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秋香
针对语文这门课程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并且其中也蕴含着较多的人文思想与哲学。如果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发展生活化教学,实现生活中有知识,那么不仅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知识学习的兴趣,并且还可以促进教学效果的全面发展。结合实际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当前的教育理念在全面的创新,并且部分教师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思路,但是难以主动学习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该模式下,生活化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全面落实,发展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促进健全学习思维的发展。
1. 初中语文教学落实生活化的意义
1.1 深化学生的兴趣
初中阶段是发展学生兴趣的关键时期,需要保证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拥有浓厚的兴趣,为高效的语文课堂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主要就是教师主导课堂,学生在课堂中被动地学习语文知识。不管是教学内容、教学结构还是思想,都是由教师进行主观思想的支配,难以迎合学生实际发展的需求,学生所产生的积极性不高。生活化教学主要从学生日常的生活现象出发,进而将思想落实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出发,促进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整合发展,掌握语文知识的内涵,探索语文知识学习的奥秘。
1.2 促进学生素质能力提升
语文学科实践性较强,部分社会现象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验证语文知识,并且语言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更为适用。促进两者之间的全面整合,由此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还可以提升在实际生活对某种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积极参与在知识的探索中。让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形成以及运用技巧精准地掌握,发展语文素养,强化对实践知识的运用技能,发展语文知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使得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更加升华,丰富内心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1.3 促进语文教学改革
在当前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与发展下,教育事业也面临着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生活化,对发展实际的语文教学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生活化教学所注重的就是学生在课堂知识学习的主体地位,与当前所实施的“以学生为核心”的理念高度契合。当前,我国初中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教学质量不能得到提升,对生活化教学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阻碍。但是生活化模式的提出,使得教师以及社会的认识得到广泛关注,较多的教育学者进行创新的研究。实现生活化模式在语文中运用,对发展学生自我意识以及自主学习能力有明显的帮助,使得学生接触到自己喜欢的场景,更为深入地研究语文知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创新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2.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语文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落实,为教师拓展了全新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部分教师在实践中如何发展生活化教育产生了偏见。部分教师盲目拓展语文学科的界限,将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添加在语文中,使得课堂充满生活气息,但是失去了语文学科本身的面貌,不能全面彰显出实际语文学科的特点。部分教师存在明显的形式化主义的情况,对生活化教学生硬照搬,忽视语文学科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在一些年代久远的文本阅读中教师忽视了作者与学生之间的间隔,一味盲目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学生与作者之间不能产生情感共鸣,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但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价值,导致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探究,缺少明确的目标引导,导致课堂发展进度缓慢,难以彰显实际效果。
结合上述生活化语文教学问题分析,可以探究背后的原因,主观表现是对生活化教学理念存在偏差,使认知上的错误影响了教学设计。部分教师生硬地照搬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说法,认为生活与教育是相等的,并且生活化教育的起点与归宿终究是生活。这一期间需要学生依托学科产生自主思考的动力,这样才能掌握生活技能,从而找到良好的生活路径。但是缺乏对语文学科性质的探究与了解,在当前生活化教育的发展背景下,众多教师学习全盘否定传统教学模式中,对语文知识的讲解以及语文学科的技能训练,注重学生在生活当中的体验,导致教学实施过程相对缓慢,偏离了学科教育发展的根本目的,对学生的主体地位缺少认知,以学生为主体不能过于迎合学生,而是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但部分教师认知理解存在偏差,甚至打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旗号,在课堂上让学生“牵着鼻子走”,导致出现各种生活化教学问题。
3. 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初中语文教学思考
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下,初中语文教学需要始终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坚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尤其是在教学期间格外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中通过单元整体教学,可以通过对范文精讲这一教学环节,保证学生掌握文本的方式,从而进行实践应用,由此也就是通过单元内其他文章的对比阅读,实现知识的迁移,通过课外相似的文本阅读,實现对所学习知识的拓展,保证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3.1 作业布置生活化,全面巩固知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语文课后作业主要就是以书面训练的方式为主,这样虽然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学习内容,但是极其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并且也难以形成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应当为学生布置生活化作业,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社会生活知识的感悟,保证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才可以保证初中语文的实际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目的。举例来说,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文章的课程教学目标其根本就是让学生感受济南山水的优美,进而全面地感受到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教师可以适当地为学生分析课文的知识内容,从而使学生对济南的冬天得到全面的了解,学生在感受作者对济南的热爱之情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提升。依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生活化的作业,并且以“家乡的冬天”为例开展社会性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全面感知气候的特点,感受济南冬天的“温情”,形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树立全面的教学理念,促进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有效联合,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2 将实际生活落实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促进生活与理论之间的全面整合,是当前发展学生理解能力的有效措施,这同样也是陶行知教育所推崇的主要理念。语文课本内容大部分都来自于实际的生活,并且都与生活当中的部分道理、理论相同。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避免实际教学脱离实际,反之就会导致语文教学丧失本身的意义。在教学《秋天的怀念》的过程中,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并且也表达了作者之前对母亲的不理解以及懊悔。同时在实际的生活中,学生与父母的交流沟通并不和谐,同样也存在学生不理解父母的情况。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与父母的生活进行全面整合,想想自己是否也存在不理解父母的情况、让父母觉得伤心的地方,进而让学生感受文章背后的含义,对父母多一份理解,感受父母的辛苦。
3.3 教学情景生活化,进行教学导入
教师应当依照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为教学创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从而为学生带来极其丰富的生活体验,保证学习的效率得到提升。在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建中,学生会因此产生极高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不仅如此,促进语文学习与生活之间的整合发展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会认真思考,进而形成较为良好的学习氛围。举例来说,在教学《背影》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观看人在童年、青年与老年时的背影图片,加深学生的感知,让学生探究,明确其中的差别,从而加深学生对背影的直观认识。在这样生活化教学的指引下,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出章节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对父亲背影与动作的描写,加深学生对背影的深刻认识。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对比现实生活与文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从而感受作者所表达的父母的爱,加深阅读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内容进行写作,进而深度阅读作者笔下对父母各个部位的描写,为学生安排合理的内容,回家观察父母的两鬓白发,从而使学生可以具备缜密的信息,从生活当中的观察来进行创作,进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呈现更好的写作效果。
3.4 合理运用生活化的教学语言
语文是一门具备历史性发展的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总结了不同历史阶段所彰显的知识文化,尤其是文言文、古诗词等。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不仅需要综合性考虑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还需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合理地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背景,引导学生合理地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而诠释文章的内容,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生活实践更为丰富。例如,在教学《花木兰》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花木兰》的电影或者舞台剧,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地阅读文章。此时教师会对学生提问:你认为花木兰是怎样的人?学生会纷纷回答花木兰是巾帼女英雄。最后,教师可以依照文章内容的講述,引导学生分别扮演花木兰本人、弟弟、母亲,教师可以尝试着扮演花木兰的父亲。教师可以通过生活化的语言,让学生说出:“木兰啊,父亲怎么能忍心送你去战场,还是让爹自己去吧!”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同时也可以融入到氛围中。生活化语言与文章之间的语言结合,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
4.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阶段的教师在发展教学工作的期间,需要格外注重生活化教学方式的运用。在此期间,需要教师积极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促进生活化教学的全面落实。并且,教师还需要实现适宜的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活化学习情境,在实际的教学中整合生活元素,降低教学难度,促进教学效果得到提升。