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背景下构建传感网应用开发“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的研究

2022-05-30 10:48黄家宁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课赛等级证书融通

【摘要】本文基于“1+X”证书制度改革背景,论述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分析“岗课赛证”融通实践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具体路径,提出创新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教学效果、开发多元化教学资源、研发模块化应用课程体系等实践策略。

【关键字】“1+X”证书制度 “岗课赛证”融通

传感网应用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14-0004-07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启动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构建科学的职业教育标准,实现职业教育“三对接”(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随后,各职业院校纷纷启动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形成了一股研究热。为了深化“1+X”证书制度改革,2021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进一步提出:推动“岗课赛证”融通,深度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岗课赛证”融通是“1+X”证书制度改革的核心,也是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岗、课、赛、证分别指工作岗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岗课赛证”融通是指专业课程建设与工作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竞赛的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对接,证书培训内容、竞赛内容与人才培养方案对接,证书考核、竞赛考核与教学考核对接,从而形成岗、课、赛、证“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既能培养学生具备“1”(学历证书)所需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又能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发展“X”(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要求的职业综合能力,是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新思路。

一、“岗课赛证”融通实践研究存在的问题

自国家在2019年提出开展“1+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各职业院校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纷纷根据学校实际实施了“岗课赛证”融通的实证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由于“1+X”证书制度提出的时间较短,“岗课赛证”融通的研究还处于实践探索、有待验证阶段,“岗课赛证”所涉及的政府、企业、学校、学生等主体的协同关系尚未完全形成,加上技能大赛“唯奖牌是论”的现象还很突出,技能大赛重结果、轻过程,无法充分发挥技能大赛的育人作用,由此可见“岗课赛证”融通的相关研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技能需求脱节

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属于新兴专业,与市场发展联系紧密,新技术、新工艺的更新迭代都会影响该专业的发展。但由于部分职业学校不能及时调研市场、企业的需求情况,专业建设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导致专业人才培养目標定位不准确,专业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技能需求脱节,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企业用人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是课程内容设置没能与工作岗位需求对接;二是教材内容设计没能体现相关新技术、新工艺;三是不少专业教师在大学毕业后便直接走上教学岗位,缺乏企业工作经历,不了解岗位工作流程,无法结合企业岗位需求进行项目教学。

(二)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脱节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查的是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内容涉及相关专业的多门课程的知识点、技能点,所关涉的知识、技能内容比较庞杂。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中职学校各专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教材知识和技能的讲授,没有很好地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导致学生不能系统、全面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学生考证通过率较低。

(三)职业技能大赛“精英化”

在现实情况中,为了确保学生在职业技能比赛中取得好名次,大多数职业院校一般是挑选优秀学生参赛,并安排优秀教师对其进行长期辅导,这就使得职业技能大赛不能在学生中普及,出现了比赛“精英化”现象,难以发挥技能大赛在发现、培养优秀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让技能大赛走进课堂、融入课程教学,是需要国家和各职业院校解决的一大难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以下简称我校)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团队,以国家推进“1+X”证书制度改革为契机,申请成为传感网应用开发“1+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学校,立项了“基于‘1+X证书背景下传感网应用开发‘课岗证赛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课题,具体从“岗课融通”“课赛证融通”两个维度入手,围绕“岗”(物联网安装技术员)、“课”(物联网技术专业课程)、“赛”(职业技能大赛物联网技术应用与维护赛项)、“证”(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着力构建“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致力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构建“课岗融通”的课程体系

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主要面向的群体是物联网安装技术员,考查的知识内容包括传感器与传感技术、传感网应用开发、单片机开发、C语言程序设计等,主要考查相关人员对检验检测、安装调试、编码实现、系统调试等技能的掌握程度。本文所论述的课程体系建构,是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1+X”证书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实际,以让学生具备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所需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目标,旨在实现岗、课、赛、证相互融通,解决职业教育改革存在的现实问题,体现了中职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内涵。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副所长曾天山曾对“岗课赛证”进行了如下解读:“岗”是课程学习的标准和方向,课程设置内容要瞄准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和基础,要推动课堂改革,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赛”是课程教学的高端示范和标杆,通过建立健全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校三级师生比赛机制,提升课程教学水平;“证”是课程学习的评价和行业检验,要通过开发、融通多类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资格证书和等级证书,将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融入证书,拓展学生就业创业的本领。因此,我校在构建传感网应用开发“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过程中,始终坚持适用、实用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为旨归,通过校企共研、共育、共评完成“岗课衔接”的课程设置,实现“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改变了专业考核方式,形成了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证书)考核为主、学期学业考试为辅的考核方式,对学生学业水平、技能水平进行更加全面、有效的认定,完成“毕业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要求,真正实现了“岗课赛证”融通发展,切实提高了专业育才的质量。

