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高效性亲子共读的研究

2022-05-30 10:42徐艳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外书亲子课外阅读

徐艳

在温儒敏教授“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种子”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语文阅读教学已进入“成组文章的阅读、主题阅读、专题阅读、群文组合阅读”新阶段,形成“精读”“略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而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仅仅依赖学校和老师是无法保障的,只有在校内外营造阅读氛围,把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有机整合,让阅读走进家庭,积极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才能共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一、直面问题和现状

古人常说“开卷有益”。读书可使人愉悦,每一次阅读都是与智者的对话和心灵的交流,都能增加文采和才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和理论研究起步较晚。近些年,亲子阅读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师所重视,尤其是新课改大语文观的提出,人们对亲子阅读更加推崇。亲子阅读的落实主要依赖家庭教育,这就导致亲子阅读存在许多问题。如:阅读意识薄弱,理解不到位;阅读面窄,材料选择不到位;阅读量普遍不达标,时间投入不到位;阅读缺乏专业支持,方法指导不到位;阅读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等等。

二、实践中探索,研究中完善

亲子共读活动从2015年开始,整个研究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探索实践阶段→研究总结阶段→完善推广阶段。

(一)在实践中努力探索

1.研读理论,了解现状

笔者大量阅读了国内外有关儿童发展的理论书籍、学术专刊,了解国内外有关亲子阅读活动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国内开展亲子共读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研究指明方向。在此基础上,先对本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孩子阅读量不达标,有的甚至没有亲子阅读的经历。再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访谈、QQ和微信交流,发现家长对亲子阅读的认知水平、重视程度差距大,说的比做的多,陪的比读的多。

2.理论引领,达成共识

通过“致家长一封信”、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小学阶段亲子共读的必要性,提高家长对亲子共读的认识,获得他们的认同与支持。

3.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在班级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表扬爱读书的学生和家长,树立亲子阅读的榜样。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利用课间和学生一起读课外书,让课外书走进学生的生活,让阅读成为学生每天生活的一部分。

4.从国学经典入手,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刚开始,亲子共读活动阅读书目主要是国学经典类书籍,有《三字经》《论语》《小学生必背古诗词》《成语大全》以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根据学生的年龄段向家长推荐一本国学经典,制订每天的阅读量化表,由家长和孩子共读,分小组定期交流,并把交流的内容反馈给老师,以便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亲子共读计划。每读完一本书,老师便组织学生和家长开展相应的展示活动,如知识竞赛、有奖问答等,并对表现优秀的家庭进行奖励。同时,还邀请本地有影响的教育专家、语文特级教师来为家长和学生解读经典,为亲子共读提供专业支持。

(二)在研究中不断总结

围绕“保证亲子阅读长期、有效地开展”这项研究,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积累,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共读模式,可操作性强,效果显著。

1.举行共读仪式

班级第一次开展亲子共读活动时,先要举行共读仪式,包括命名(如“悦动”读书沙龙,“郁文”亲子阅读会等),班徽设计,分组情况,活动内容、要求、注意事项等。仪式感有助于家长和学生认真对待亲子共读活动,从内心重视这项活动。

2.共读形式与要求

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读书QQ群或微信群。群内成员根据自己家庭的特点,结合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6人。每个小组一次选择一套(本)图书,家长和孩子每天共读,完成老师制订的助读单,7—10天进行一次小组交流分享。每次交流时选出一名主持人,可以是家长,也可以是孩子。小组交流是围绕助读单的内容进行,可以针对书中的某个章节、某个人物发表自己的想法;交流形式多样,可以开展辩论赛、有奖竞答、情景表演;交流地点灵活,公园、社区、教室皆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活动,彼此之间互相督促,每天的共读时间和阅读量也有了保障。

3.推荐共读书目

老师给家长推荐合适的课外书,帮他们解决“不会选书”的问题。先通过统编教材推荐、专家建议、《人民日报》和新华书店推送等各种渠道,收集有关课外阅读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再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已有水平推荐有关书目。推荐共读书目分层进行。

(1)小学低年级阶段亲子共读可以背诵《三字经》《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等经典国学,可以读绘本故事《窗边的小豆豆》《怪老头》等。这些文学作品贴近心灵,更能清晰地向学生展现人生的意义。

(2)中年级阶段的学生阅读量大了,可以向家长提供亲子阅读书目的大概范围。比如选择获得“凯特·格林纳威奖”“国际安徒生奖”“纽伯瑞奖”的作品,具体哪一本(套)不规定。

(3)从高年级阶段开始,向学生推荐共读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具体从哪一本开始,每个共读小组都是经家长和学生共同商讨决定。

