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会遇到许多重要的“贵人”,成尚荣先生就是我的“贵人”,先生是我的精神导师。
他今年已81岁的高龄,但仍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身材挺拔,思维活跃,记忆力超群,被誉为教育界的“传奇”。我从1988年认识成先生,至今已经31年了。31年来,成先生一路指点我,引领我,鼓舞我,鞭策我走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
一
1988年11月,我有幸参加江苏省首届青年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路过关斩将,代表镇江市参加全省大赛。比赛地点在仪征工业园区。我只身一人赴仪征参赛,凭借《小溪流的歌》一课获得评委的高度认可,获得一等奖,并上了展示课。当时的评委有斯霞、李吉林、袁浩、朱家珑等语文界著名专家,还有成尚荣、袁金华、郑君威等省教育厅、省教科所的著名学者。我就是在那次大赛中认识了成尚荣先生。那时成先生英俊、潇洒、双眼炯炯有神,透射着智者特有的光芒。我是初出茅庐的无名小辈,他已是大名鼎鼎的学者。我对他只有仰视、崇拜。那时成先生给我的感觉充满威严,可敬可畏,但没有亲近感。
对成先生态度发生改变是一次参加省厅会议。会议间隙,成先生来到我的房间。他一身西装,精神焕发,手里拿着条领带。成先生一进房间,就对我说:“小孙,你帮我打一下领带。我看你衣服上的领带,结得很好看。”我有些受宠若惊,成先生原先威严的形象一下子变得亲切起来,仿佛是身边可以亲近的长者和朋友。我帮先生打好领带,先生高兴地对我说:“你的课上得很好,衣着也很得体,有风度。好青年要有追求,希望你能像斯霞、李吉林老师那样,做江苏小语界的名师。”先生话虽不多,但在我内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一转眼,2003年我调到省城北京东路小学任校长,和先生同居一城,请教的机会多了起来。我有非常深切的体会,只要我有需求,先生即便再忙,也要挤出时间来指导,或亲临学校,或让我到他府上,没有一次拒绝或推辞的。这让我十分感动。
大约是2004年,我到省城工作一年左右,小语界一些朋友要我提出语文教学的主张。我颇感犹豫,因为自己深感学养不厚,理论不足,难以支撑自己的主张。再加上刚到不久,就提出自己的所谓主张,好似不妥。正在彷徨之际,偶遇先生,我谈了我的顾虑,先生听后,立即正色回答:“这有什么顾虑的?提出自己的主张,是一位名师成熟的表现。你工作已经20多年,在小语界有这么大的影响,理应有自己的主张。再说了,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也是逼迫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提炼,不断总结。这于己于人都是好事,为什么不做呢?我支持你!”
得到先生这么坚定的支持,我心中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当时学校要改建门厅的新校舍,五六年级学生都在49中过渡。我准备上一堂新课《二泉映月》,试教时,我邀请了先生和一些志同道合的老师共同来听,并就“情智语文”做一个小型研讨。
记得上课那天,先生如约而至。依然衣着整齐,头发一丝不乱,目光炯炯发亮,腰板挺拔,精神饱满。他认真听了我两堂课,课毕,我们一群人聚在简陋的小会议室内,就我的两堂课和“情智语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先生仔细倾听每个人的发言,时而注目凝望,时而侧身思考,时而低头在本子上写几笔。等每个人都充分讲透之后,先生谈了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孙双金老师今天用《二泉映月》两堂课来探讨‘情智语文的主张,很有意义。关于这两堂课,大家都谈了很好的意见,下面我重点谈一谈对‘情智语文的理解。
其一,情感:儿童发展、儿童语文学习的动力密码。
其二,智慧:儿童发展、儿童语文学习,心智成长的密码。
其三,情智共生:直抵儿童精神发展的核心。”
接着先生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层层剥笋式地对“情智语文”作了深入的理论阐述。什么叫“聽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什么叫“醍醐灌顶”,我当时真切地感受到了。望着先生清瘦的脸庞,睿智的目光,听着先生充满哲思的话语,我的内心敞亮起来了,对“情智语文”追寻的步伐也越发坚定了。