根据“岗课赛证”内涵,我校以了解岗位需求为目的,对多家合作企业进行了调研,同时结合本校专业发展方向、学生情况、师资情况等,对调研结果进行系统分析,最终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容,制定了基于工作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以岗(工作岗位)定课(课程内容)”,探索出符合校情的构建“课岗融通”课程体系的路径。在探索过程中,我校通过“明确工作岗位→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工作领域→凝练专业核心课程→结合行业案例分析→构建专业课程体系”6个步骤,完成了“课岗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企业标准明确工作岗位

2019年,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信息的通知》,对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做了明确的职业定义:物联网安装调试员是指使用检测仪器和专用工具,安装、配置、调试物联网产品与设备的技术人员。《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20版)》对中职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基础知识、工作内容、技术技能等也做了详细描述,其中,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检测物联网设备、感知模块、控制模块的质量、组装物联网设备和相关网络设备、调整设备安装距离、优化网络布局等。根据职业定义和职业技能标准所描述的工作内容,结合各大人才市场网站发布的岗位名称,我校首先罗列出与物联网安装调试员相关的所有工作岗位,如设备安装调试员、设备检测员等。在此基础上,我校对和学校合作的物联网公司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调研,与一线工程师探讨、验证,最终确定了工作岗位(如表1所示),确保工作岗位设置符合企业生产实际需求。

(二)采集、分析工作岗位数据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笔者认为,采集的岗位数据应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和真实性,应该尽可能详尽、丰富,能充分体现企业实际岗位对相关人员的知识和技术要求。通过互联网能够搜索到更加海量的招聘信息,也更便于全面地了解相关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因此,笔者主要采用互联网信息收集法,以岗位名称为关键词在各大人才市场网站搜集相关的岗位信息,包括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职业能力要求、学历和技能等级要求、工作经验要求等(如表2所示)。

为验证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我校进入企业开展了实地调研,与企业一线专家反复探讨、研究岗位信息,从中选取符合物联网安装调试员中级工岗位的数据,如终端设备维护、安装调试等岗位任务;然后根据筛选出的岗位任务,对照相关岗位的技能要求、岗位工作内容对数据做进一步统计、分类、汇总,将多次出现的工作任务提炼为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如终端设备安装与调试、设备检测、组网测试在调研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我校便将之作为典型工作任务(如表3所示)。

(三)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专业课程

对上一步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我校通过如下步骤设置专业课程(如图1所示):首先,通过分析可知终端设备安装与调试、设备检测与组网测试等内容属于物联网硬件安装操作技能的内容,根据该工作内容所需的职业能力,我校开设了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这一专业核心课程;其次,由于这些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具备电路知识和技能,如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基础知识,因此我校开设了电路基础、传感器与传感技术等基础辅助课程。由此,形成了由专业核心课程和基础辅助课程构成的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

(四)根据行业应用设置综合实训课程

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育人目标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需要,实现高质量就业或创业。要想达成这一目标,中职学校就要做好专业课程建设与市场、岗位发展的对接,根据岗位实际设置综合实训课程,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我校在研发“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过程中,以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应用为主题,深入合作企业开展农业温室大棚、智慧交通、智能灯光系统、智能家居等调研项目,然后从是否符合中级工技能要求、能否有效落实实训教学、能否实现校企产教深度融合、能否建设优良实训环境等方面进行考量,选取农业温室大棚、智能交通作为实训案例,设置了本校的综合实训课程。以我校智慧农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为例,具体推导过程如下(如图2所示):首先,以农业温室大棚为实训案例,罗列该案例可实现的功能,包括棚内外环境监测、系统管理控制等,分析实现这些功能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如构建无线网络并进行数据采集、安装传感器监测温湿度数据、部署管理系统并实现环境控制等;其次,对职业能力进行分解,重新整合为适合学生的实训单元内容,如无线组网技术、温湿度采集实训等;最后,设计课程评价方式,采取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将企业操作规范和考核标准融入课程评价。

以國家职业标准为依据,通过数据采集、分析,结合企业调研,根据岗位工作任务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并将之归入相关工作领域,我校最终推导出由平台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训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按照这一体系构建相关课程模块,真正达到了课程内容源于工作岗位,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岗课融通”课程体系的建设(如图3所示)。