在给不同年级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时,力求做到现代与经典相结合,人文地理和自然科学相结合,中国和外国相结合。保证亲子共读图书的经典性、多样性、时代性。

4.添置课外书

家长根据老师的推荐,结合自己孩子的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购买途径,建议家长最好购买正版图书。

5.制作助读单

为每个小组的每套(本)课外书制作助读单(有时叫导读单,有时叫解读单)。根据课外书类别和主题的不同、学段的差异、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助读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也是不同的。有绘制思维导圖的,有预测故事的,有表达读者看法的……也可以关注文本内容,关注表达方式,关注文本的情感色彩。每张助读单的设计都体现了阅读的趣味性、层级性以及跨学科的融合性。有了助读单,家长指导孩子阅读有了方向和方法,避免了共读流于形式,亲子共读变得既有趣又有效。

6.小组交流活动记录与展示

由家长记录每次小组交流的过程和内容,并进行拍照或录视频,再制作成简报上传到读书群展示。班级设立“亲子共读奖”,根据每个小组的共读活动情况,每学期给亲子共读完成出色的家庭颁奖,充分调动家长和学生共读的积极性。

7.图书的循环使用

每个小组的课外书读完后,便与其他小组交换图书,开始新一轮亲子共读。除了小组之间的图书共享,还有班级之间的图书共享,甚至和结对学校之间开展赠书活动,让图书得到最大限度使用,使学生乐于分享,同时也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負担。

8.亲子共读追踪观察

对部分参加亲子共读活动的学生进行追踪观察,了解他们在初中、高中的语文学习成绩,以及其他学科成绩。

(三)在完善中积极推广

1.家校合力,共促发展

随着亲子共读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家庭和学校逐渐形成合力,家长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促使共读活动更加完善。亲子共读活动流程在原来的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导读课、解说稿、小组交流流程设计等,使亲子共读活动更加严谨,操作性更强,亲子共读的高效性得到了有力的保障。

2.开展活动,弥补缺失

在班级开辟图书角,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弥补了因家长的职业、水平等原因而无法参与亲子共读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上的缺失。

3.推广研究成果

亲子共读研究成果首先在校内推广,接着向同城区的兄弟学校推广,最后向教研片的农村学校推广。

4.成果展示,获得成就感

每一学期结束,班级专门举办一次与亲子共读内容相关的比赛或展示,邀请学校领导、有关专家和家长参与。比如,成语大赛、古诗词大赛、论语大赛、经典诵读展演等,将学生写的整本书的读后感编辑成班级报纸专刊,组织与读书活动相交融的户外活动等等,为亲子共读提供展示的平台,提高家长和学生的成就感、幸福感。

三、亲子共读研究初见成效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在开展亲子共读研究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一定的共读流程

举行开班仪式→建群分组→推荐共读书目→添置课外书→制作助读单→小组交流活动→制作活动简报→展示活动→图书循环使用→追踪调查。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通过亲子共读活动,学生养成了热爱阅读、快乐阅读的良好习惯。参加亲子共读的学生课外阅读量远远超过同龄人。

(2)随着亲子共读活动的开展,可以进行“以读促写”训练,还可以组织学生办班报、写读书笔记,使学生的习作能力得到提升。到了中高年级,参加亲子共读的学生有的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有的在各种征文比赛中获奖等。

(3)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有的学生自从参加亲子共读活动后,学习成绩逐年上升。到了高年级,这些学生无论是综合素质,还是学习成绩都成为同年级的佼佼者。

3.提升家长素养

在亲子共读活动中,家长的成长也是显著的。在专家的引领和老师的指导下,他们不仅自信满满地主持读书交流活动,还学会了为孩子选书、设计助读单、制作小组交流简报……他们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交流,一起写读书笔记。他们从开始的共读参与者,逐渐变成共读活动的设计者。

4.助力教师成长

在开展亲子共读研究过程中,老师不仅是教育者,也是研究者,更是阅读者。开展亲子共读研究,有助于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走得远且深,提升职业幸福感。

四、关于亲子共读研究的反思

在亲子共读活动开展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老师既要完成常规的教育教学活动,还要利用工作之外的时间组织、指导亲子共读活动。这给亲子共读的推广造成一定的阻力。

小学阶段的亲子共读可以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崇尚知识的情怀,锻炼学生辨析、推理、归纳、演绎能力,丰富想象空间,进行文化积累和人文熏陶,为他们的一生埋下幸福的种子。

作者简介: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繁阳镇城关一小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课外书亲子课外阅读
爱看课外书的我
课外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