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健
摘要:学校德育生态是教育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减”政策的实施,必然会给学校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也将会逐渐形成新的德育生态。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从整体设計、法治教育、育人形式和思政课程等方面着手,为重建学校德育生态而探索实践。
关键词:德育生态;德育工作;思政课程
“双减”政策的落地,使教育生态发生了积极变化,这也必然会促使学校德育生态的重建。华东师范大学李家成教授指出,“学校德育生态”这一概念聚焦的是学校德育生活的复杂状态, 是指在具体的学校生活中作为复杂系统而存在的学校德育系统。既然是生态,它必然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关系网,而不是单一存在、零碎分布的。学校德育生态的建构非常复杂,受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班主任、学科教师、学生、家长等因素的影响。在当下,教育已经处于转型、变革时期,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核心素养是教育的育人方向。如何建构新型学校德育生态,占领德育新高地,这一问题应引起广大学校管理者的深思。
一、加强整体设计,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德育框架
规划学校发展是校长应具备的专业职责之一。校长对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往往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发展。正所谓“战略决定未来,目标引领方向”。学校的德育工作虽然需要在上级教育部门的指导、引领下开展,但是德育工作不只是为了完成上级各部门下达的任务,学校管理者应有自己的思考、定位和发展。如果一个学校的德育工作只是疲于应对、应付各项“事”,而忽略了工作中的“人”,它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德育系统。因此,学校管理者需要加强整体设计,对德育工作有切合校情的上位思考。
坚持以学生为本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工作原则之一,也启示我们要将学生作为德育生态重建的中心。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一年、三年乃至五年的工作框架,从而逐渐形成校本德育工作模式。整体设计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指南、方案,是学校有序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思路。例如,依据学生成长中需要处理的关系,形成以“学生自我”“学生与他人、家庭的关系”“学生与社区、社会的关系”“学生与国家的关系”和“学生与国际的关系”为主线的框架;同时,在这样的框架图中巧妙融入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从而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好地有序、稳步、逐层推进。
此外,学校还需按照整体设计提前谋划好每学期、每学年的德育项目,围绕每个项目进行主题化、序列化实施,并在各项目中与上级工作任务融合、与校本德育工作融合。这样既可以完成上级任务,防止形式主义,又可以开展学校的德育研究,形成本校的德育特色。例如,我校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主线,将每月主题确定为“9月——启动月”“10月——展示月”“11月——风采月”“12月——艺术月”“3月——公益月”“4月——科技月”“5月——读书月”“6月——励志月”。在每个主题月中,我们将爱国主义、法治、安全、科技、体育、卫生健康、心理健康等教育活动融入其中。
具备适切性和前瞻性的整体设计是学校“脚踏实地”发展的需求和“仰望星空”的追求,它就好比是学校发展的“总开关”,控制、影响着学校每一项工作的运行。德育生态的建构需要整体设计,只有围绕主体、依据主题、形成主线设计的德育工作框架,才能让学校德育工作有的放矢,才能让德育工作不游离、不偏离。
二、强化法治教育,完善以制度为依据的管理机制
法治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目前,未成年学生违法犯罪率逐年上升,在令人震惊的同时,也让人陷入沉思。从不少案件中我们可以发现,部分学生缺少法治意识、纪律意识,对于生命、规则缺少敬畏之心。究其原因,与部分学校对法纪教育不重视、走形式,对学生已形成或可能形成的违纪行为漠视、放任有关。因此,法治教育应成为德育生态优化的重要方面。
法治教育的起点在于纪律教育。学校首先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制订本校的校规校纪、违纪处分办法等制度,形成人手一本的纪律手册,从学校纪律层面为学生划定“红线”。同时,还要用好这本纪律手册,在新生入学时“学法”,在大会小会中“讲法”,在处理违纪时“用法”,从而逐步形成人人“尊法”的氛围。
当然,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光靠一本纪律手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管理者、班主任的不断宣传强化,配以一定的道德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校存在着违纪学生“区别对待”“特殊处理”等现象,这影响了学校纪律的权威性;一些学校还存在“校长说了算”“领导说了算”“老师说了算”等情况,这制约了法治教育的实施。所以,学校要从学生的一日行为常规入手,将行为准则细化、柔化;要把违纪学生的处理作为制度建设的关键,如依据《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明确惩戒对象、惩戒形式、惩戒内容,规范惩戒的流程,给予学生申诉的权利。因此,要强化学生的法纪教育,学校必须依法治校,班主任必须依法治班,学科教师必须依法从教。
制度是学校管理的重要保障,而适用于学生层面的校规校纪又是学生行为的导向,发挥着规范和保护的作用。这是构建法治学校的基础,也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根基。学校要重新梳理校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及时修改、完善,形成一套科学的、合法的管理机制,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保障。