三、构建“课证赛融通”课程体系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和职业技能竞赛均是从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出发,重点考查相关人员对某一岗位所需求的职业能力的掌握程度。考核内容涉及多个工作领域的技能和知识,其中考查知识点又包含了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核心课程的内容。要让学生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两项考核,就要着力发展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实施“课赛证融通”的教学。但是,由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和职业技能竞赛所涉及的知识点、技能点是碎片化的,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因此在构建“课证赛融通”课程体系过程中,我校对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和教材知识进行了重新梳理,归纳出相应的课程教学体系。下文以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和物联网技术比赛项目为例,具体论述“课证赛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分解和课程归结的过程

传感网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查的是从事该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综合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涉及的课程有C语言、电工基础、单片机应用技术、传感器与传感技术等。由于关涉的课程较多,各知识点、技能点较为分散、零碎,因此需要将证书考查的知识点、技能点进行分解,然后重新梳理,判断其课程归属。以证书考试的“数据采集”项目为例:该项目的考核点包括识别传感器模拟量、将采样数据转换成物理量、检测及处理信号等,其中识别传感器模拟量、将采样数据转换成物理量属于传感器与传感技术课程的考核点,检测及处理信号属于单片机技术应用课程的考核点(如表4所示)。

(二)职业技能竞赛考查内容分解和课程归结的过程

物联网技术赛项考查内容的设计,是从企业职业岗位人才培养需求出发,但由于每个企业的用人标准、人才需求不同,造成了该比赛项目涉及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宽泛,因此同样需要对考查内容进行分解、归纳,然后判断课程归属。以该赛项考查项目“物联网感知层、网络传输层连接与配置”为例,通过内容分解可知部分技能点的课程归属,如感知层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网络设备连接等归属于物联网硬件安装课程,识读网络拓扑图、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等归属于网络搭建课程(如表5所示)。

(三)修订课程教学标准实现“课证赛融通”

根据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和职业技能竞赛内容进行分解、归纳的结果,我校重新修订了与“证”“赛”考核知识点、技能点关联的课程教学标准。在修订课程教学标准的过程中,我校遵循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的原则。以传感网应用开发课程中“基于ZigBee开发控制程序”这一内容为例,关于这一内容的职业技能竞赛考查内容是“利用ZigBee模块设计和开发编程和调试”;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内容也有关于ZigBee模块的技能要求,即“能够识读电路原理图,能够对GPIO口进行简单的输入输出配置”。为使课程教学能够与“证”“赛”有机对接,我校模仿红绿灯交替闪烁的现象,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LED灯交替闪烁”项目,然后明确这一项目的教学标准为“能编写LED灯交替闪烁程序,能将程序烧写到单片机中,实现项目功能”(如表6所示)。这样的设计既符合项目教学的规律,又兼顾了“证”“赛”的技能要求,真正达到了在日常教学中实现“课证赛融通”的目标。按照这样的课程标准修订思路,我校还完成了传感器与传感技术、传感网应用开发、物联网硬件安装与调试、单片机技术应用等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技能竞赛考查关联较多的课程教学标准的修订,有力地推进了“课证赛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

四、深化“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内涵的举措

为了顺利推进“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确保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效性,我校在着力构建传感网应用开发“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同时,在教师团队建设、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践等方面也进行了探索,并通过不断总结、反思不断深化“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的内涵。

(一)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保障教学效果

由于我校传感网应用开发课程的教师多是从电子、计算机等专业转型过来的,也有部分是大学毕业即进校任教的年轻教师,这就带来了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物联网企业实践经验的问题,致使教师在授课时不能结合企业需求整合教学资源,开展项目化教学,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为此,我校通过与物联网企业开展联合办学,组建产教融合创新工作室,引导专业教师走进企业、参与顶岗实习,使教师真正了解企业项目实施过程,掌握新技术,同时聘请企业的能工巧匠担任导师对教师做专业指导,形成了专业教师上企业、一线技术专家到学校、行业标准进课堂的“校企共育”教师培养策略。我校还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专业技能提升培训,参加教学能力、技能比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近年来,我校通过引、培、训、挂、传、赛等途径,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的优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物联网专业的“双师率”达到了100%,并有多位教师在自治区级职业技能、教学能力比赛中获一等奖、二等奖。

