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峰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教学理念,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夯实英语基础的重要时期之一,对于学生来说,英语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主要场所,对学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乃至提高其综合人文素养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用能力。
一、初中英语学习活动现阶段存在的不足
第一,学习活动缺乏真实情境和交际目的。语言是在一定情境中使用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些教学活动情境创设往往与现实生活联系得不够密切,学生无话可说或者不感兴趣,也没有在真实的语境中接触和体验语言的机会,无法更好地掌握语言形式及其含义,也没有达到交际的目的。第二,教学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时间的重要性往往被教师忽略。有的教师设计过于繁琐的导入活动,或者导入内容太难,花费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教学任务完不成;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环节过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每个活动匆匆而过,未能真正实现教学目的。第三,英语学科课外知识延伸性不足。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的英语课堂活动中,教师十分注重课堂的学习效率。在课堂活动中,主要的授课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背诵,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无法落实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理念,对提升学生英语综合水平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英语学习活动的优化策略
(一)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强化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初中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愉悦的、主动的,学生是课堂活动中的构建者,而非被动学习的压力承受者。如此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并能够在轻松的心态中完成知识的吸收与内化。创设科学且合理的教学情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对英语课程进行批判、建构以及分析等方面的乐趣,并促使学生得以在教师、资料以及同学等一系列的帮助之下,主动且积极地应用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深刻地理解目标知识内容,从而构建更加完善的知识体系。部分教育学者曾提出:“再好的教学方式也不如学生自身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可见对于初中生而言,强化英语课程学习能力的前提便是兴趣,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与核心素养的导向之下,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情景的创建工作中,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理激发出来。例如,在仁爱版初中一年级上册的课程Unit 4 Topic 2 Section B,环节Warm up and review中,可以随机抽选两组学生对其中的情景进行演示。该种做法不仅能够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的提升,还能够让学生练习英语口语,多次练习后便可以不再羞于开口。此外,教师也可以在Lead-in环节中播放与野外活动相关的视频,让学生能够在直观的视觉效果中在脑海中构建更加真实且具体的情景,并在完成观看后,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大胆预测,为教学内容的引入制造“悬念”,从而达成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二)通过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
所谓的学习能力指的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能够同时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自主学习以及持续学习的自律性等能力。赵思奇曾提出,英语学习的重点在于培养优良的学习习惯与兴趣,并在此基础上,逐渐掌握符合自身特征的学习策略与方式。作为初中英语科目的核心素养,学习能力主要体现涵盖学习认知、学习态度以及学习策略。而优秀的合作探究能够有效辅助学生形成复习、练习、预习等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仁爱版初二上册Unit 3 Topic 3 Section C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明确该阅读素材是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原型进行改变的,学生在大致阅读后便会对内容十分熟悉,所以,在本次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重点凸显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活动并对故事进行重新解读,创建全新的英语阅读体验。在课程预习阶段,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丑小鸭》《美人鱼》以及《皇帝的新装》三幅插图,并引导学生四人一组,在课下时间利用互联网、图书等方式对同一作者安徒生的生平、背景、作品特征等进行搜集与整理,并在课堂活动中进行发言,教师对各个小组的发言内容进行补充。初中生在正式学习时便可以快速地掌握教学内容,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与内容。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学生能够从更多角度进行内容分析,对其阅读、理解等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具有明显价值。
(三)通过交流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
在英语的学习活动中,语言能力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重点培养内容之一。主要指的是在社会的各种情景之中,能够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表达、理解对方意思的能力。语言囊括了语感、语篇结构、语言认知、语言表达、语言交际以及语言理解等内容。在现今时代中的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之中,很多学者与专家都认为学生需要接触大量的英语口语、书面语语篇等,并在理解相应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英语语言完成人际交流,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善个人的语言意识与语言知识,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完善与发展有一定的推进作用。
例如,在仁爱版初三下册Unit 4 Topic 2 Section C中的教学内容中,在阅读之后,要求学生通过写作、口语等方式强化应用语言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幻灯片,并在幻灯片中设置含有1a的短语与单词,学生需要结合这些内容进行造句,而学生可以划分为若干小组,在固定时间内进行抢答,最终答题数量最多且正确的小组获胜。对于初中生而言,其好胜心较强,在竞赛中会更加积极、踊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课堂的积极性。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比赛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内容复述教学内容。学生能够在熟悉、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迁移与内化,不知不觉中便轻松地掌握了学习内容。
(四)善于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展思维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为了能够保障学生在考试中拿到高分,会特别重视对语法、词汇以及阅读等方面的讲解,虽然能够让学生获得较高的分數,但是无法满足强化核心素养以及思维品质等方面,故而,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对学生的英语思维进行全面培养能够有效扩展学生英语课程的学习思路,促使其在后续的发展中能够更深刻地完成对课程内容的学习与理解。学习英语课程的过程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开发的过程。优秀的思维导图可以结合人脑的放射性特征,创建可视化的思维图示,从而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图像化。合理且科学地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例如,在进行初三上册Unit 2 Topic 3 Section C内容的学习时,因为科技类说明文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难度且内容乏味,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致阅读,先将文章的主旨思想与写作脉络等理清,并以此为基准,绘制思维导图,而后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详细阅读,学生便可以游刃有余地应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点解决文章中存在的问题。
(五)通过阅读与写作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在英语阅读中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体现在读懂、读深、读精等方面。首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引导学生对语法知识、字词句等进行读懂的操作,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语言情景之中,灵活自如地应用英语知识,进而将语言能力全面提升,而后应用英语思维分析并思考文本。如,在进行Go for it Grade Nine Unit Five Section B 2b课程内容的学习时,可以让学生自行查找文本主题,将文章主旨摸清,并在后续的学习中寻找与主旨相关的事实与材料,通过多种阅读手段,完成英语课程活动的思维阅读。该种阅读方式能够让学生简单方便地获得文章表面含义的同时,促使学生更加精准、快速地透彻解读文本,并结合社会习俗与文化背景,将文章中隐藏的含义解读出来。在实际阅读的进程中,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英语文本所反应的区域文化进行对比与思考,从而在进行语言学习的同时了解地区文化,并在不断的学习与阅读中形成文化鉴赏与文化认同能力。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强化英语写作训练,在学生完成写作之后,教师应该对其进行修改、点评,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并培养学生英语课程的核心素养。
结论: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的要求与标准下,英语教学活动应该采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手段,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与综合素养。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提出了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强化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通过合作学习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交流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善于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展思维、通过阅读与写作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等五方面优化策略,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