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育人 以文化人

2022-05-30 07:57杨再隋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段语言文字课程内容

杨再隋

面向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置身不断变革的社会大环境,在课程改革的紧锣密鼓声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正式颁布了。这是我国语文课程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的事件。由于“课标”是指导教学和学业评价的依据,也是编写教材的依据,所以认真学习、深入领会“新课标”的理念和策略,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当下的必修课。

“新课标”在2011年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表明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新课标”完全认同2011年版课标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即“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性学科,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新课标”基本沿用了2011年版课标的提法,即“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两相比较,新课标补充了一些新的内容,更全面、更准确地阐明了新时代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新人,学生从小应打下什么基础。“新课标”还沿用了2011年版课标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的理念。老师们耳熟能详的2011年版中的金句,也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如“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等等。其他,如学段要求基本不变。以第三学段为例,“新课标”对学生识字能力的要求和2011年版课标要求相同,即“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感受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体会汉字蕴含的智慧”。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也差别不大,即“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课外阅读量和2011年版课标的要求完全相同,即“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新课标”对习作的要求,与2011年版一样,表述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其他条目的表述大同小异。

语文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词汇的变化,常常反映社会思潮的流向。“新课标”是课程改革与时俱进的成果。2011年版课标自颁布以来,经受了教学实践的检驗,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但由于我国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各地学情差异很大。据查,在大部分乡镇学校“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形同虚设。因此,“新课标”在学段要求中,把口语交际并入“表达与交流”。将“综合性学习”并入“梳理与探究”。我认为这样安排符合实际,也是可行的。

除上述微调外,“新课标”将学段内容从学段要求中剥离出来,将2011年版课标中的“学段目标与内容”改为“学段要求”,分设四个栏目,即“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一以贯之。当然各年段要求均采用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螺旋发展的进阶式,不搞跨越式,不上陡坎子。

“新课标”借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做法,新设“学业质量”栏目,对学业质量标准做了具体的描述,使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业成绩有较准确的清楚认知。何谓学业质量?“新课标”指出,“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有人说,学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学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有时,老师们发现五年级学生作文比六年级学生的作文要好,竟说不清到底为什么。我想,如果我们对学生课程学业成就的表现特征心中有数,就能查漏补缺,避虚就实,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以上只是对这次课程修订的表层现象作了简略的叙述。探究新课标的新变化,必须深入地领会课程理念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精神。理念是课标的指导思想和实施课标的基本原则,是整个课程标准的中枢神经和指挥系统,最能体现课标新变化的正是在课程理念中。那么主要有哪些变化呢?

一、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以语育人、以文化人的功能

“新课标”借鉴普通高中语文课标的成果,同样提炼了四个学科核心素养,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将“文化自信”置于首位,在于强调学生通过语文学习,热爱语言文字,热爱中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内容应占课程内容的60%~70%。为此,在单列的“课程内容”中,罗列了上述各类文化的主要内容。“课程内容”也不排斥反映世界文明优秀成果的外国文学名著、科普科幻作品、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以及反映自然和生活等方面的应用、说明、记叙类作品的内容,大约占课程内容的30%~40%。旨在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确立文化自信,进而培养民族自豪感。让凝聚着民族精神和智慧的中华文化渗透在学生的血液里,融化在学生的灵魂中。学生有了文化自信,自会产生学习文化的动力。由于核心素养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文化自信导致的文化自觉,必将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高及审美创造能力的发展。

总览“新课标”,“育人”贯穿于所有环节之中。但是,语文课程中的“育人”,不是脱离课文的“说教”,而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感染和情感熏陶,在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自主实践中进行。

二、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让语文核心素养学科化、具体化和情境化,使课程目标得以落实

以学习任务群来呈现语文课程内容,是“新课标”一大亮点。“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学习任务群分为“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相互关联,逐层递进,反映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路径和基本规律。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主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积累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形成良好语感,发现汉字的构字组词特点,掌握语言文字运用规范,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奠定语文基础。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则是引导学生进行“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要求学生通过倾听、阅读、观察,获取、整合有价值的信息,根据具体交际情境和交流对象,清楚得体表达,有效传递信息,满足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交流沟通的需要。

“拓展型任务群”主要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从基础型到发展型再到拓展型,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分解任务,细化内容,层级分明。这样,不仅有利于课程目标、学段要求的落实,而且为学生质量描述和课程评价提供了依据。

三、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课标”将课程实施中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并列,在我国课程发展史上是一个创举。在高中课程标准的审议修订会上,课程专家们反复强调“学生的自主言语实践应置于真实的语言情境中”。说明在真实的语境中,为着交际的需要而进行的语言实践,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言语实践。这些年来,课程教学论的研究重点,除了“学生主体”“教学过程”等等之外,对教学情境的研究也受到特别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依托文本创设情境,怎样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又如何启发学生梳理境脉,让境脉的流向和思绪的延伸并行不悖,从情境交融到情理融合,以“动情”促“明理”,这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流程。这一切都是以语言为载体,都需要语言的调节。这样,不仅丰富了情感,活跃了思维,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言语实践的效率。

针对当前语文课程实施现状,学生常常在自认为虚拟的情境中,假戏“真”做,装模作样,煞有介事。其实是虚以应付,虚情假意,言不由衷,口是心非。这不仅是言语品质的问题,也是人格品行的问题,有悖于“以语育人”的目标。

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言语自主实践,依然要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是前提,合作是自主合作,探究是自主探究;合作是过程,言语实践需要在合作中相互交流,在合作中彼此倾听,在合作中实现智慧互补,资源共享;探究是运用已知对未知世界的发现、探索和研究。对小学生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勤于思考,乐于实践,勇于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四、把“审美创造”提炼为语文核心素养,彰显了语文自身的特色,提升了语文课程的品位,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容

“新课标”指出:“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含文章)以其“音韵之美”“节律之美”“形象之美”“情境之美”“意蕴之美”,彰显着特有的魅力,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受到美的熏陶,感受美的魅力,获得美的愉悦,萌生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和运用语言文字去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也有助于发展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能力。所以,“新课标”在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要求:“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这是“新课标”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要求。小学生应从爱美、感受美做起,逐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不斷提高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课程理念中还有“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和“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内容虽各有侧重,但最终都指向以语育人,以文化人。

最后,我引用“新课标”新设计栏目“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的一段话和老师们共勉:

从新时代教育变革的总体方向和要求出发,明晰语文课程修订的背景和价值。要强调语文课程的素养导向和育人价值,明确语文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学业质量等部分的内在联系。要将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方法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以课程内容及其组织形态的变革推动语文教学方式的变革。要关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知识和新业态,增强培训内容的时代性。

课程改革的得失成败,关键在教师。值此“新课标”颁行之时,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

领会课标的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结合

校情学情,创造性地贯彻实施新课标,决不

让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成为被“新课标”遗忘的角落。■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学段语言文字课程内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