三、丰富育人形式,构建以活动为载体的工作路径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曾说:“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教育远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它还在于唤醒、鼓舞和灵魂的感召。”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这就需要学校寻找一个适合学生的载体,而活动育人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且行之有效的路径。李家成教授也指出:“‘活动是学校德育生态更新和发展的基本载体。学生和教师的生命成长是在丰富的关系中通过实践活动而由可能转化为现实的。”因此,学校要创新更为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德育新生态的形成搭建载体。
活动育人摆脱了传统的说教、灌输,学生更易于接受,因此深受学生喜爱。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参与和实践,在活动中逐步促进道德成长,将活动的价值进一步入脑、入心、入行。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充分发挥每一次德育活动的价值,以价值引领,在各项活动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德育成效看得见、摸得着。例如,我校以班级文化建设为主线,组织开展了班徽班旗设计大赛、班歌演唱比赛、“我的班集体”演讲比赛和“班主任节”等活动,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在喜迎国庆活动中,组织开展“我想唱首歌给您听”集体歌咏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爱党情;举行“五心好少年”颁奖典礼,宣传表彰“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孝心献给父母、把爱心献给社会、把诚心献给他人、把信心留给自己”的新时代少年;以项目化学习为策略,组织学生开展“我是乡村旅游推荐人”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育家国情怀,培养关心家乡、国家发展的意识。德育活动不仅要注重形式,更要注重活动的内涵和价值。学校管理者要积极创设适合学生的、富有多样性和创新性的德育活动,实现用活动吸引学生、用活动感染学生、用活动教育学生。
丰富有效的德育活动是德育生态重建的应有之义。学校管理者要抛弃“活动影响成绩”的旧思维,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将活动视为学生道德养成、品格形成、能力锻炼、思维提升和知识应用的重要途径;要重视活动中学生的隐性表现与显性表现,将其视为重要的教育资源。一所学校,如果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参与面广、参与度高,那么学生必然也是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
四、上好思政课程,强化以课程为核心的育人阵地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校管理者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确育人本质,重新审视思政课在学校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将思政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课堂主阵地。
上好思政課,关键在于教师。思政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要上好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政治觉悟、道德品格、专业素质和创新意识等基本的职业素养;其次,要有优化教材、设计教学、引入情境、创设活动等基本的教学能力;最后,还要有开发思政教材、创新教学手段、拓展教学场域等基本的创新能力。因此,学校管理者要加大对思政教师的重视程度和培养力度。如组织教师学习、研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帮助教师深入理解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核心素养等。同时,上好思政课不仅仅是思政教师的责任,学校管理者、其他学科教师都是重要的师资力量。全体教师都要树立“大思政课”的意识,充分挖掘国家、社会等各类教学资源,积极开发“话题式”“主题式”思政课内容,如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为主题讲好党的故事,以战“疫”为话题讲好老百姓的故事,以榜样人物为主线讲好“国之大者”的故事。
思政课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课程。思政教师担负着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至高使命。因此,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思政教师,都应把思政课作为核心课程,作为引领学生发展、道德养成的主阵地。
总之,学校德育新生态一定是基于学校实际情况、基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是利于学校管理、助于学生成长的,是各要素健康生长、和谐共生、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学校德育生态的重建是学校管理者的重要使命,它关系着学生的责任担当、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学校管理者,理应深刻理解、认同“双减”政策为推动学校管理变革、教育理念更新和德育生态重建而产生的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家成.重建学校德育生态——“新基础教育”研究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7(4).
[2]康维铎.思想政治学科科研素养提升及案例研究[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1.
[3]李东澍.为何与何为:学校法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J].贵州教育,2017(13).
(责任编辑:赵昆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