2006年第12期《语文教学通讯》刊发了我的“情智语文”专题,其中在“专家评说”栏目中,成先生撰写的《“情智语文”的核心价值与现实突破》一文,表达了他三个鲜明的观点:
1.“情智语文”与“语文就是语文”在语文本质与边界的坚守中寻觅,从教学见解走向教学主张。
2.情智共生:用语文的密码开启儿童的心智之门,直抵语文教学精神文化的核心。
3.孙双金:在“情智语文”中,用语文的方式让学生过有意义的文化生活,有效地完成语文的“独当之任”。
至此,我正式在小学语文届提出了“情智语文”的教学主张。如果说,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迈出了比较重要的一步的话,那成先生就是我重要一步的重要他者。
三
时间到了2009年。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尤其是语文教学,国人尤为重视。可是雷声大,雨点小,不见多少起色。我作为从教近30年的老语文教师,面对这样的现状,也是忧心如焚,思考着如何走出一条新路来。
那一阵我认真阅读了王丽女士主编的《名家谈语文学习》,商友敬先生主编的《过去的教师》,朱自清先生谈语文教学的专著,叶圣陶、夏丏尊主编的民国时期的教科书。走进历史,让我们的语文目光更加深远;走近名家,让我们的语文思想更加清醒。渐渐地,从名家名篇中,我发现了当代语文教育的弊端:
弊端之一:“教什么”错了。我们一直以为儿童认知水平差,应该从最浅显的教起。结果解放以后,甚至从“五四运动”以来,我们就远离了语文经典,轻慢了经典,甚至丢弃了经典,转身亲近通俗,亲近白话,亲近浅显。于是,我们的孩童从启蒙阶段就变成了通俗,变成了浅白。你第一眼看到的是经典,学习的、亲近的是经典,你就变成了经典。你第一眼看到的是通俗,学习的、亲近的是通俗,你就变成了通俗。这是真理!亘古不变的真理。
弊端二:“怎么教”也错了。“五四运动”之后,国门打开,引进了“德先生”和“赛先生”,于是乎,我们就认为民主科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分而析之的科学方法用在理工科上是好方法,用在中国汉语学习上就用错了地方。中国汉语学习讲究日积月累,讲究熟读成诵,讲究涵泳感悟,但近代以来,我们一直用讲解分析法代替了,于是乎语文课就成了分而析之,讲而解之,甚至变成了“肢解式教学”。
找到弊端之后,我对症下药,建构自己的校本教材,以三块“大石块”——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和儿童文学经典来建构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体系。教材雏形一出,即得到部分专家的好评。为了经得起学界的质疑,我决定请部分专家给予论证。
那一天,在我们的四楼小会议室,我们请了几位专家论证指导。有我的前任校长、德高望重的袁浩先生,有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祁智先生,有国学研究专家戴传江先生,有南师大儿童文学研究专家谈凤霞女士,当然也有我敬仰的成尚荣先生。
专家们各抒己见,充分肯定了我对校本教材的架构,同时也提出了十分中肯的建议。譬如,如何让国学经典用儿童的方式让孩子亲近?如何选择古体诗歌和现代诗歌,比重如何处理?如何精选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进入教材?等等。在研讨会临近尾声的时候,成先生提出了一个问题:“给这套校本教材起个什么名字呢?”
有的说:“叫情智校本教材。”
有的说:“叫经典校本教材。”
成先生发言了:“我起两个名字,一个叫‘种子语文,这是在儿童阶段播下经典种子的语文,种子是能生长的,是能带得走的,是有生命力的。另一个叫‘13岁以前的语文,13岁是心理学上的概念。13岁以前是儿童时期,叫‘13岁以前的语文,说明它是儿童的语文,是为终身奠基的语文,是能够生长的语文。”
先生的发言总能让人眼前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因为他的语言充满了思想的内容,包含着哲理的思考,又恰当地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充盈着诗情画意。好一个“种子语文”,好一个“13岁以前的语文”!
