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
随着教育理论的变革和发展,不同的教学者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的发展要求,打造出立体化的课程体系,由此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教师要让学生成为数学课的主角和中心,且能改变课程的进展,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要保持谦卑谨慎的状态,更好地和学生开启互动,彼此完成创新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智慧都完成巨大的跨越。数学学习的目标不仅是应对考试,更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问题。立体化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基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兴趣,形成数学思维,增强数学能力。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打造立体化数学教学课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保驾护航。
一、初中数学立体化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一)立体化教学的内涵
立体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立体化教学的内涵主要表现为资源多样化、教学多元化、学习自主化、过程立体化。通过“学-导立体化”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认知差异、个性化发展需要,开展多手段、多形式的教学活动和课程,设计针对性的作业与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最终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二)立体化教学的意义
初中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知识体系庞大,学习过程复杂。立体化教学概念与初中数学教学的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人的智能结构有显著差异,而初中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同样存在差异性和不平衡性。教师开展立体化数学教学活动时需要综合考量学生空间想象、逻辑推理和分析计算等能力,利用微课、多媒体和云平台等教学手段为学生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实际发展需求,解决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枯燥无味的问题,帮助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收获成就感,增强学习自信心,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
其次,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在掌握基础知识前提下,经过不断的深入探究、延伸、实践而形成的。学生只有坚持反復思考、记忆、改进和积累,才能提高数学素养。因此,教师在打造立体化数学教学课堂时会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反复计算、分析、总结,帮助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前提下,探究问题解决路径,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而且,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答案的过程也有利于最大化挖掘教材资源,提高教学资源利用率。
最后,有利于开发学生创新意识。立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打破了教师垄断式的教学形式,通过自主预习、互动教学、分层作业等教学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而是学习的主要参与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沉淀、创新的过程,学生的综合能力会得到开发。所以立体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问题探索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深层次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初中数学立体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主要涉及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为打造立体化教学课程,教师应该将资源多样化、教学多元化、学习自主化、过程立体化等理念融入教学各环节中,为学生创造自由、民主的数学学习环境。
(一)预习环节:利用微课开展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旨在通过调整课堂内外时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进而优化教学效果。利用微课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提前了解数学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教师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形成数学能力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师进行课前微课录制。首先,教师运用iPad中的educreation工具,标注《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目标和重点,教学目标是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理解方程形成的原理,学会如何在题目中梳理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同时学习如何列出简单方程;教学重点内容是建立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教学难点是如何在复杂的题干条件中,理清思维逻辑,找出对等关系。其次,教师在空白处插入文本框,列出思考的问题,“x的3倍与4的差是5”“长方形的长是x,宽比长少5,周长是36”,问题下方列出对应的方程式,向学生讲解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等号的左边和右边就是方程相等的两个条件。接下来教师再引出难度大一点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找寻关系、列出方程。再次,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课本内容,回答问题“如何理解在列方程时需要先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环节?”“一元一次方程表现形式是什么?”“验证方程的方法是什么?”最后,将网址链接加入微课最后页面,学生点击链接,直接跳转到在线测试平台,检验预习效果。教师根据预习情况设置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微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有目的性地完成学习活动。
(二)课堂环节:多元教学开展探究活动
立体化教学模式下,初中数学教学应该创新教学策略,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教学内容。小组合作模式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方法,有助于增强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感。而思维导图是一种让知识结构变得更加清晰明了的思维工具,可视化和结构化特点鲜明,可以帮助学生调动感官,配合大脑完成知识整合、创新的任务。思维导图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应用到初中数学立体化教学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于知识框架的理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小组合作、思维导图等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完成高质量的数学探究活动,具体的教学策略以《生活中的轴对称》为例,
