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芹 陈红
【摘要】统编教材低年级的童话故事有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提升儿童的思维能力。根据低年级童话故事的特点,本文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式教学:品词析句,领略语言美;创设情境,感悟情趣美;内化语言,设计梯度练笔;巧用支架讲故事,提升思维力。
【关键词】统编教材,童话教学,策略
走进低年级课堂,只要教师说句“我给你们讲个故事”,学生们立刻欢呼雀跃,十分期待地看着老师。为什么故事能这么吸引学生?因为故事大多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塑造饱满,有些故事充满了奇思妙想。在低年级统编教材中,关于童话故事的课文有29 篇,童话故事教学可以称得上是重中之重。与童话故事在统编教材中的突出地位和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相比,教师对童话教学的认识与研究却十分有限。如何上出童话应有的“童味”,让学生在童话阅读中最大化地汲取语言营养,接受审美的熏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童话教学的价值
童话故事不仅能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通过学习国内优秀教师的课例,再结合自身实践,笔者认为,童话教学的价值大致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童话故事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童话故事的语句反复、悬念设置等符合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
第二,童话故事的情节有利于培养儿童的想象力。童话故事的情节光怪陆离,多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彰显其语言美、意境美、情节美。教师在教学时可据此培养儿童的审美及想象力。
二、童话教学的策略
1. 品词析句,领略语言美
童话的语言贴近儿童的语言。教师在低年级童话教学中引导儿童感受故事的语言美,可以从词语和句子入手。如《小蝌蚪找妈妈》中的“迎、追、叫”等,把小蝌蚪活泼可爱又着急寻找妈妈的样子表现了出来。童话故事常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形象,教学中该如何处理对话,是需要一定的阅读指导艺术的。如学习《狐假虎威》中老虎和狐狸的对话,可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然后开展小组合作,点拨学生对“扯着嗓子”“敢吃我?”等表现狐狸说话语气和神态的句子进行探究,并由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展示,教师相机评价。读不能毫无章法,教师要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加入自身的情感及对文本的理解,让他们体验、感悟语言之美。
2. 创设情境,感悟情趣美
要想让童话教学充满童真童趣,激起学生阅读童话的兴趣,就要结合文本,恰当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分角色表演等,体验故事中独有的情趣,让学生真正地喜欢上童话。
笔者曾听过多节《蜘蛛开店》的课,但印象最深的就是每节课上,执教者都想盡办法通过分角色表演朗读,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趣,却看不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去体验文本语言的秘妙。这种设计,看上去热闹,其实只是浅表层的体验。例如,文中蜘蛛“向上一看”“吓得匆忙跑回网上”等,如果通过肢体语言体验,一定会趣味无穷。在品读这些词句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用手代替蜘蛛,把手平放在课桌上,模仿蜘蛛向前爬行,体验它在爬行途中那种努力“向上一看”的感觉。这样的教学是根据童话的特点而教的,是根据文本而教的,不是只有表面热闹的分角色表演所能替代的。
3. 内化语言,设计梯度练笔
富有想象力是童话的基本特征。在童话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抓住文本中的留白,通过仿写、续编等,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随文仿写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一种很好的练笔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巧妙架设台阶,循序渐进地推进,引导低年级学生有梯度地练习仿写,慢慢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如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的课后习题,让学生借助插图仿照课文中句子“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说一说苹果。这样的练习题,在例子、插图的帮助下,让学生的仿写变得容易多了。笔者结合《荷叶圆圆》中的插图,让学生仿照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来写一两句话。如“夏天的池塘里,碧绿碧绿的( ),粉红粉红的( ),美丽极了!”这样由短语到句子的学习设计层层推进,富有层次感。
低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他们一旦进入童话的世界,小脑袋里便会冒出很多“假如”,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续编童话。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课后习题要求续编故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如何让续编的内容有意思?有研究者是这么解释文本的:“蜘蛛的‘小对‘大(河马的嘴巴)、‘小对‘长(长颈鹿的颈部)、‘小对‘多(蜈蚣的脚)。以此类推,续写部分该是‘小对‘什么?即使想到了‘什么,那么蜘蛛该编‘什么,顾客又该是‘什么动物?”[1]在这样的启发下,笔者对本课的续编有了新的认识,并根据课后习题设计了续编学习活动:“若蜘蛛继续开店,他的经营范围会有什么变化?河马、长颈鹿等小动物会为他开店支什么招儿?”接着再通过“看看谁的金点子新颖、与众不同”进一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也正因为有了这样开放性的设计,才有了学生的奇思妙想:有的认为小动物可以建议蜘蛛根据动物们的身材大小和体形特点来收取费用;有的认为蜘蛛可以招聘合作伙伴,开编织厂。
4. 巧用支架讲故事,提升思维力
低年级课本中讲故事的方法是多样化的,有借助插图的,也有借助示意图的,还有借助相关词汇的,这些也是学生复述故事的重要支架。在课堂中应该怎样运用好这些支架,帮助学生讲好故事呢?
第一,借助反复讲故事。反复结构是童话特点之一。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反复的特点。比如,在介绍《小毛虫》的故事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提示图,根据小毛虫逐渐变成茧,再变成蝴蝶的变化过程讲故事。又如,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中“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了才爬回去”出现了三次,引出了三段对话。教师在教学时可先读一次重复的情节,指导学生感知人物的特点,从对比中发现内容的差异,再把三次的内容串连起来讲故事。
第二,借助提示讲故事。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训练的重点是“借助提示讲故事”。《蜘蛛开店》课后习题中的示意图就是很好的提示。该如何让示意图“活”起来?教师可以将这些示意图转化为简笔画、贴图、词卡等相结合的形式,形成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把连接词卡的线想象成蜘蛛织网时吐的丝,三条丝就是文中的三个故事。讲故事时,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根据提示讲故事;接着让学生到台上展示第一个故事,教师适时给予评价,学生可以借助夸张的语言、恰当的动作等讲故事;最后,把第一个故事与其他两个故事进行比较,找出三个故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找出故事结构的特点:每次开店卖什么—迎来了哪些顾客—结局怎么样。这种有梯度的设计,不仅让学生轻松地学会了讲故事,还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童話故事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第三,借助插图讲故事。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初步的抽象思维发展,借助课文中形象的插图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梳理故事情节。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课后习题中的五幅插图,呈现了小蝌蚪长成小青蛙的变化过程。五幅插图在课文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学生讲故事指明了方向。在教学时,教师可先展示这些插图,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进行想象,进而根据这些插图用自己的话将小蝌蚪变成小青蛙的过程讲明白,帮助学生梳理故事情节。
三、童话教学策略引发的再思考
利用想象,启迪学生思考童话源于现实世界,又高于现实世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阅读表演等方式了解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续编或仿写故事,训练其思维能力。
借助情节,提升阅读力。童话的情节是组成故事的主干,忽视情节的童话教学,既达不到理解童话故事的目的,也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品味童话故事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读写结合,引导学生积累素材。学生通过大量阅读童话故事可以积累丰富的文字素材,并提高写作能力。通过创作童话故事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设计拓展童话故事的环节,让学生续写故事,不仅有利于调动其知识储备,也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调动兴趣,扩大阅读范围。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但充满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在其学习童话的过程中满足他们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的需求。但童话阅读的生命力并不应当仅停留在课堂上,还要借助课外阅读。可采用布置阅读任务的方式,来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认识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激发他们学习童话故事的兴趣。
童话教学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在有意思地品读、讲述、表演、创编过程中,感受童话的奇妙、语言的趣味。
参考文献
[1]祁智. 童话教学的典型问题透视与突破——以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201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