(二)开发多元化教学资源

过去,我校传感网应用开发课程教师团队围绕课程体系改革,开展了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资源开发等一系列工作,尤其是在课程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但也仍存在如下问题:一是资源建设存在产教脱节现象,教学资源主要围绕教材开发,没能根据岗位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进行设计和建设;二是资源呈现形式单一,只有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等类型的资源;三是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以教师讲授和演示、学生被动识记为主;四是评价方式单一,主要考核学生是否完成操作任务,没能有效评价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校与相关物联网企业进行了教、培、研、赛多位一体的深度合作,校企共建在線教学资源库,开发了传感网应用开发、传感器与传感网技术、单片机技术应用等课程的多元化教学资源。每个课程资源项目的开发均以课程核心概念、典型工作任务为主要内容,针对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形成了包含教学设计、课件、微课、慕课、习题集、工作页、生产视频等内容的教学资源库。其中,关于单元重难点知识的展示,我校采用动画形式,化抽象为具象,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实训教学部分,由本校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学生学情拍摄微课视频,便于学生随时学习、反复训练;生产视频资源则由企业提供,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直观地了解岗位技术需求。

完成资源库建设后,我校依托“智慧职教”教学平台,将所开发的教学资源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供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使用。以传感网应用开发课程的“编写程序控制LED交替闪烁”这一内容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例,通过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与展示评价、课后复习与评测三大环节,展示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具体使用。

首先,在课前预习环节,授课教师利用“职教云”平台,开设云课堂,提前将电路分析微课、程序控制电路电平高低使LED灯亮灭演示动画等授课资源上传至平台,然后设计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展开预习。在教学平台上,师生可通过平台与学生互动、为学生答疑,并借助平台及时收集、分析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分析及时调整教学设计。

其次,在课中学习环节,我校主要采用“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第一步,教师创设真实的工作场景,投放“利用实训环境模拟红绿灯交替闪烁效果”的学习任务,分发任务单、工作页和任务完成评价表(表格内容包括技术、规范、态度、协作、素养等),并在工作页上出示“LED1灯连接的是哪个引脚”“本次任务需要准备哪些实训材料”等引导性问题。第二步,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根据任务单要求查阅学习资料,观看微课、动画等教学资源,分析工作任务所需的相關知识和技能,完成工作页的预设问题;教师巡查学生的分析结果,着重检查学生对任务原理的理解程度和实训资料准备的情况,并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做点评和讲解。第三步,各小组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利用“职教云”平台的仿真实训功能,完成实践操作。教学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时既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及时查看学习资料,也可以通过平台及时与教师、同学开展讨论;教师则需要巡堂查验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点检查学生在操作中是否注意安全、规范,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教学资源进行学习。

再次,在任务展示与评价环节,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后,各小组选派代表介绍本组的任务分工、设备连接、实施程序等,展示实操效果。在此基础上,全班学生利用“职教云”平台进行在线投票、评分等小组互评工作,教师则针对各学习小组的团队协作、任务完成情况、职业素养等做出评价。

最后,在课后复习与测评环节,教师通过“职教云”平台发布拓展知识资料和学习任务,布置在线作业,同时监控学生的课后学习过程和情况。

(三)开发模块化应用课程体系

为了进一步发挥“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的育人功能,我校从2019年开始了“平台课+专业核心课+行业实践课”物联网专业模块化应用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具体操作中,我校这样设计教学工作:第一学期、第二学期以平台课程学习为主,主抓公共基础课和1—2门专业课的教学;第二学期、第三学期为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学以岗位工作任务为主线,结合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职业技能竞赛的考查内容,每学期学习1—2门核心课程;第四学期以综合实训课程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为主,在抓实学生实训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考证通过率;第五学期、第六学期为顶岗实习阶段,也即是行业实践课阶段,让学生在真实的岗位工作中提升知识水平与技能应用能力。

实践证明,传感网应用开发“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以典型岗位工作任务为媒介,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工作实训为路径,充分将课程教学、岗位需求、技能比赛、职业技能证书有机融为一体,实现了“1”与“X”的无缝衔接,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杨家旺.“1+X”职业技能背景下传感网应用开发课程标准的分析与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1(6).

[2]陈丽丽,陈世国.“1+X”证书制度下职业院校的书证融通探讨[J].职业教育(下旬刊),2021(1).

[3]马伶伶,张继东.基于专业群视阈下的“1+X”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职业,2019(11).

[4]王雅婧,覃勤.“1+X”制度下“岗证赛课研”会计课程体系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0(11).

[5]李峰.基于“1+X”证书Web前端开发的“课证融合”探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0(10).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1+X证书背景下传感网应用开发‘课岗证赛融合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GXZZJG2019A01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黄家宁(1980— ),广西横州人,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物联网技术应用。

猜你喜欢
课赛等级证书融通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及成效——基于“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的探讨
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课赛”融通课程改革研究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高职英语“课赛”结合中的教学映射
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
高校市场营销专业“课赛”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包罗融通的艺术探索家
论教读与学写的生活化融通
融通生物借直销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