整体把握文本的框架,深刻理解文本内容。在文本细读期间,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为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分析文本内容,教师在学生阅读期間适当地提出问题予以学生引导。

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有学生认为,“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这些词语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景物的特点;有学生认为,“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草园中的无限生机与乐趣,充满了童真童趣。“学贵有疑”,在阅读文本之后,学生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例如,“‘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个句子中的‘似乎和‘确凿是否矛盾?”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讨论这个问题。有学生认为“似乎”与“确凿”两词并不矛盾。前半句是用大人眼光来看的。“确凿只有”,是肯定其中没有什么吸引人的东西;“似乎”又表示出对这一判定有些把握不准。后半句是从小孩的立场上发出的,这从侧面表现出在孩子的眼中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新奇、有趣的。通过相应的回答,教师可以判定学生对文本大体含义的把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通过阅读,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发现,作者对童年时光十分留恋与怀念。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将文本细读策略作为打开学生阅读理解之门的钥匙,引导学生由点到面地细致理解文本,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并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进而涵养学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由浅入深,深度挖掘文本

语文教材中的任一文本均有其独特的价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文本的独特之处,挖掘文本的价值,并通过细细品读文字,确定文本的主线,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挑选文中的重要内容让学生进行深度挖掘。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可以对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在学生进行细致分析前,可让他们做一定的准备,如了解文本的主体框架与写作背景等。这样,学生便能更好地进行文本细读,进而有效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比如,教师在教学《散步》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文本在构思、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散步》包含作者的真情实感且其中的语句都经过细致雕琢,颇具美感。教师要求学生先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再细致品读文本内容,并采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以使学生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并确定文本的情感基调。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分析文本内容,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做到“每一句话似乎从自己的口中说出,每一个意思照应自己的想法”。教师还引导学生开展板块式学习:聊聊“我们”(都有谁,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聊聊“散步”(为什么去散步,在散步过程中产生的分歧是怎样解决的)、聊聊“田野”(新绿、嫩芽、冬水有什么特点,给人什么感受)等。

在有效分析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探究以小见大的写作方式,以深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对“小”与“大”进行辩证分析与解读:“小”与“大”并不是指实际物体的大小,“大”指的是情感、思想、主旨、立意,“小”指的是细节、故事、情节,这两者互为依托,并在相互作用下提高文本内容的可读性。如文中语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字面意思是背人,但其实它包含深刻的意蕴。学生在联系上下文意思进行探究后发现,作者通过描写散步这件小事,展现了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师还进行了补充说明:在《散步》中,作者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述,这使得阅读者能更好地认识到“我”身为一名中年人,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情况时应承担的责任。

吕叔湘说过,细读文本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真正关注文本,有效分析语言,悟出深刻道理。上述教学实例中,有对文本的朗读体会,有对语言的品味欣赏,还有对文本情感的体悟,可谓将读、品、悟集于一体。教师通过引领学生深刻思考,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

三、由形到神,精准聚焦文本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直面文本,对文本中的关键语言、精彩形象等进行细致的揣摩、推敲,以深入文本之中。只有让学生进行“沉浸式”的阅读,才能充分发掘文本的独特意蕴,实现“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若逐字逐句地讲解文本,便会破坏文本的整体性,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有问题意识,精准聚焦关键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揣摩关键语句,深入文本之中,进而做到“由形到神”,深刻了解文本内容。

比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教师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导入,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故乡的认识,并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我离开故乡时,‘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教师要有敏锐的眼光,发现学生的情感点,以在教学中结合文本的独特之处进行有效的导入。学生的情感点可能是一个字,可能是一个句子,也可能是一个段落。通过探究,学生发现,“我”故乡的一切都变了:记忆中美丽的故乡变成了萧瑟的毫无生机的村庄,童年时无忧无虑的小伙伴变成了麻木迟钝的“木偶人”,端庄美丽的杨二嫂变成了尖酸刻薄的可怜之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聚焦描写杨二嫂的段落。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先描写了杨二嫂的声音,突出其声音的“尖利”,并由此将其形象初步树立起来。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描写杨二嫂外貌的语句,并让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描写现在“凸颧骨”“薄嘴唇”的杨二嫂与过去被人们称为“豆腐西施”的杨二嫂,展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对比赏析,能感悟到当时生活的艰辛。最后引导学生分析杨二嫂的姿态,“两手搭在髀间”“张着两脚”展现了杨二嫂的“放肆”。为了让人物的形象更加饱满,作者还写了一些小事,如杨二嫂在离开“我”家的时候顺手牵羊,拿走了手套,之后还从灰堆里挖出碗碟,且硬要说是闰土埋的。这样,作者通过描写杨二嫂说话的声音、外貌、姿态及“一桩悬案”等,将其庸俗的小市民形象展现得淋漓盡致。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逐渐清晰起来,并有效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有效落实了“由形到神”。学生在阅读中若只是单纯地从文本的开头读到结尾,而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便可能学无所获。教师应抓住文本中有分析价值的点,引领学生深入探究,以发现新的奥妙。

当然,在文本细读过程中,精准聚焦某一处的做法,并不意味着忽视整体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精准聚焦文本,通过探究有分析价值的点,感悟作者如此写作的目的,以及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四、由此及彼,多元解读文本

每一个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自己的想法与认识,如对人物形象有不同的解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保证学生能够进行自主阅读并产生阅读兴趣。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非常重要,不能让学生形成“为了得到答案而阅读”的认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阅读意识,并让学生细致地探究文本中的关键文字,由此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应该承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认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探究能力与想象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个性化赏析,在细致品读各部分内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皇帝的新装》出自安徒生之手,具有极强的启示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趣味化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教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与想象能力,使学生掌握描写人物的方法,领悟文本的思想含义:说真话需要具备面对一切的勇气。教师让学生思考:假如你就在游行现场,你会说真话吗?学生通过细读文本,知晓了作者安徒生通过描写大臣们的虚伪、卑鄙、愚蠢等来烘托孩子的天真烂漫的可贵,从而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成为一个敢于讲真话、无私无畏的人。

一些教师认为按照考试大纲讲解知识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考试中获得高分。但是此种教学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产生一定的消极干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维度进行思考。如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大臣们的表情、群众的交谈内容等深化自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当然,鼓励学生多维度思考,并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地对文本内容进行不合理的推断,而是希望学生可以围绕文本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的独立思考,以发现文本的核心内涵,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真情实感。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而不是人云亦云地顺着他人的思路进行阅读与分析。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解读文本必然要经历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由理解到审美思考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文本内容,感悟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发现文本写作方式的独到之处及相应写作方式的运用方法,以使学生逐步内化相关知识,完善知识体系,受到文化熏陶与感染。

(责任编辑 农越华)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