2009年下半年,我在《人民教育》发表了《13岁以前的语文——重构小学语文教学的体系》,文章一经发表,便在小语界产生了比较大的反响。《小学语文教师》以《童年的语文》为题转发此文,编辑部很快收到大量读者来电和来信,对文章的观点给予充分的肯定。编辑部李振村主编还特地打电话向我祝贺。当然,我也听到学界一些质疑的声音,譬如,如果这样,把国家教材置于何地?小学生读国学是不是复古?是不是又回到死记硬背的老路上了?“国学”这个概念成立吗?站得住脚吗?等等。我知道这些质疑都是善意的,都是为了让我们的思考更深入,更成熟。但是当现实的成果评奖遭遇挫折时,我的内心还是有波澜的。每当这时,成先生就鼓励我们:“不要气馁,要相信自己,相信这条路走得是正确的。探索的道路怎么会一帆风顺?怎么会一马平川?多听一些反对的声音不是坏事,能让我们更清醒,更理智,更全面地思考‘13岁以前的语文。我相信你们的课题是有价值的,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先生的话是我们的定心丸。
四
2011年12月,我参加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工程培训已整整两年了。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每位培养对象必须举行中期成果展示活动。
“情智教育”研讨会如期举行。內容有四大板块:第一板块是我的主报告“情智教育:在探索中前行”;第二板块是情智课堂展示,有我的“儿童诗”教学,还有我校语文、数学、综合教师课堂展示;第三板块是我们全省小学校长组的校长和我校青年教师的两场沙龙研讨;第四板块是专家论坛。邀请参加指导的专家有我们校长导师组的金生鈜教授、吴永军教授、袁浩校长,另外我也邀请了成尚荣先生、朱家珑先生和叶水涛先生。
那一天,我校容纳300多人的阶梯教室济济一堂,高朋满座。会场舞台大红色背景板上写着“情智教育研讨会暨苏南五校联盟大讲堂”。南京兄弟学校领导老师来了,苏南五校联盟学校(苏州吴江盛泽小学、无锡师范附小、常州局前街小学、镇江中山路小学)领导老师来了,外省市的友好学校领导老师也来了。
我首先在会上做了“情智教育:在探索中前行”的主旨演讲,讲了五个方面。1.我们为什么提“情智教育”的办学主张;2.“情智教育”:我们的理解与追求;3.我们的管理理念;4.我们的领导策略;5.我们的情智课堂。这五个方面我引用了我们的八个教育故事,以叙事性为主加上适当的理性阐述成为我演讲的总体风格。
演讲结束之后,我随即上了一堂现代儿童诗的展示课。课上我把教师藏起来,把学生推到课堂中央,让学生尽情地展开丰富的想象,选用最美妙的词语描述“阳光在溪上”奔跑、跳跃、旋转、飞舞的情景。课堂上学生的心灵敞开、思维活跃,想象的火花四射,博得听课老师和专家阵阵热情的掌声。
在专家评论环节,金生鈜教授首先做了《情智教育的理想、诗意与价值》的点评。本来安排成先生是压轴发言,可等到金先生发言快结束时,成先生突然转过头来对我说:“我想接着金教授的讲话,第二个发言。你帮我调整一下。”
我连忙调整专家发言顺序。金教授刚走下讲台,成先生就精神抖擞健步走上了讲台。他静静地扫视一下会场,会场上鸦雀无声。先生一开口就吸引了全场:
“我不是孙双金的导师,但是我是孙双金的好朋友。在和他的接触中,我向他学习了很多的东西,因而也有很多的感想。孙双金对情智教育有一个非常动听的比喻,叫作‘北小这棵大树上长出的一片新的枝芽。这是他的谦虚。但是我想说的是,枝叶是这棵大树上生长出来的,不过新生长出的枝叶给这棵大树又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先生侃侃而谈,他谦虚地讲了三个观点:
第一,孙校长今天所介绍的情智教育定位更加准确,更加深刻,核心问题得到进一步彰显。
第二,孙校长今天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表达风格,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第三,孙校长情智语文带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
他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也对我们提出两条建议:
第一点建议是关于智慧和情感的关系问题须进一步厘清。
第二点是情智语文还要进一步找到理论依据。
先生特别推荐接受美学,希望我们在接受美学中找到新的理论支撑。
看着先生在台上滔滔不绝的深刻论述,看着先生深邃的目光、花白的头发,我感慨万千。
先生总是在我人生的节点上关注我,支持我,鞭策我。从情智语文,到“12岁以前的语文”(首发《人民教育》时用的是“13岁以前的语文”,后来根据小学生12岁毕业,以及卢梭人生四阶段理论,正式命名为“12岁以前的语文”),到情智教育,到前瞻性项目的申报……一路走来,一路陪伴,一路引领。颜回对孔子情不自禁地赞叹:“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先生在我心中何尝不是如此呢?
先生之德,高山仰止;先生之智,浩浩荡荡;先生之风度,令人神往。■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