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小兵
随着“双减”的落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课题就直接摆在了广大教师的面前,这就需要教师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把脉”,特别是作业设计方面,以便较好地响应国家的政策,助推教学改革的深入。基于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作业设计层面上,教师要立足童心去思考,关注适宜性去设计,彰显灵动去融合,咬住创新去谋划,力求通过少而精、精且优的作业来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发展,让他们的个性学习得到提升,数学综合素养得到更好的培养。
立足“双减”政策,深入探究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是一种理性的教学选择,更是让数学教学的人文意识得到强化的教学行为。同时,这样的实践探索也能更好地弘扬“以人文本”的教学思想,有利于学生快乐学习的打造,促使他们幸福的成长。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审时度势,落实当前“双减”政策,让自己的教学行为符合政策的要求,体现政策的精神。同时,也让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必要的改变,逐渐走向“优质轻负”的教学征途,给学生以快乐的数学学习、最自然的童年生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立足童心去思考
立足童心去思考的宗旨就是建立儿童视角下的作业设计,它主要通过趣味性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作业探究兴趣,从而实现有效学习的愿景,也让“双减”政策得到落实。所以,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这一层面上,教师要关注童趣元素,努力把这一个元素融入学生的作业中,通过趣味性的作业来刺激学生的感官,加速学生对作业的投入。同时,也通过趣味化的设计,让学生在作业解答过程中享受到快乐,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迸发。
以“6的认识”教学为例,为引导学生在练习中深化对“6”的认识,感悟“6”的组成,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童趣、童真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玩中感悟“6”的本质,在活动中更好地建构对“6”的认知。比如,设计一个“回家数一数6个物体”的活动。学生可以数一数家中的6个碗、6个苹果、6颗巧克力糖,还有6个毛绒玩具等,让学生在找一找、数一数中,丰厚“6”的学习积累,为他们进一步抽象“6”的存在,提供强有力的感性认知。
教师还可以引导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家长与学生比一比,看谁把“6”写得漂亮和正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写好“6”的信心,并在与家长的互动中找到自己写“6”的不足等,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写“6”。
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家长与学生互动的学习活动,如要求家长与学生进行“找朋友”的活动。活动中,家长拿出1个苹果,引导学生拿出5个苹果,并说出1个苹果和5个苹果合起来是6个苹果等。通过游戏,让学生对“6”的学习有了一个更好的认识,弥补他们在课内学习的不足,使他们的学习实效不断增强。
二、关注适宜性去设计
适宜性是“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教师立足儿童立场的基本体现。为此,无论在作业的坡度、数量以及作业的形式方面都要进行更多的思考,以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也契合“双减”政策的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发展,以及他们数学认知的科学建构。
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为例,教师要围绕适宜性进行作业设计,力求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理想的数学知识,有更丰富的收获,让他们享受数学作业带来的满足感。
比如,教师可以设计爬坡式作业,为学生有层次的学习提供便利。一是基础题:一个三角形的底是20厘米,高是8厘米,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二是提高题:一个三角形的底是20厘米,底是高的4倍,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三是挑战题: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底是10厘米,高是多少厘米?通过有坡度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愈发深入,对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质解读更加深刻。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弹性作业,主要分两大部分,第一类是必做题,也就是每一个学生都要完成的作业。还以“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必做题,阅读数学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学具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进行再次实验,并思考其中的每一个过程;还可以设计一些已知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作业设计,让他们感受到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第二类则是提高题,学生可以选做,也可以尝试着去做,教师要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表扬,对于不能完成的学生进行必要的鼓励,让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有挑战的勇气。
三、彰显灵动去融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儿童的学习实际为基准,以学生对知识领悟加深为目标来设计作业。为此,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层面上,教师就要吃透“双减”精神,从灵活性方面做出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力求让作业灵动起来,适度延伸知识链条,助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作业中提升学习质量。
以“倍数的认识”教学为例,在作业设计层面教师要关注作业的灵动性,力求通过多元化的作业设计,让学生的学习思考变得更敏捷。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式作业,让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提升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为他们更好地领悟“倍”的本质、掌握“倍”的应用奠定基础,也促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比如,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小鸣有8张图片,小芳的图片张数是小鸣的4倍……要求学生至少提出2个问题。这样的作业设计是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更开放,不再局限于非此即彼的程式化、僵硬化的模式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经过个性化思考,在作业反馈环节中,就有较为理想的问题出现。这样就可以设计如下的作业:小芳的图片是多少张?小芳和小鸣的图片一共有多少张?小芳的图片比小鸣多多少张?又比如,可设计一些关联式作业,让学生在对比中提升思维能力,发展分析、比较能力。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作业:小鸣有8张图片,是小芳图片张数的4倍……要求学生至少提出2个问题。这个作业有思考能力的引导和训练,从而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让他们的思维水平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咬住创新去谋划
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个最为突出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教師要结合“双减”政策落地这一大背景来做些更为灵活的作业设计思考,紧紧“咬住”创新去谋划,力求让学生在作业练习中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创新能力获得发展。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立足儿童的视角去谋划,更要关注教材内容来思考,还得围绕创新去发展。
以“圆柱的体积计算”教学为例,教师要围绕创新进行必要的研究,努力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作业,从而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比如,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小林拿着一张长方形纸片在操作,想用它得到一个圆柱(可以没有底面的),他会怎么做呢?得到的圆柱体积会是多大呢?(长方形纸片的长是12厘米,宽是8厘米)
对于这个作业,学生就会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思考和研究,发现有两种方法:一是用长方形的长边作为圆柱底面的周长,宽作为高;二是用长方形的宽作为圆柱底面的周长,长作为高。这是学生都能想到的方法,但这不是教师设计这个作业的目的。教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大胆去创新、研究。经过思考,学生发现还有两种不同旋转方法也能获得一个个抽象的圆柱,那就是绕着长方形的长边或宽边旋转一周;还可以是绕着长边的中心线或宽边的中心线旋转180度。通过这些思考,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由此可见,在“双减”政策落地之后,教师所面临的压力比较大,特别是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这一层面的思考需要与时俱进,既要关注政策的落实到位,还应重视在“减负”的背景下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发展为代价,而要通过更为智慧的思考和精准的谋划,让教学走上“优质轻负”的道路,也让学生在减轻作业负担的大背景下进行有效学习,也使得他们的数学学习不断进步。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着更为理性的把握,着力从童心、适宜、灵动和创新层面去构建新的作业设计体系,给学生一个真正的数学学习空间。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浒墅关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