第一,教学准备阶段。数学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蝴蝶”“眼镜”“枫叶”“五角星”等图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观察到图形的哪些特点呢?”在学生回答完后继续引导:“这些图形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呢?”通过提问刺激学生加工背景信息,聚焦教学主题“轴对称”,让学生将注意力转移到轴对称的学习上。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自选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完成数学探索活动,了解轴对称的概念和性质。
第二,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在多媒体上打出“轴对称”关键词,引导学生挖掘既有知识,完成思维导图框架。A组在关键词分支部分标记出“定义”“要点”两大模块,在“要点”模块分支结构上又分列出“结构”和“易错点”小模块。组内成员分别将核心点填入对应模块。例如,在定义一栏,毛毛写上“概念: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的部分可以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可在结构一栏填入“角”“线段”等图形的对称轴特点。B组按照“对称轴概述+举例”的形式构建思维导图。所有小组完成任务后,教师可以鼓励大家进行生生互评,根据评价结果,A组的导图形式最通俗易懂,所以其他小组按照A组形式进行调整,同时采取B组举例子的方法,补充正确的例子。最后,对称轴形成一个大的思维导图,学生根据导图进行横向、纵向对比,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点。
(三)改变以教师作为课堂主体的现象
在以往的课程体系中存在着的突出現象是:教师扮演着教学主体的角色,压制了学生的发挥和表现。教师要懂得:在数学课上真正需要学习知识的是学生,教师不需要以“泰山压顶”的状态去制约学生的发挥,教师为此付出了学生缓慢进步的代价。每一个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更加用心地处理数学学习任务,在课堂上以更为积极的状态处理难题,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发展。
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时,教师要秉持着更加合理的教学态度,积极引导学生去分析和处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的数学敏感度、数学知识运用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都能试着达到更高的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分析勾股定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求证勾股定理,由此让自身的数学学习效率得到提高。教师可以试着将不同的勾股定理的求证方法教授给学生,随后要让学生在解读知识后,运用自己学习到的知识来构建起全新的求证方法。根据数学史的统计,对于勾股定理的求证方法至少有数十种。学生只需要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一种足矣。看似是一小步的跨越,事实上是一大步的跨越。
(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化的学习和探究
教师不仅仅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更要让学生在预习、复习时能开展好相关的自主化的学习,让自己更好地利用每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集中力量去处理大量的数学问题,能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得到满满的收获。教师要改变学生的价值观和思维理念,真正懂得:学习数学的关键不在于得到一个看似令自己骄傲的分数,而是要让学生能具备数学学习的思维,利用正确的数学探究方法去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成长成才,成为一个真正能够学好数学的人。
例如,教师在开启期中期末的总复习时,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化的学习,填补自身的知识的空白,也能对于数学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解析。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给学生设定相关的专题化的学习和探究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化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所要学习的内容增加认识。当学生在学习《杨辉三角》时,教师要给学生设立探究式任务,使其能增长知识,锻炼才干,对杨辉三角对于当下的数学学习的作用产生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体察。学生不仅要认真地解读相关的知识,更要在学习知识后能画出相应的示意图,对于所应学习的内容产生更为感性的理解和解读。
(五)教师要携手学生共同完成创新课堂的开发
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成为学生的“学生”,让学生能积极地传递出自己的呼声和意见。教师要认真地聆听学生的呼声,让学生能和教师携手并肩,共同开创出富有活力的数学课堂,也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处于一种更有活力的数学课中。
例如,在教授《二次函数》时,教师要让学生释放出自己的活力,贡献出自己的智慧,让学生积极地为教师建言献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地开展相关的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对于二次函数产生更为立体的认识。教师可以给学生画出关于二次函数的相关图像,结合生活中的数据来呈现二次函数,让学生化解本人对于二次函数存在的隔膜和阻碍。教师要依托于课程的具体需要去完善课程的基本设计,让学生在学习二次函数的过程中得到更充足的知识,建立起属于本人的数学体系,获取丰富的数学智慧。教师要用心帮助学生,使其能逐步提高数学学习自信心。
(六)练习环节:根据差异布置分层作业
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延续,作业设计应该符合数学立体化教学视角下学生能力发展的需求,所以教师应该设计分层作业,精心选择内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而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高独立思考能力。例如,针对数学能力差异性的特点,教师在作业难易程度上要有明显差距。数学能力强的学生以证明探索题为核心,学生需要先对条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再对结论进行论证;数学能力一般的学生以简单证明题为核心,学生自己不需要分析结论,教师会提前给出结论,学生论证即可。
综上所述,数学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教材内容丰富,有足够的数学资源有待挖掘。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立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坚持以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利用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小组合作等教学形式、分层作业等教学理念,最大化发挥数学立体化教学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